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政剑

作品数:5 被引量:7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臭氧
  • 2篇强化混凝
  • 2篇混凝
  • 2篇活性炭
  • 2篇粉末活性炭
  • 1篇氮氧化物
  • 1篇动力学
  • 1篇饮用
  • 1篇饮用水
  • 1篇有机物
  • 1篇预臭氧
  • 1篇预氧化
  • 1篇原水
  • 1篇藻类
  • 1篇水中天然有机...
  • 1篇天然有机物
  • 1篇强化混凝处理
  • 1篇污染
  • 1篇吸附动力学
  • 1篇相对分子质量

机构

  • 3篇山西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山西省分析测...

作者

  • 5篇李政剑
  • 3篇刘海龙
  • 2篇石宝友
  • 2篇王东升
  • 2篇程芳琴
  • 1篇焦茹媛
  • 1篇王相文
  • 1篇苏宇
  • 1篇杨栋
  • 1篇赵虹
  • 1篇张瑾
  • 1篇杨慧
  • 1篇赵智勇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0
  • 2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家用臭氧机副产物氮氧化物的产量及控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了解家用臭氧机副产物氮氧化物(尤其是NO2)的产量并研究控制措施。方法利用离子色谱法、pH测定、碘量法等臭氧测定方法对市售某型号家用臭氧机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臭氧及其副产物NO2的产量进行测定,并使用纯水作为吸收液对NO2的控制进行研究。结果家用臭氧机工作约15min后产生NO2,随工作时间的延长,NO2产量增大;60min后,臭氧机工作时间和吸收液中NO3-含量成正比,造成吸收液pH值显著降低。家用臭氧机副产物NO2经过一级纯水(有效水深12cm)吸收后,经0.1mol/LNaOH吸收,吸收液中NO3-<0.01mg/L,对臭氧产量影响不明显。结论家用臭氧机副产物NO2的产量随工作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NO2可通过纯水吸收得到有效控制。
刘海龙王相文焦茹媛李政剑杨慧程芳琴
关键词:空气污染臭氧氮氧化物
不同粒径粉末活性炭对水中天然有机物吸附性能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5
2013年
以吸附去除微污染水中天然有机物(naturalorganicmatter,NOM)为目标,考察了粉末活性炭(PAC)在10~100μm内的粒径变化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PAC粒径变化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NOM组分的分级吸附特性.3种不同粒径的PAC由市售PAC经过研磨筛分获得,按照中值粒径(d50)从小到大依次为:PAC-1(19μm)、PAC-2(46μm)和PAC-3(76μm).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对模拟水样还是实际微污染水体中的NOM,随着PAC粒径的减小,PAC对NOM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都显著提高.小粒径PAC吸附速率的增加-方面是由于粒径减小导致的有效吸附位点的增加,另-方面粒径减小也使得吸附质分子到达活性炭表面吸附位点的距离减小;而吸附容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粒径较小的PAC具有更大的外层比表面积和中孔孔容,有效减弱了相对分子质量大的NOM对活性炭的孔阻塞效应.此外,PAC粒径减小能显著增强其对天然水体中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000的有机物组分的吸附,而对相对分子质量小于800的有机物组分的吸附影响相对较小.
李政剑石宝友王东升
关键词:活性炭天然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
高藻原水预臭氧强化混凝除藻特性研究被引量:22
2009年
采用有机物表观分子量分级、树脂分级等手段表征了原水有机物特征,通过实验室试验和中试运行对预臭氧强化混凝藻类去除效果、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的变化和去除、消毒副产物的控制等进行了研究,并利用藻类活性测试研究了预臭氧强化混凝除藻机制.结果表明,采用适当浓度的臭氧(如1.0mg·L-1)进行预氧化,可有效提高藻类去除率,从常规混凝沉后水的55%~85%上升到95%左右,最高去除率达到99.3%(预臭氧1.0mg·L-1,PACl3.0mg·L-1);THMFP(trihalomethanes formation potential)总体去除效果从常规处理的117μg·L-1降至46μg·L-1;高投量(≥2.0mg·L-1)预臭氧,促进了藻类灭活,但影响了有机物的去除.藻类活性评价臭氧氧化和常规水处理过程对藻类作用存在显著差别.常规混凝对藻类活性影响不明显,不同剂量混凝剂对藻类活性影响差异不大;而臭氧对水体中的藻类有灭活作用,在0.5~2.0mg·L-1臭氧条件下,藻类活性降低至12以下,且该指标随着臭氧剂量的加大显著降低.紧随其后的混凝过程中,混凝剂或者其水解过程的某些成分对臭氧灭活藻类有增效/催化作用.与传统的显微计数法相比,藻类活性试验更明确地表征水处理过程对藻类生存状态的影响,为水处理除藻机制研究和工艺设计提供更清晰的信息.
刘海龙杨栋赵智勇李政剑程芳琴
关键词:藻类臭氧强化混凝消毒副产物饮用水
引黄水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处理及安全性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分析了山西省太原段的引黄水水质,探讨了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处理引黄水的适用性、处理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表明,引黄水原水中的COD含量较高,而Br-未检出,提示可以采用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处理;总体来说,臭氧低投加量(0.52~0.98mg/L)时的助凝效果更为显著,在不同的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下的除浊效果都优于常规混凝处理;单独投加臭氧时,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水体紫外吸光度(UV254)逐渐降低,当臭氧投加量为2.52mg/L时,UV254去除率为44%;虽然常规混凝处理即可控制出水的浊度和UV254,但由于混凝剂投加量大,综合效益较低,而臭氧预氧化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助凝作用,也能对水体UV254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从甲醛、BrO3-产生量控制的角度来看,太原段引黄水水质适用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处理,安全性较好。
刘海龙李政剑赵虹张瑾
关键词: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安全性
粉末活性炭粒径对水中菲吸附动力学的影响效应研究被引量:22
2013年
以菲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粉末活性炭(PAC)在微尺度(1~100 μm)下的粒径效应对多环芳烃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中按照中值粒径将研磨后得到的粉末活性炭划分为:PAC-1(19 μm)、PAC-2(46 μm)、PAC-3(76 μm).通过比表面积及孔隙度自动分析仪、原位拉曼光谱、扫描电镜等手段对PAC物化性质进行表征,发现粒径减小使PAC的BET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增加了10%~20%左右,而对PAC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较小.PAC的粒径分布对其吸附性能有显著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吸附速率成倍的增加,其次是吸附容量有30%~36%的增幅.分别用3种动力学模型对吸附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伪二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程度最高,PAC-1有最大的吸附速率常数k,并且随着粒径的减小,k值逐渐增大.
李政剑石宝友苏宇王东升
关键词:动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