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楠

作品数:2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1篇汽泡
  • 1篇燃机
  • 1篇热力
  • 1篇热力性能
  • 1篇微通道
  • 1篇两相流
  • 1篇流动换热
  • 1篇内燃
  • 1篇内燃机
  • 1篇矩形微通道
  • 1篇换热
  • 1篇管带式
  • 1篇管带式散热器
  • 1篇传热

机构

  • 2篇江苏大学

作者

  • 2篇王迎慧
  • 2篇邵楠
  • 1篇王茹

传媒

  • 1篇内燃机工程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表面张力对矩形微通道汽液两相流动换热的影响被引量:9
2016年
为探究表面张力对微通道内水溶液流动沸腾的影响,针对0.2 mm×20.0 mm的矩形微通道,底面恒热流(q=200 k W·m-2)加热的工况进行数值模拟.采取VOF多相流模型和用户自定义函数建模,应用几何重构的方法追踪汽液两相界面迁移的变化.通过计算得到表面张力σ分别为0.035,0.045,0.059 N·m-1(纯水)时,微通道内水溶液流动沸腾过程中汽泡沿流动方向的成长、聚并等演变行为和相应的汽液两相流的流型发展状况(泡状流、弹状流和拉伸汽泡流).结果表明:与σ=0.059 N·m-1相比,σ=0.035 N·m-1时,单个汽泡尺寸减小约1/2,流型转变滞后,且通道进出口压降Δp波动幅度减小约2.1 k Pa,加热壁面温度超过400 K的区域减少3/4,最高过热温度从1 600 K降到1 000 K;不同的表面张力,微通道内流动方向上的汽泡演变过程有所差别,但均会依次出现泡状流、弹状流和拉伸汽泡流的流型变化规律;减小表面张力,有助于提高汽液两相流的流动稳定性,进而保证微通道内相变换热的可靠性.
王迎慧邵楠王茹赵凌骁
关键词:矩形微通道两相流汽泡传热
翅窗间距比对管带式散热器综合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为评价散热器的综合性能,对空气流经不同翅窗间距比(Fp/Lp)的百叶窗翅片的流动传热进行数值模拟。首先,得到翅窗间距比与翅片热力性能之间的变化规律:Fp/Lp=0.8~1.1时,传热因子j随Fp/Lp增大而减小;Fp/Lp=1.1~1.2时,j随比值的增大而增大;Fp/Lp〉1.2时,j随比值增大而减小;阻力因子厂则随Fp/Lp增大而减小。同耗材热力性能评价因子j/f1/3先随Fp/Lp增大而增大,在Fp/Lp=1.3处达到最大值,随后略有下降。为反映由散热器紧凑性变化导致的体积变化,引入同体积热力性能评价因子FNTU/f1/3,结果发现:与评价因子j/f1/3不同,FNTU/f1/3随Fp/Lp增大而减小,Fp/Lp〉1.2时则有小幅回升。最后,为了综合评价散热器性能,提出权衡系数叼来体现各个比值的优势,可由此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翅窗间距比。
王迎慧赵凌骁邵楠
关键词:内燃机管带式散热器热力性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