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娴

作品数:3 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
  • 1篇动力学
  • 1篇芽孢
  • 1篇芽孢杆菌
  • 1篇水体
  • 1篇热力学
  • 1篇微生物
  • 1篇吸附动力学
  • 1篇吸附热
  • 1篇吸附热力学
  • 1篇耐辐射奇球菌
  • 1篇菌体
  • 1篇枯草芽孢杆菌
  • 1篇核素
  • 1篇放射性
  • 1篇放射性核素
  • 1篇U

机构

  • 3篇西南科技大学
  • 3篇中国工程物理...
  • 1篇教育部

作者

  • 3篇董发勤
  • 3篇张东
  • 3篇杨杰
  • 3篇聂小琴
  • 3篇马佳林
  • 3篇周娴
  • 2篇代群威
  • 2篇黄荣
  • 1篇亢武
  • 1篇刘明学

传媒

  • 1篇化工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年份

  • 3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耐辐射奇球菌对放射性核素铀的吸附行为研究被引量:16
2015年
采用耐辐射奇球菌活体为生物吸附剂,进行了对水溶液中放射性核素铀的批量吸附实验。主要研究了溶液pH、初始铀浓度对吸附放射性核素铀效果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等手段分析了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pH 5,c0=100mg·L-1时其吸附效果最佳,而最大饱和吸附量qmax为240mgU·g-1。结合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结果认为,耐辐射奇球菌表面附着了大量的含铀片状结晶物,并且其吸附过程主要以离子交换或表面络合的方式吸附铀。比较吸附铀前后菌体红外光谱图和红外分峰图发现,耐辐射奇球菌吸附铀后的整体谱形有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蛋白质中酰胺基团、羟基、羧基以及磷酸基团等活性基团可能参与了吸附过程,并且在906cm-1处出现了一个新的峰,此峰为UO2+2的伸缩振动峰。可见,利用具有抗辐射特性的耐辐射奇球菌为生物吸附剂,以期在放射性环境中对放射性核素铀的吸附具有一定的潜在途径。
杨杰董发勤代群威刘明学聂小琴张东马佳林周娴
关键词:耐辐射奇球菌
三种微生物对铀的吸附行为研究被引量:24
2015年
开展了酵母菌(真菌)、枯草芽孢杆菌(细菌)、小球藻(藻类)对水体中铀(Ⅵ)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3种微生物对铀都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酵母菌,小球藻,枯草芽孢杆菌对铀的最佳吸附率分别为97.19%、97.13%、98.03%;且最大吸附量分别达到341.2、356.5、512.5mg U/g(DW).3种微生物对铀的吸附过程和机理有所不同,酵母菌和小球藻符合Langmuir模型,枯草芽孢杆菌更适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至12h,酵母菌表面逐渐出现铀和磷的片状结晶及含铀沉积物堆积,小球藻和枯草芽孢杆菌与铀(50mg U/L)作用后细胞出现明显变形,菌体表面未出现铀的结晶物.
马佳林聂小琴董发勤代群威张东杨杰周娴黄荣龚俊源龚运军
关键词:微生物
枯草芽孢杆菌与水体中U(Ⅵ)的作用机制被引量:6
2015年
通过静态吸附-解吸实验,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对U(Ⅵ)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U(Ⅵ)的解吸和菌体内P的释放过程,利用扫描电镜、能谱(SEM-EDS)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p H=5时,在1 L50 mg·L-1的铀溶液中,投加枯草芽孢杆菌1.384 mg(干重,DW),2 h后,铀的去除率和吸附量分别为85.34%和308.31 mg·g-1(DW)。随着作用时间从2 h延长至48 h,铀的解吸率从52.13%下降至36.25%,菌体内释放到溶液中的P浓度从0.12 mg·L-1增加到0.40 mg·L-1。枯草芽孢杆菌对水体中U(Ⅵ)的吸附行为可以用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较好地描述。作用过程是放热,可自发进行。SEM-EDS表明枯草芽孢杆菌与水体中U(Ⅵ)作用后,菌体内部断裂呈短节状,铀沉积在细胞表面及周围,无明显晶体产物生成,FTIR图谱出现UO22+特征吸收峰,氨基、磷酸基团参与枯草芽孢杆菌与水体中U(Ⅵ)的作用。
黄荣聂小琴董发勤张东亢武杨杰马佳林周娴龚运军龚俊源
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