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小刚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重点学科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项目国家林业局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黑颈长尾雉
  • 2篇生境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信息管理
  • 1篇信息管理平台
  • 1篇信息系统
  • 1篇生境适宜性
  • 1篇生境适宜性评...
  • 1篇生态位
  • 1篇自然保护
  • 1篇自然保护区
  • 1篇空间生态位
  • 1篇雷达
  • 1篇雷达图
  • 1篇管理平台
  • 1篇国家级自然保...
  • 1篇白鹇
  • 1篇保护区

机构

  • 3篇西南林业大学

作者

  • 3篇周伟
  • 3篇邓忠坚
  • 3篇姚小刚
  • 2篇李明会
  • 2篇孙超
  • 1篇郭琨

传媒

  • 1篇西南林学院学...
  • 1篇西部林业科学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分区黑颈长尾雉的空间生态位被引量:2
2016年
为更深入地了解黑颈长尾雉的生存需求与适应机制,找出影响黑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的主要空间因子,本研究以黑颈长尾雉及其同域分布雉类为研究对象,比较它们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初步构建了黑颈长尾雉的空间生态位雷达图模型。结果表明,3种雉类的15个生态因子中生态位宽度均无小于0.1的生态因子,生态位宽度高于0.8的因子黑颈长尾雉包括坡度、坡向以及距耕地距离;3种雉类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均大于或等于0.67。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黑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的主要空间因子为距水源距离、距小路距离、距空旷地距离、距耕地距离和乔木平均高度。研究发现,3种雉类在栖息地空间因子的利用上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其生态位重叠值较高,但在食物资源维上产生分化,导致物种之间生态位的分离,避免竞争实现共栖。空间生态位雷达图模型表明,黑颈长尾雉空间生态位在具体的环境中其空间利用方式不尽相同,且随着季节的变化,黑颈长尾雉的空间生态位也有所不同。不同样方和季节的空间生态位相应调整说明黑颈长尾雉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孙超李明会周伟姚小刚邓忠坚张仁功
关键词:黑颈长尾雉白鹇空间生态位雷达图
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生境管理信息平台构建
2015年
黑颈长尾雉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和IUCN近危物种。为有效管理该物种的生境资料,为其保护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本研究初步构建了黑颈长尾雉的核心生境管理信息平台。根据黑颈长尾雉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将自2004年以来收集的黑颈长尾雉的生境资料、样方信息等利用Excel和Access数据库整理和编辑,确定黑颈长尾雉的核心生境;利用Arc GIS软件构建黑颈长尾雉核心生境管理信息平台。结果表明,该物种的核心生境呈斑块状,不利于黑颈长尾雉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生境破碎化的状况堪忧,亟需有效地保护手段和措施;构建的黑颈长尾雉核心生境管理信息平台是一个集数据的存储、管理、查询和可视化功能为一体的开放性信息管理平台,并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功能;平台的开放性和分析功能方便于保护区相关人员或其他研究者将今后得到的相关数据继续输入平台,使核心生境管理信息平台的基础数据更丰富和充实,提升该平台的利用价值,最终为黑颈长尾雉的保护策略制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孙超姚小刚周伟邓忠坚郭琨张仁功
关键词:黑颈长尾雉信息管理平台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生境适宜性评价被引量:9
2012年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结合实地调查,对分布于云南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的黑颈长尾雉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黑颈长尾雉的适宜生境面积为2 041.38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06%;次适宜生境面积为2 775.84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0.96%;较不适宜生境面积为18 612.81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3.49%;而不适宜生境面积为1 896.99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49%。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黑颈长尾雉的适宜生境和次适宜生境分别减少27.30%和9.49%,而较不适宜生境和不适宜生境分别增加4.34%和0.68%。表明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的生境适宜性较差。
姚小刚李明会周伟邓忠坚张仁功
关键词:黑颈长尾雉生境适宜性地理信息系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