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赫

作品数:10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8篇形变
  • 6篇地震
  • 6篇INSAR
  • 5篇同震形变
  • 2篇地震同震形变
  • 2篇断裂带
  • 2篇形变场
  • 2篇震后
  • 2篇裂带
  • 2篇雷达干涉
  • 2篇雷达干涉测量
  • 2篇发震
  • 2篇S7
  • 2篇D-INSA...
  • 2篇M
  • 1篇地表形变
  • 1篇地壳
  • 1篇地壳形变
  • 1篇地壳形变特征
  • 1篇东段

机构

  • 10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西安航天恒星...

作者

  • 10篇孙赫
  • 3篇徐晶
  • 3篇赵强
  • 2篇季灵运
  • 1篇朱良玉
  • 1篇李宁
  • 1篇邵志刚
  • 1篇王爱国
  • 1篇王金烁

传媒

  • 3篇大地测量与地...
  • 2篇地震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年份

  • 4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5年塔吉克斯坦M_S7.4地震的InSAR观测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7
2018年
利用欧空局提供的Sentinel-1A卫星差分干涉数据为约束,对2015-12-07塔吉克斯坦MS7.4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行反演。首先运用两轨法对卫星雷达影像进行差分干涉处理,获取覆盖塔吉克斯坦地震震区的同震形变场,然后运用分布式滑动模型反演获取较精细的断层滑动分布。结果显示,分布式滑动模型与观测结果有很高的拟合度。反演结果表明,发震断层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此次地震断层的最大滑移量为4.42m,同震的地震矩为73.71×1018 Nm,矩震级为MW7.19,与震后USGS、GCMT、IPGP等机构给出的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是在具有左旋走滑运动特征的显著构造背景下的一次正常、必然的破裂事件。
李宁赵强孙赫
关键词:雷达干涉测量同震形变位错反演
基于D-InSAR的云南墨江地震同震形变场的获取
云南墨江于2018年9月10日发生了MS5.9地震,震源深度11 km。由于发震区域地表植被茂密,地震监测台站稀疏,而且又缺少历史大地测量监测数据,很难得到高空间分辨率的近场形变资料,因此,本研究利用D-InSAR技术获...
孙赫康帅刘传金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基于InSAR的海原—老虎山—毛毛山断裂带现今地壳形变特征被引量:2
2017年
本文利用107景L波段2007年至2011年的ALOS/PALSAR卫星影像,采用干涉图堆叠技术,基于GAMMA软件,利用影像数据公共区域的均值统计校正,首次获取海原—老虎山—毛毛山断裂带整体地区的平均地壳形变速度场,将大范围形变结果进行统一表达。沿断层方向形变结果表明,断裂带两侧存在明显差异运动,断层的运动性质为左旋,其中毛毛山-老虎山段的差异运动比较显著,在震情跟踪工作中要给予重视。另外,结合研究区域内长期GPS水平速度场,从多角度研究了区域现今地壳运动的特征。
孙赫徐晶邵志刚
利用InSAR技术研究2003年西藏班戈M_S6.1地震发震构造
2017年
2003年7月7日发生在西藏与青海交界处的班戈M_S6.1地震,由于缺乏余震分布等可靠资料,其发震构造及其活动性质等问题一直认识不清。几家机构利用远场波动资料给出的震源机制解差异很大。本文利用ENVISAT卫星ASAR数据和D-InSAR技术,计算获得了该地震LOS方向的同震形变场图像,并以此为约束反演获得了该地震的断层几何参数和同震滑动分布。结果表明,班戈M_S6.1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控制唐古拉山西边界的波涛湖—土门断裂,其发震断层为走向161°的高角度右旋斜滑正断层,破裂长度约10km,滑动量主要集中在3~7km深度范围,最大滑动量0.26m,矩震级M_W5.6。
王金烁王爱国孙赫
关键词:发震构造INSAR羌塘地块
基于InSAR技术探测安徽周油坊、李楼铁矿地表形变被引量:2
2019年
为研究安徽省冯井镇内周油坊、李楼两处铁矿区开采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基于19景L波段的ALOS PALSAR卫星数据,采用InSAR技术和岩床模型的方法,得到开采矿区2007~2010年内各时间段的地表形变.研究结果表明:SAR卫星数据时段内,伴随矿区的开采,研究区域存在漏斗形态的地表形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矿区地面沉降量与影响范围逐渐扩大;In SAR形变场给出了沉降中心位置与影响范围;模拟结果得到矿区的开采深度约为2.13 km,体积变化约为3×10~6 m^3;周油坊矿区于2010年1月1日达到-16 cm的地面沉降,李楼铁矿的沉降自2007年8月11日出现,一直持续累积到8 cm左右.
孙赫陈巍然刘传金柳皓元
关键词:铁矿ALOSINSAR形变
新疆于田M_S7.3地震同震与震后形变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利用InSAR技术获取2008-03-21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同震和震后形变场。同震分布式滑动反演结果表明,同震断层最大滑动量达5.4m,主要分布在南部断层的0~5km深度附近,地震以正断错动为主,兼有左旋走滑分量。震后形变结果表明,发震断层北段两侧存在差异性运动,最大累积差异形变在震后782d达15cm。进一步分析表明,震后断层余滑可能是震后形变的主要机制。余滑反演结果表明,震后2a断层余滑量相对较小,滑移区范围明显减小且均位于浅部区域,北部断层能量释放较彻底,南部仍存有少量能量,整体能量基本释放完。
孙赫季灵运朱良玉赵强
关键词:于田地震
基于D-InSAR的云南墨江地震同震形变场的获取被引量:1
2019年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它具有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全天候、全天时等优点。无需地面控制点,弥补了传统大地测量监测技术的局限性,将大地测量技术充分地应用到地壳变形监测中,尤其在无人区或者缺少测量监测数据的研究区。
孙赫康帅刘传金
关键词:D-INSAR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形变场地震RADAR
基于InSAR的广义海原断裂带中东段现今深部运动特征被引量:5
2017年
以InSAR技术获取的高空间分辨率震间形变速率场作为约束,利用最速下降程序包(SDM,steepest descent method)反演了广义海原断裂带中东段(毛毛山断裂、老虎山断裂、狭义海原断裂)断层面上整体的震间滑动速率空间分布。结合区域历史强震和现今中小地震活动情况,分析讨论断层面上的现今应力积累状态和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广义海原断裂带中东段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由东至西各段的最大滑动速率依次为3.5mm/a、2.3mm/a及3.4mm/a,分别位于18~24km、18~21km及15~21km深处;毛毛山断裂闭锁深度约为9km,存在一定的应力积累,具备强震发生背景;老虎山断裂深部存在无震滑移,未来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不大;狭义海原断裂活动存在分段差异,东、西两段断层滑移较明显,中段断层滑动速率较小(最大速率约为1.5mm/a),应在日常震情跟踪工作中予以关注。
孙赫徐晶柳皓元
关键词:海原断裂带INSAR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断裂带内库仑应力演化及危险性被引量:4
2017年
采用分层黏弹模型,考虑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1480年以来34个强震和大地震的同震位错和震后黏滞松弛效应,以及各断层段的震间长期构造加载作用,计算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18个断层段的断层面上的库仑应力变化随时间的演化。系统地研究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间的相互作用,分析断裂带各断层段之间、各断裂带之间先发生的地震对后发生地震的促进或延迟作用,进一步基于断层面上的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分析各断层段的强震危险性。应力触发的计算结果显示,各断裂带各断层段上先发生的强震可能触发后发生的强震,相邻断裂带上发生的强震之间也可能存在触发作用。各断层段上累积库仑应力变化随时间演化的计算结果显示,鲜水河断裂带的中段及南部磨西段、安宁河断裂带冕宁—西昌段、小江断裂带北部巧家—东川段和南部建水段的库仑应力增加显著,强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徐晶季灵运姬存伟孙赫赵强
关键词:库仑应力变化强震危险性
2018年云南墨江M_S5.9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机制被引量:3
2019年
采用D-InSAR技术得到2018年云南墨江MS5.9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以此为约束,利用SDM程序反演同震形变场和发震断层面的滑动分布,并讨论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墨江地震造成地表LOS向最大形变量约为6cm,同震形变场呈对称分布。发震断层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符合区域构造的运动性质。断层面的最大滑动量为0.19m,大约分布在沿断层走向10~13km、且沿倾向向下3~6km处。断层在近地表处滑动量较小,同震错动未破裂至地表。
孙赫刘传金
关键词:INSARSDM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