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笑

作品数:10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吉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花生
  • 3篇近红外
  • 3篇基因
  • 3篇红外
  • 2篇蛋白质
  • 2篇脂肪酸
  • 2篇色谱
  • 2篇相色谱
  • 2篇大豆
  • 1篇单核
  • 1篇单核苷酸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含量
  • 1篇淀粉
  • 1篇调节剂
  • 1篇多基因
  • 1篇多基因遗传
  • 1篇多态

机构

  • 10篇吉林农业大学
  • 2篇山东省花生研...
  • 2篇双辽市农业局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作者

  • 10篇张君
  • 10篇韩笑
  • 8篇姚丹
  • 3篇范素杰
  • 3篇王丕武
  • 3篇王铎
  • 2篇吴晗
  • 2篇张力
  • 1篇关淑艳
  • 1篇卢敏
  • 1篇曲祥春
  • 1篇曲静
  • 1篇王传堂
  • 1篇张卓
  • 1篇张大瑜
  • 1篇袁美
  • 1篇宋阳
  • 1篇丁宝成

传媒

  • 3篇大豆科学
  • 3篇分子植物育种
  • 2篇花生学报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豆异黄酮的提取优化与测定被引量:1
2018年
试验优化了大豆异黄酮的提取方法,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实验室提取、测定异黄酮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标准体系。优化后建立的提取条件为:脱脂大豆样品粉末,加入体积浓度为80%的色谱级甲醇10 mL,室温下放置2 h,置于超声功率200 W条件下80℃水浴12 h,12 000 r·min^(-1)离心15 min,取上清液经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待测液4℃保存。优化后的HPLC法:流动相选择甲醇-水(体积比30∶70),柱温设置40℃,波长为254 nm,流速为1 mL·min^(-1),进样体积10μL,进样时间26 min,采用峰面积法计算。结果表明:优化的HPLC法提取大豆异黄酮的效率高、精度高,可为实验室内高效提取大豆异黄酮提供技术参考。
李雪莹王铎范素杰韩笑姚丹张大瑜卢敏张君
关键词:大豆提取物大豆异黄酮
基于高密度大豆SNP遗传图谱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QTL定位及基因注释被引量:4
2021年
为构建脂肪和蛋白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大豆高密度遗传图谱,并对其进行基于SNP标记的QTL定位及定位区间内的基因注释,本研究以吉农45为母本、绥农76为父本杂交获得的F2代分离群体为基础,通过靶向测序基因型分型技术获得SNP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结合群体籽粒脂肪和蛋白含量,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和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进行QTL定位,并根据SNP标记提供的染色体物理位置信息确定QTL所在的物理区间,利用Soybase和Phytozome数据库对区间进行基因挖掘、注释和筛选。结果表明:共获得2399个多态性分子标记,构建了总图距为1020.5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61 cM的遗传图谱。CIM法共检测到4个QTL,其中2个蛋白质含量位点分别为qPro-11-1和qPro-11-2,2个脂肪含量位点分别为qOil-7-1和qOil-19-1,贡献率为1.31%~21.69%。ICIM法共检测到3个QTL,其中2个蛋白质含量位点分别为qPro-11-3和qPro-14-1,1个脂肪含量位点为qOil-16-1,贡献率为8.41%~17.83%。通过基因注释,在6个物理区间内分别筛选到26,29,6,1,124和36个与脂肪和蛋白贮藏、油脂生物合成、油分代谢过程、脂肪酸生物合成、种子发育和种子萌发相关的基因。在定位的6个不同位点中,与脂肪含量相关的QTL分别位于7,16和19号染色体,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分别位于11和14号染色体。有4个位点与前人定位结果相似,qPro-11-2和qPro-14-1为新位点。
刘家伶张君韩笑李雪莹姚丹宋阳张卓杨松楠
关键词:SNP蛋白质脂肪QTL定位
花生脂肪酸近红外模型的建立被引量:9
2019年
为了加速花生品质育种的进程,提高育种效率,筛选优异种质资源,本研究采用了气象色谱法,对218份花生样品的主要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并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仪NIRFIEX N-500对花生进行光谱扫描,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LS)法,将各脂肪酸化学测定值与所采集的近红外光谱图拟合,建立近红外检测模型。结果表明:花生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定标模型的适宜Q值分别为0.829、0.857和0.853。用其它花生样品对花生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3个模型进行验证,预测值与化学值的最大绝对误差分别为1.33%、1.21%和1.01%,均没有超过1.4%,证明这3个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可用于花生脂肪酸含量的快速测定,进一步为花生品质鉴定与筛选提供依据。
曲艺伟张鹤韩笑李雪莹王传堂王丕武姚丹张君
关键词:花生脂肪酸气相色谱
花生蛋白突变体籽粒不同发育时期转录组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花生是优质的食用蛋白资源,在食品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本研究通过对潍花8号进行EMS诱变获得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的突变体,并对潍花8号突变体及其野生型开花后20天、40天和60天的籽粒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构建野生型(P05-20、P05-40、P05-60)和突变体(P06-20、P06-40、P06-60)样品文库。将野生型与突变体3个不同发育时期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别获得2936、3329、2849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为1599、2471、707个,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为1337、858、2142个。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分别得到26、23、31条具有显著差异的代谢通路,其中与蛋白质合成相关的通路有糖酵解/糖异生、脂肪酸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并在其中筛选到15个与蛋白质合成相关的候选基因。该转录组测序结果有利于揭示花生籽仁中蛋白质合成调控的相关基因,为更好地理解油料作物蛋白质合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梁嘉宁张君谭乐增杨松楠李雪莹姚丹陈亮宇吴秋霖邢永祎韩笑
关键词: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
杂交组合同异评估在花生高产育种中的应用
2019年
为了提高以高产为目标的花生育种效率,对杂交组合采用科学合理的鉴定和评价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本试验利用同异评估原理,以产量为育种目标,对12个花生杂交组合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表现优良的一等组合有1×3、2×3、4×1,表现较好的二等组合有1×4、2×1、3×2、4×3、2×4、4×2,剩余的三个组合均表现一般,被评为三等组合。对正反交组合综合同一度差异分析表明,亲本1与3、1与2,2与3正反交组合的综合同一度差异较大,其中以3为父本时,后代组合表现较好,其它组合正反交差异不明显。根据育种目标,一等组合应该在下一年种植时扩大种植面积,二等组合应着重于去发现表现优秀的植株,而三等组合如果没有特殊的利用价值则可以淘汰。通过本研究,可高效地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秀花生杂交组合,为加速花生新品种选育进程提供参考。
Mazhar Rasul Chaudhry韩笑李雪莹姚丹曲艺伟曲静王丕武张君
关键词:花生杂交组合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藜麦形态指标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为解决藜麦易倒伏问题,提高藜麦产量,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和正交试验设计,研究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矮壮素、多效唑和缩节胺)对藜麦株高、茎粗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15%多效唑在出苗后15 d,按指导剂量1.5倍喷施对株高的抑制效果最佳;使用10%缩节胺在出苗后25 d,按指导剂量1.0倍喷施对茎粗的增粗效果最佳;使用15%多效唑在出苗后15 d,按指导剂量1.5倍喷施对增加一级分枝效果最佳;使用10%缩节胺在出苗后25 d,按指导剂量1.0倍喷施,是提高单株粒重和增加单株粒数的最佳组合。这说明,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均能降低藜麦株高、增加其茎粗,显著增加一级分枝数和单株粒重,对藜麦单株粒数的增加有促进作用。
姚丹姚丹韩笑韩笑张君
关键词:植物生长调节剂株高茎粗
液相芯片技术在花生品种纯度鉴定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1年
本研究采用花生10K液相芯片结合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100份花生样本,获得目标区域内总计1万个SNP。与表型鉴定结果完全一致。使用R、PLINK、MEGA-X等软件处理SNP数据,主成分分析、降维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均表明,花生品种“东北王”的纯度为98.9%,本研究结果表明液相芯片技术在品种纯度鉴定上具有信息量大、灵敏度高和准确性极高等特点,为育种者鉴定花生品种纯度提供了新的选择。
郝明国张君陈光辉杨松楠陈亮宇袁美梁嘉宁韩笑
关键词:花生品种纯度液相芯片技术高通量测序单核苷酸多态性
花生主要品质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被引量:10
2021年
为提高花生品质性状育种效率,掌握花生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遗传规律非常必要。本研究采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以杂交组合“潍花8×12L49”的5个家系世代群体作为材料,对花生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蛋白质性状的遗传模型为MX1-AD-ADI模型(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主基因加性效应为d=-0.143,表现为负向加性效应,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d]=-1.2126,多基因显性效应为[h]=0.6563,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F2和F2:3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27.0234%和30.2766%;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7.7856%和38.1190%,多基因遗传率比主基因遗传率高。脂肪的遗传模型为PG-AD(加性—显性多基因),多基因加性效应为[d]=1.1248,F2和F2:3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32.0843%和32.6325%。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主要受多基因遗传控制,在育种的中晚期世代进行选择,效果较好。
牟大林韩笑李雪莹姚丹杨松楠曲艺伟梁嘉宁张君
关键词:花生主基因+多基因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
玉米直链淀粉近红外模型的建立被引量:5
2017年
为提高玉米直链淀粉含量育种效率,加速育种进程,本研究使用210份玉米材料,利用近红外谷物分析仪,建立玉米直链淀粉含量快速检测模型。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技术(MPLS),同时采用"SNV+Dtrend"的散射处理,加"1.4.4.1"的参数处理所得的结果最好,其定标标准偏差(SEC)是0.388,交叉检验误差是(SECV)是1.465,定标决定系数(RSQ)是0.963。验证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的近红外检验结果和化学测定结果绝对误差均在1%以内,表明所建立的定标模型预测能力良好,可用于玉米材料直链淀粉含量的快速测定。
吴晗张力韩笑范素杰丁宝成王铎关淑艳张君
关键词:玉米直链淀粉
大豆主要脂肪酸含量近红外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2
2017年
为提高大豆脂肪酸品种的育种进程,使用气相色谱法测量289份大豆籽粒样品的脂肪酸含量,并用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仪NIRFIEX N-500采集大豆样品近红外光谱值,采用主成分回归法将化学试验测定的数值与采集的光谱曲线对应拟合整理分析建立定标模型。每种脂肪酸建立11个定标标准,选取决定系数定标Q值中最高的数值为定标模型。结果显示5种脂肪酸定标模型的适宜Q值分别为:棕榈酸0.823 5、硬脂酸0.854 1、油酸0.819 6、亚油酸0.829 1、亚麻酸0.836 3。最后验证结果表明,近红外法测量值与化学试验测定值误差均在1.5%误差范围之内,证明所建立模型质量较好,具有使用价值,可用于大豆育种材料脂肪酸含量的快速测量。
王铎张力范素杰韩笑吴晗王丕武姚丹张君
关键词:大豆脂肪酸含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