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飞飞

作品数:20 被引量:148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10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3篇凹陷
  • 11篇油气
  • 10篇盆地
  • 8篇源岩
  • 8篇烃源
  • 8篇烃源岩
  • 8篇成藏
  • 5篇地层
  • 5篇油气成藏
  • 5篇潜江凹陷
  • 3篇油气藏
  • 3篇生烃
  • 3篇盆地模拟
  • 3篇气藏
  • 3篇南阳凹陷
  • 3篇北部
  • 3篇北部湾盆地
  • 3篇成藏模式
  • 2篇油气运聚
  • 2篇运聚

机构

  • 14篇中国地质大学
  • 7篇中国石化
  • 5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化石油...
  • 1篇中国石油西南...
  • 1篇河南油田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20篇郭飞飞
  • 5篇叶加仁
  • 4篇曹强
  • 4篇张帆
  • 4篇孙建峰
  • 3篇陆俊泽
  • 3篇唐文旭
  • 3篇康建云
  • 3篇王修平
  • 2篇王韶华
  • 2篇张本书
  • 2篇张树林
  • 2篇郑凯文
  • 2篇刘文超
  • 2篇张洋
  • 1篇丰勇
  • 1篇柳广弟
  • 1篇彭金宁
  • 1篇吴娟
  • 1篇张先平

传媒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岩性油气藏
  • 2篇河南科学
  • 2篇断块油气田
  • 2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海洋地质动态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内江科技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潜江凹陷蚌湖向斜带烃源岩特征及生排烃史被引量:11
2011年
在烃源岩分布特征及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含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定量恢复了主力烃源岩层系的生排烃史。研究表明,蚌湖向斜带潜江组各层系烃源岩均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为0.78%,最高可达11.5%;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但有机质成熟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潜一段、潜二段、潜三上亚段烃源岩多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潜三下亚段、潜四上亚段和潜四下亚段烃源岩大多已达中成熟—高成熟阶段,是研究区的有效烃源岩层系。潜四下亚段烃源岩的生排烃强度和排烃效率最高,且开始生排烃的时间也最早,是最主要的生排烃层位。凹陷的油气勘探应以潜四下亚段烃源岩为油源、以分布在蚌湖向斜带及其周边的构造和岩性圈闭为主要目标。
王柯叶加仁郭飞飞李小川陈俊名
关键词: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烃源岩生烃史排烃史
琼东南盆地乐东凹陷烃源岩热史及成熟史模拟被引量:13
2011年
琼东南盆地乐东凹陷烃源岩热史及成熟史研究对乐东凹陷油气资源评价及勘探选区具有指导意义。在盆地地史和热史恢复的基础上,利用EASY%Ro模型模拟重建了琼东南盆地乐东凹陷崖城组烃源岩的成熟史。研究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具有较高的古、今地温梯度,且古地温梯度多高于现今地温梯度,有利于烃源岩的成熟与天然气的生成。始新世-早渐新世断陷期和晚中新世-第四纪加速沉降期的热流值高,晚渐新世断坳期和早-中中新世坳陷期的热流值相对较低。乐东凹陷主力烃源岩崖城组的热演化程度高,整体已进入生烃高峰期,可为凹陷油气聚集提供大量的烃类来源;凹陷西北部崖城组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高于东南部,具有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刘文超叶加仁雷闯郭飞飞张洋
关键词:烃源岩热史
潜江凹陷潜四下亚段油气运聚特征被引量:3
2012年
潜四下亚段是潜江凹陷重要的生储层系,基于地层埋藏史及热史的恢复,定量模拟了潜四下亚段油气的生、排、运、聚特征。结果表明:潜江凹陷现今热流值为40.20~47.99 mW/m2,古热流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即早期(45.0~41.0 Ma)快速升高阶段、中期(41.0~26.5 Ma)持续升高阶段和晚期(26.5~0 Ma)逐渐降低阶段;潜四下亚段烃源岩现今成熟度Ro为0.45%~1.58%,多数大于0.55%,其底部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和达到生烃高峰的时间分别为41.0 Ma和29.0 Ma;潜四下亚段烃源岩的排烃期为33.6~26.5 Ma,26.5~0 Ma排烃量较少;潜江凹陷油气运移路径受流体势和古构造面的控制。潜江凹陷存在7个有利油气聚集区,其中以Ⅰ,Ⅱ,Ⅳ,Ⅶ最有利,主要是因为近源、储集性能好、油气运移动力强和运移距离短。
郭飞飞常悦张本书张帆卢静郑凯文谭静娟
关键词:盆地模拟油气运聚潜江凹陷
长岭凹陷西南斜坡青山口组层序地层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根据较大的区域不整合,长岭凹陷西南斜坡青山口组可划分为一个二级层序。以局部不整合和沉积转换面为标志,青山口组又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通过对不同层序发育特征的研究,分析了油气在层序地层内的生储盖特征及油气藏的类型。
郭飞飞张树林
关键词:长岭凹陷油气藏层序地层不整合
油气次生成藏动力学被引量:6
2008年
油气次生成藏动力学主要研究从原生油气藏破坏到次生成藏的驱动力及其作用过程,并总结从原生油气藏到次生油气藏的系列成藏模式。油气次生成藏地质作用是基础,油气溢出方式、三次运移的驱动力和流动方式分析是核心,总结系列成藏模式是目的。次生成藏主要有构造、水力和二者的复合3种地质作用。底部溢出的油气以浮力作用为主进行渗流,顶部溢出的油气可以是渗流,也可以是以超压作用为主的涌流。成藏模式包括跨成藏动力系统垂向成藏、成藏动力系统内侧向成藏和垂向成藏3种。
张树林张玉明郭飞飞
关键词:成藏动力学次生油气藏
潜江凹陷王场油田油气成藏规律被引量:4
2012年
通过对潜江凹陷王场油田潜江组油藏的生烃潜力、沉积体系、储集条件、构造条件、温压条件、油气分布规律、油气生排烃史以及油气运聚史的研究,对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研究区潜江组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其成藏主要受烃源岩展布、优质砂体、断层及背斜构造等因素的控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王场油田油气成藏模式:源内-混源-垂向-侧向多期运聚成藏。王场油田潜江组油藏紧邻生烃洼陷,油气主要分布于王场背斜,油气主成藏期与断层活动期相匹配,油气主要通过断层和砂体进行阶梯式运移,其中断层的侧向封堵性决定了油气的运移方式及成藏方向。
郭飞飞张帆张武唐文旭
关键词:成藏模式烃源岩王场油田潜江凹陷
南阳凹陷核三1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3
2013年
综合应用钻井、地震等地质资料,以大量烃源岩样品地球化学分析为基础,从暗色泥岩分布、沉积环境、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烃源岩生烃史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方面对南阳凹陷核三1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暗色泥岩发育,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I-II1型为主,有机质丰度高,整体为中等-好级别烃源岩;有效烃源岩现今大多处于低成熟-成熟演化阶段.单井生烃史模拟结果表明,核三1段底部烃源岩于核一段沉积早期开始生烃,于18 Ma左右开始进入大量生烃阶段,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结果表明,核三1段烃源岩沉积于半咸水-咸水,强还原-还原湖相沉积环境.
郭飞飞张帆王冶卢靖郑凯文
关键词:南阳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生烃史生物标志化合物
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运聚被引量:7
2009年
以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现今压力场特征及单井超压演化历史的研究为基础,应用2D盆地模拟方法,对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地层压力演化进行了模拟恢复,并探讨了压力演化与构造运动及油气运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莫里青断陷地层压力演化明显经历了始新世早一中期(57.8-39Ma)、中始新世一晚渐新世(39-23.7Ma)、晚渐新世一现今(23.7-0Ma)3个“增压一泄压”旋回,现今地层压力基本为常压,仅靠山凹陷底部发育弱超压;压力演化的旋回性主要受控于构造运动的旋回性;地层压力演化对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超压释放期油气运聚活跃,断裂是超压释放与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与断裂输导体系有关的区带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对象。
曹强叶加仁郭飞飞丰勇
关键词:伊通盆地盆地模拟油气运聚
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迈陈凹陷位于北部湾盆地东北部,勘探程度低,对油气成藏条件缺乏系统和深入的认识。以油气地质理论为指导,在构造和沉积地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烃源岩、储集层、圈闭及输导介质等油气成藏的基本要素,认为迈陈凹陷拥有较好的烃源岩,发育多套储集层、多种类型圈闭和复合的输导介质,具备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曹强王韶华孙建峰陆俊泽郭飞飞
关键词:烃源岩储集层圈闭
南黄海北部盆地东北凹陷地层剥蚀厚度恢复被引量:8
2009年
地层抬升剥蚀是沉积盆地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地层剥蚀厚度的准确恢复对正确重建沉积盆地原始沉积-构造演化史,热史及油气生、排、运、聚史和定量评价油气资源潜力至关重要。本次研究在充分结合南黄海北部盆地东北凹陷区域构造和演化特征研究的基础之上,依据东北凹陷实际地质情况和资料条件,选取参考层厚度变化率法和沉积速率法,对东北凹陷始新统戴南组和三垛组地层的剥蚀厚度进行了定量恢复。结果表明,渐新世末的三垛运动使东北凹陷内始新统戴南组和三垛组地层遭受强烈的剥蚀改造,戴南组和三垛组地层在凹陷内各个构造带表现出不同的剥蚀响应特征。
郭飞飞曹强唐文旭
关键词:剥蚀厚度始新世南黄海盆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