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翔宇

作品数:26 被引量:173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7篇地电
  • 17篇大地电磁
  • 16篇地震
  • 12篇深部
  • 11篇电性
  • 11篇电性结构
  • 9篇孕震
  • 9篇孕震环境
  • 8篇震区
  • 8篇深部电性结构
  • 7篇地震区
  • 6篇断裂带
  • 6篇裂带
  • 4篇东昆仑
  • 4篇深部结构
  • 3篇地壳
  • 3篇电磁探测
  • 3篇电性结构特征
  • 3篇东昆仑断裂
  • 3篇动力学

机构

  • 26篇中国地震局
  • 3篇河北省地震局
  • 3篇四川省地震局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陕西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 2篇应急管理部国...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 1篇上海市地震局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海南省地震局
  • 1篇太原大陆裂谷...

作者

  • 26篇孙翔宇
  • 22篇詹艳
  • 7篇陈小斌
  • 6篇赵国泽
  • 4篇孙建宝
  • 4篇王庆良
  • 4篇杨皓
  • 3篇汤吉
  • 3篇郝明
  • 3篇杨海波
  • 2篇张会平
  • 2篇李大虎
  • 2篇董泽义
  • 2篇彭远黔
  • 2篇李陈侠
  • 2篇祝意青
  • 2篇范晔
  • 1篇李安
  • 1篇梁明剑
  • 1篇宫悦

传媒

  • 10篇地球物理学报
  • 7篇地震地质
  • 3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6篇2022
  • 2篇2021
  • 8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龙门山断裂带高精度地壳/岩石圈黏度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被引量:5
2020年
岩石圈黏度是大陆动力学研究中一个重要参数,但是岩石圈黏度,尤其是横向小尺度(<100 km)黏度结构的确定是一个挑战.本文根据电阻率和黏度与它们控制因素的相似关系,直接把一条跨过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龙门山断裂带的大地电磁(MT)探测的电阻率剖面转换成黏度结构作为输入,在GPS速度和地表地形数据的约束下,利用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获得了该剖面的二维地壳/岩石圈黏度结构.本文推断的黏度与前人获得的区域尺度的黏度值一致,但揭示出了更多的细节.本文的黏度结构揭示出研究区域内的地壳/岩石圈黏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化范围(约5量级),黏度值分布在1.48×10^17~8.44×10^22 Pa·s之间;龙门山断裂带下的黏度存在强烈的小尺度横向变化,其中、下地壳的黏度分别为1.99×10^18~8.21×10^20 Pa·s(平均1.17×10^20 Pa·s)和4.09×10^19~7.08×10^20 Pa·s(平均1.77×10^20 Pa·s).基于该黏度结构的地球动力学模型表明驱动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物质流动的可能是热-化学浮力,以及上地壳和中-下地壳可能处于解耦状态.本文获得的黏度结构可以为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成因和机制、岩石圈小尺度变形和构造应力状态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帮助.
朱涛詹艳孙翔宇张宇
关键词:大地电磁测深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和九寨沟地震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研究
孙翔宇詹艳张会平陈小斌赵国泽孙建宝赵凌强
祁连山东端冷龙岭隆起及邻区深部电性结构与孕震构造背景被引量:9
2020年
祁连山东端冷龙岭隆起及其附近地区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阿拉善地块强烈相互挤压碰撞区域,也是历史地震活动极为强烈区域.为了揭示冷龙岭隆起及其附近区域的断裂深部延伸状况、强震孕育构造背景以及区域动力学特征等,我们在已有大地电磁数据的基础上,新近在冷龙岭隆起附近以及西南侧区域进行了数据采集,获得了一条自西南向北东穿过西秦岭地块、陇西盆地、祁连山冷龙岭隆起和阿拉善地块的长约460 km的大地电磁剖面(LJS-N)数据,并利用三维电磁反演成像技术对全剖面数据进行了反演,同时也对位于该剖面西侧约80 km外的一条大地电磁剖面(DKLB-M)数据进行了三维反演成像.2条电磁探测剖面结果均揭示了祁连—西海原断裂带展现为略向西南倾斜的大型超壳电性边界带,该断裂是祁连山东端冷龙岭隆起区域最重要的主边界断裂,其北东侧和西南侧地块的深部电性结构呈现出截然不同电阻率分布特征,其西南侧的南祁连地块、陇西盆地以及西秦岭地块在地壳尺度展示为埋深深浅不一的高-低-次高阻结构特点,而其北东侧古浪推覆体表现为西南深、东北浅“鼻烟壶”状较完整的高阻结构特征,再往北到阿拉善地块则呈现为高-低-次高水平三层结构样式.1927年M 8.0古浪、1954年M 7.0民勤和2016年M 6.4门源地震的震源都处于统一的高阻古浪推覆体之中.在青藏高原北东向挤压作用的控制下,祁连山东端冷龙岭隆起区域的祁连—西海原断裂、祁连山北缘断裂和红崖山—四道山断裂以叠瓦状向北北东向顺序推覆拓展到阿拉善地块,这种拓展作用是该区中强地震的动力来源.
赵凌强詹艳王庆良孙翔宇郝明祝意青韩静
大地电磁数据揭示的1303年洪洞8级地震区精细结构被引量:1
2022年
文中利用相位张量分解技术、三维NLCG反演方法对一条跨过1303年洪洞8级地震区、长160km的大地电磁剖面的数据进行了分解和反演计算,再结合研究区及其附近的形变场、最新地震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结果以及2008年1月—2012年12月的小地震精定位结果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霍山山前断裂是研究区内明显的大型电性边界带,在中深部表现为低阻特征,贯穿了整个地壳尺度,该断裂为NNE走向的右旋正断裂,可能是划分鄂尔多斯地块和华北地块的基底断裂。以霍山山前断裂为界,西侧鄂尔多斯地块表现为层状的稳定构造环境,而东侧华北地块的中下地壳岩石圈破坏严重且存在减薄的趋势。大地电磁探测结果支持1303年洪洞8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为霍山山前断裂的观点,地震可能发生在霍山山前断裂下方的低阻体中,震源深度可能介于10~20km之间。1303年洪洞8级地震的孕震环境可能受多重因素控制,研究区东侧中下地壳可能存在的软流圈物质不断上涌引起了华北地块的区域拉张作用,进而导致霍山山前断裂发生倾向滑动可能是地震的主控因素。
赵凌强詹艳王庆良孙翔宇韩静操聪张松蔡妍
关键词:大地电磁临汾盆地
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的大地电磁数据特征及处理被引量:2
2022年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高速铁路、风力和光伏发电站、大型输电网等遍布各个地区,在这些强电磁干扰环境下,能否获取或如何获取优质的大地电磁观测数据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2年来,我们在银川、运城、鹤壁和张家口4个测区开展了大地电磁测量,对约500个测点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结果进行了分类总结,梳理出高速铁路、电气化铁路、风力发电站、光伏发电站、大型输电网等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的45个典型测点。文中介绍了这45个测点谱数据的处理过程,展示了最终获取的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曲线。结果说明,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采取加长观测时间的策略,使用优质的远参考数据对测区数据进行远参处理,采用非Robust法估计并仔细地选择谱数据,是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获取质量合格甚至优良的大地电磁数据的有效措施。
韩静詹艳孙翔宇赵国泽刘雪华包雨鑫孙建宝彭远黔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和九寨沟地震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研究
青藏高原自印度-欧亚新生代碰撞以来不断隆升,对整个东亚地区的构造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区在青藏高原的崛起过程中构造变形强烈,在其内部产生了复杂的断裂系统。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一条重要的大...
孙翔宇
关键词:东昆仑断裂
文献传递
1631年常德历史地震区深部结构的大地电磁探测研究被引量:9
2018年
1631年在湖南省常德市以北约10km的太阳山凸起区发生的6(3/4)级地震是华南地块内部影响范围最大的1次破坏性地震;随着常德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区规模的扩大,需要进一步探查该次历史地震区的深部孕震环境和发震构造。2014年跨过太阳山凸起沿3条剖面开展了76个测点的大地电磁观测,资料处理采用了远参考道、"Robust"、阻抗张量分解等技术。依据3条剖面的二维反演结果,结合其他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对深部电性结构特征等进行了解译。3条剖面的结果揭示了研究区内主要断层的纵向延展状况和各构造单元的深部结构特征:研究区规模最大的肖伍铺断层表现为明显陡立略向SE倾斜的电性变化带,发育深度可达十几km;拾柴坡断层为向W倾斜的低阻带,延展深度约5km;澧县凹陷、洞庭湖沉降区自浅部至十几km深度具有稳定成层结构,电阻率值较低,对应于该区广泛发育的白垩系和新生界,而两者之间的太阳山凸起自浅表至20km深度均表现为高阻特征,高阻体范围在太阳山凸起的中段横向分布最宽,太阳山凸起和洞庭湖沉降区接触边界自南向北具有明显的分段性。通过大地电磁探测结果推断肖伍铺断层为1631年常德6(3/4)级地震发震断层,震源区附近表现出高、低阻电性过渡带的特征,震源位于高、低阻介质接触区且偏向于高阻体内,断层附近低阻解耦作用的存在是该地区孕育地震的深部条件。太阳山凸起位于江汉-洞庭湖断陷盆地的西南隅,是江汉-洞庭湖盆地第四纪断块差异升降活动最剧烈和构造地貌反差最强烈的地区,这是该区发生中强地震的外在动力。
赵凌强詹艳周本刚孙翔宇陈小斌杨皓
关键词:大地电磁
大地电磁探测揭示的东昆仑断裂带东端深部电性结构和九寨沟地震孕震环境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中北部一条巨型左旋走滑断裂带,断裂带东端的断裂体系控制了一系列破坏性中强地震的频繁发生。2017年8月8日发生在东昆仑断裂与岷江断裂、虎牙断裂交汇处的九寨沟7.0级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8.0级地...
孙翔宇詹艳Martyn UnsworthGary Egbert张会平陈小斌赵国泽孙建宝赵凌强
文献传递
中国地震电磁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被引量:6
2022年
地震电磁法作为重要的地球物理方法,在地震前兆异常观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可能首先取得地震预测突破性进展的主要方法之一.我国“九五”、“十五”计划实施的数字化改造和网络化建设升级优化了原有观测系统,提升了观测数据质量,丰富了地震电磁观测信息,增强了地震电磁异常的分析能力和时效性,为地震电磁研究事业的腾飞和新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发射的专门用于地震监测的电磁卫星CSES和建成的大功率人工源极低频电磁CSELF台网进一步推动了地震电磁异常信息的全时空立体监测和对异常信息的识别和捕捉的应用研究.文章基于几十年来我国观测的大量地震前兆异常实例、物理和数值模拟以及异常机理研究成果,分类梳理了地震电磁异常现象的特点和各种电磁观测方法的优势和弱点.最后针对地震电磁预测研究面临的有关问题,借鉴国内外的最新发展,提出了地震电磁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需要攻关的方向.
赵国泽张学民蔡军涛詹艳马钦忠汤吉杜学彬韩冰王立凤陈小斌肖骑彬孙翔宇董泽义王继军张继红范晔叶涛
关键词:地震电磁地震异常地震预测
郯庐断裂带合肥-宿迁段及邻区大地电磁三维成像被引量:4
2022年
本文利用覆盖郯庐断裂带合肥—宿迁段及邻区的大地电磁阵列数据,应用大地电磁三维反演技术和印模重构方法,获得了测区可靠的三维电阻率模型.该电性模型中,郯庐断裂带东西两侧在浅部均有高阻分布,在深部电性结构显著不同,具有西低东高的特征,而郯庐断裂带则是两侧高低阻明显分界带;在南北方向,电性结构也存在较大不均匀性,嘉山地区呈现低阻特征,是断裂带上的电性分界点,郯庐断裂带在此处由北部的四条主断裂变成南部的两条.结合研究区地质、大地测量和地震学等资料,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作为苏鲁造山带和张八岭隆起高阻体陡立的西边界,切割深度超过莫霍面.嘉山地区相对低阻分割了张八岭高阻条带与苏鲁高阻体,阻碍了断层上应力的传递,造成了嘉山北、南两侧断裂带构造变形强、弱的变化,从电性结构上证实了郯庐断裂带具有分段性的特征;苏鲁高阻体南端向西偏转穿过郯庐断裂带,阻碍断层滑动,致使泗洪—嘉山段存在应力积累和断层闭锁的地震孕育环境,其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范晔陈小斌汤吉汤吉孙翔宇孙翔宇刘钟尹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大地电磁苏鲁造山带张八岭隆起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