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内固定
  • 3篇肘关节
  • 3篇肘关节恐怖三...
  • 3篇恐怖三联征
  • 3篇关节
  • 2篇电针
  • 2篇电针刺
  • 2篇电针刺激
  • 2篇针刺
  • 2篇软组织
  • 2篇软组织缺损
  • 2篇缺损
  • 2篇组织缺损
  • 2篇胫骨
  • 2篇微创
  • 2篇微型钢板
  • 2篇细胞
  • 2篇脊髓
  • 2篇钢板
  • 1篇电生理

机构

  • 11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王福川
  • 6篇杨勇
  • 4篇董云
  • 4篇张少武
  • 3篇刘建敏
  • 2篇郝丽娜
  • 2篇郭栋
  • 2篇周亚净
  • 2篇张子檀
  • 2篇曹建明
  • 2篇郭锐
  • 2篇白倩
  • 2篇关浩
  • 2篇穆丽
  • 2篇张庆喜
  • 1篇赵辉
  • 1篇徐丽辉
  • 1篇王磊
  • 1篇史慧

传媒

  • 2篇实用骨科杂志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外医疗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1篇199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耻骨上支骨折髓内螺钉进钉通道的数字解剖学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以数字解剖学的方法评估耻骨上支骨折髓内螺钉内固定的安全进钉通道。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7例成人患者(34例半骨盆)的骨盆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采用Mimics软件,依据耻骨上支骨折的常见部位,置入虚拟圆柱体,采用三维测量工具,测量最大进钉通道,最大长度,探寻进钉点位置,进钉通道大小与角度之间的特征规律,确定安全范围。结果对于内侧1/2骨折,虚拟三维圆柱体的最大直径平均为(9.64±0.79)mm,长度为(67.88±6.07)mm,螺钉与矢状面的夹角变化范围为(44.03±2.29)°~(50.41±3.33)°;对于外侧1/2骨折,虚拟三维圆柱体的最大直径平均为(11.25±1.45)mm,长度为(96.82±6.76)mm,螺钉与矢状面的夹角变化范围为(36.12±2.76)°~(43.38±3.30)°。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外侧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耻骨上支进钉通道的确定可提高耻骨上支骨折髓内螺钉固定的安全性与准确性。
杨勇王磊王福川张少武董云
关键词:三维重建内固定
内外固定联合应用在恐怖三联征术后康复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观察内外固定联合应用在恐怖三联征术后早期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2年6月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13例,均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与铰链式外固定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固定,术后给予康复治疗,指导患者进行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锻炼。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无复发性脱位、无关节僵硬发生,1例出现肘关节异位骨化,但未对关节功能造成影响,MEPS评分优9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为84.6%。结论内外固定联合应用能提高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术后关节稳定性,有利于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降低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致残率。
杨勇张少武王福川董云郭锐关浩刘建敏曹建明
关键词:内固定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康复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受伤机制暨微创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受伤机制暨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效果。[方法]2008年8月-2012年3月本院收治肘关节恐怖三联征13例。桡骨头骨折按照Hotchkiss改良的Mason分类法均为Ⅲ型,尺骨冠状突骨折按照Regan&Morrey分型:Ⅰ型3例,Ⅱ型4例,Ⅲ型6例。采用微型钢板和(或)螺钉内固定,并行铰链式外固定架固定。[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1年,所有骨折均愈合,无复发性脱位或肘关节不稳发生,MEPS评分优6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76.9%。[结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应认真分析其受伤机制,有针对性的采用微型钢板和(或)螺钉内固定,结合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董云王福川杨勇张少武郭锐关浩史慧白倩
关键词: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内固定微型钢板高能量创伤
全程VSD结合抗生素灌洗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对61例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Ⅰ期清创后对创伤部位行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抗生素灌洗技术治疗,大块植皮后再次应用VSD治疗7~9d,56例植皮完全成活,5例边缘少许坏死,积极换药后成活。
杨勇张少武董云赵辉王福川
关键词:软组织缺损负压封闭引流抗生素灌洗
髂嵴人字式取骨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改进髂嵴大量取骨术式,减少术中术后出血.方法 2007-2012年作者采用髂嵴取骨术,行四肢陈旧骨折植骨107例,其中髂嵴人字式取骨组61例,男性41例,女性20例;年龄18 ~65岁,平均32岁.传统髂嵴前部取骨组(即骨膜下电刀剥离后凿取骨板,术毕分层关闭伤口)共46例,男性30例,女性16例;年龄17 ~ 59岁,平均31岁.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传统方法组:4例血肿形成,2例腹内容物疝出,1例表浅感染,3例髂骨供骨区慢性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为21.74%.人字式取骨组:术后1例供骨区血肿形成,2例供骨区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为4.91%.统计学(x2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髂嵴人字式取骨术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α=5.115,P <0.05).结论 改进术式组保留了髂嵴顶部解剖完整性,侵入性损伤小,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取髂骨较为理想的方法.
张庆喜郭栋王福川
关键词:取骨术
胫骨髓内钉治疗髓腔狭窄股骨干骨折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胫骨髓内钉治疗外固定失败髓腔狭窄股骨干骨折(髓腔小于8mrn)的疗效。方法对自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应用胫骨髓内钉固定治疗的12例髓腔狭窄股骨干骨折患者进行分析,观察手术疗效。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18—60岁,平均39岁。左腿8例,右腿4例。闭合性骨折7例,开放骨折5例。按Gustilo分型,I型2例,Ⅱ型2例,GustiloⅢA型1例;骨折类型按AO分型,A型4例,B型2例,c型6例。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32个月,平均13.5个月。12例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9个月。1例出现钉道感染,2例术后8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断端吸收,改为动力化后骨折愈合。无髓内钉断裂、内固定松动脱出、膝关节黏连及畸形愈合。结论胫骨髓内钉治疗髓腔狭窄性股骨骨折创伤小,手术操作简便易行,固定牢固可靠,可早期下地活动,骨折并发症少,是治疗髓腔狭窄股骨干骨折的一种全新方法。
张庆喜王福川郭栋
关键词:微创固定
铰链式外固定架联合微型钢板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探讨铰链式外固定架联合微型钢板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疗效。方法 2008年8月-2011年6月,采用铰链式外固定架联合微型钢板治疗11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男9例,女2例;年龄22~56岁,平均34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8例,交通事故伤3例。均为闭合性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8 h~7 d,平均3.7 d。桡骨小头骨折根据Mason分型标准均为Ⅳ型,伴肘关节后脱位。尺骨冠状突骨折采用Regan-Morrey分型标准:Ⅰ型3例,Ⅱ型3例,Ⅲ型5例。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损伤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12周2例出现钉道感染,术后4个月1例出现肘关节轻度异位骨化。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20周,平均16周。随访期间均无复发性肘关节脱位或不稳发生。术后12个月,肘关节活动范围:伸0~25°,平均10°;屈120~145°,平均135°;前臂旋前50~90°,平均70°;前臂旋后50~80°,平均60°。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获优5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1.8%。结论铰链式外固定架联合微型钢板固定能提高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术后关节稳定性,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降低肘关节复杂性损伤的致残率。
杨勇王福川
关键词: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微型钢板内固定
不同时期胎儿长骨骨骺软骨管的形态学研究
目的:研究骨骺软骨中软骨管的结构和分布,同时确定是否存在淋巴管,为临床确定软骨疾病提供理论依据.结论:胎儿胫骨近端骨骺软骨中存在淋巴管,淋巴管是软骨管的重要组成成分.软骨管由软骨膜和交叉韧带附着处长入,多细胞参与软骨基质...
王福川
关键词:淋巴管超微结构
同侧前臂供区的游离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伴有动脉损伤的手指软组织缺损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应用同侧前臂供区的游离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伴有动脉损伤的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可靠性及可行性。方法自2012年9月—2014年1月,该院采用同侧前臂静脉游离皮瓣修复手指皮肤及软组织缺损共20例,其中男性15例,女5例,年龄在17~52岁,平均33.5岁。结果修复面积在1.0 cm×2.0 cm^1.8 cm×4.0 cm,其中16例完全成活,3例部分浅层皮肤坏死,1例部分皮肤全层坏死,均经换药后愈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功能评定标准评定[1],优18例,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5%。结论应用同侧前臂供区的游离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伴有动脉损伤的手指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便,成活率高,能较大程度上恢复伤指的组织结构和外观,值得临床推广。
曹建明徐丽辉杨勇白倩王福川
关键词:动脉损伤手指软组织缺损
电针刺激对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背景:单纯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受损脊髓组织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为了进一步提高移植细胞在体内的存活、增殖及定向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必须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区的微环境。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及电生理的影响。方法:将脊髓损伤模型SD大鼠7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尾静脉注入培养液,神经干细胞组经尾静脉注入等体积神经干细胞悬液,电针刺激组自模型完成6 h起采用督脉加体穴电针1周,联合组尾静脉注射神经干细胞后,同时采用督脉加体穴电针1周。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1,3 d、1-4周通过BBB评分、斜板试验进行运动功能评定。造模后4周取材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荧光显微镜观测CM-Dil标记的神经干细胞存活及分布情况,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观察神经纤维再生情况,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观察大鼠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造模后2-4周大鼠下肢运动功能评价联合组优于神经干细胞组及电针刺激组,神经干细胞组和电针刺激组优于对照组。造模后4周,神经干细胞组和电针刺激组损伤区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结构,脊髓空洞较小,联合组可见较多神经轴索样结构,未见脊髓空洞。造模后4周,CM-Dil阳性细胞和辣根过氧化物酶阳性神经纤维数:联合组>神经干细胞组与电针刺激组>对照组,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联合组<神经干细胞组与电针刺激组<对照组,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的波幅:联合组>神经干细胞组与电针刺激组>对照组,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同时联合电针刺激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改善其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及电生理功能。
刘建敏王福川周亚净穆丽侯少科郝丽娜张子檀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电针脊髓损伤干细胞电针刺激电生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