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海霞

作品数:7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澳门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3篇新文学
  • 3篇文学
  • 3篇报刊
  • 2篇代文
  • 2篇演进
  • 2篇演进脉络
  • 2篇脉络
  • 2篇近代报刊
  • 2篇近代文学
  • 1篇大舞台
  • 1篇心体
  • 1篇学系
  • 1篇哲学
  • 1篇哲学系
  • 1篇中文
  • 1篇晚清
  • 1篇晚清民初
  • 1篇文体
  • 1篇文体变革
  • 1篇舞台

机构

  • 7篇澳门科技大学
  • 1篇上海财经大学

作者

  • 7篇赵海霞

传媒

  • 1篇文艺研究
  • 1篇学海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台州学院学报
  • 1篇厦门广播电视...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澳门近代报刊与文学演进脉络被引量:3
2021年
以《镜海丛报》《知新报》为代表的澳门早期中文报刊,推动了19世纪澳门文学报刊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前后,雪社的出版物《诗声》和《雪社诗集》刊载了大量诗词创作和理论文章,且发表了澳门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新诗。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伴随着抗战的开始,新文学出版物开始出现,其后,伴随着《大众报》《华侨报》等创办,以及进步剧团的创作和演出,澳门的新文学开始艰难起步。1840年至1949年可视作澳门近代文学的发展期,在此期间,澳门的旧文学蓬勃发展,新文学肇始。澳门近代报刊的创办和发展,对澳门新文学的起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赵海霞
关键词:澳门文学近代报刊近代文学新文学香港文学
转型与新生:澳门白话文学的兴起及文体变革被引量:1
2022年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进入大变革时代,因地理位置的偏离、人才的匮乏和内驱性的不足,白话文学在澳门几无自发产生的可能。同时,文化上与内地同根同源,文学发展与内地息息相通,又构成澳门白话文学产生的必然性。陈子褒在澳门倡导白话文、编写白话启蒙读本、推动启蒙教育,是晚清白话文运动在澳门的响应,为澳门白话文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1920年雪社成员冯秋雪发表澳门第一首新诗。20世纪30年代是澳门白话文学的初创期,澳门本土有白话诗、文、戏剧和小说的发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澳门白话文学全面兴起。澳门白话文学产生在澳门文学转型的大背景下,转型体现在"作家主体的转型"、"文学观念与作品形态的变化"及"文化下移与文体变革"等方面。知识分子的流动和市民对新思想的接受,对澳门新文学的产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相比同时期的内地和台港,澳门新文学的产生有其特殊性。
赵海霞
关键词:白话文学报刊新文学
论澳门地区中文报载小说的近代转型——以《华侨报》为中心的考察
2023年
澳门地区近代文学的起点可以界定在19世纪40年代,下限可以界定在20世纪40年代末。20世纪30年代开始,澳门地区近代小说在时局动荡的背景下走向繁荣,从《华侨报》早期刊载的小说可见,1937—1947年的10年间,澳门地区近代小说在语言形式和题材内容方面开始了小说文体的近代转型。主要表现在小说语言由文言向现代白话转变,题材内容由旧式言情、侠侣小说向艳情、侦探、恐怖、战争转变,关注现实的小说增多。彼时,还开启了澳门地区本土题材小说的创作尝试。《华侨报》所载小说文体的近代化变革趋势对认识澳门地区近代小说的发展较具认识价值。
赵海霞
论周剑云对近代戏剧理论的三大贡献
2015年
周剑云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电影企业家,但从事电影事业之前,他曾一度致力于戏剧,参与戏剧创作和戏剧演出,为中国早期话剧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他曾在《七天》《民国日报》《新世界》《先施乐园日报》《药风日刊》等近代报刊发表了一系列戏剧批评理论文章。他分析了剧坛"海派"现象,指出"海派"因上海观众而产生,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提出"戏剧革命"用以拯救新剧,对新剧的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他于1918年编《鞠部丛刊》两大册,书中收录了他的大量剧评,是近代一部重要的戏剧史料、理论总集。周剑云的戏剧批评理论见解独到、切合现实,他为近代戏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海霞
论澳门的近代报刊与近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家往往将一八四0年至一九一九年划为近代,一九一九年之后划分为现代。对于澳门而言,现代文学起步较晚,近代文学的下限应划分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澳门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纸为《镜海丛报》,在创刊号刊载两首诗歌,可以看作为...
赵海霞
关键词:近代报刊近代文学新文学
晚清民初“期刊剧评”的体式特点及演进脉络
2014年
传统戏剧理论批评多以论著形式发表,晚清民初戏剧理论批评则大量发表于报纸或期刊。从整体上看,晚清民初期刊戏剧理论批评剧评栏目较规整、统一,以'集'和'诗'等传统批评体式开始,最早发表'期刊剧评'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所登载的三篇剧评采取了'小集'(《燕市群芳小集》)、'序'(《笔谈剧本》)、'诗'(《观剧杂咏》),体式因循传统,而谈论的对象是那个年代的盛行的京剧现象。继而,辛亥革命风暴前后,以《二十世纪大舞台》为标志,期刊剧评的栏目得以健全起来。民国初期,期刊剧评多以'剧话''剧谈'等体式连载或散载于各种报刊,系统化、理论化程度得到加强,视野较为开阔。除了聚焦京剧,话题还波及古今中外戏剧,尤其对学习西洋话剧的'新剧'评论较多。与'报载剧评'相比,'期刊剧评'的主要特征为发表数量多,篇幅较长;栏目较规整、稳定,每一栏内剧评形式较统一,不仅作为主流的连载剧评很有分量,而且散评也多能成一家之言,因而晚清民初'期刊剧评'不愧为中国戏剧理论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环。
李桂奎赵海霞
关键词:晚清民初剧评脉络
借镜西学谱系法,潜心体究道之妙——陈鼓应教授访谈录被引量:3
2018年
陈鼓应,1935年生于福建长汀,1949年随父母前往台湾。中学毕业后考取台湾师范大学史地学系,两年后重新参加联考,考取台湾大学中文系。1956—1963年先后就读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后担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哲学系讲师及台湾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1973年,因参与台湾大学校园内的"保卫钓鱼岛运动",发表时论,被当局解聘,引发著名的"台大哲学系事件",此后潜心研究道家思想,陆续在(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老庄研究论著。1979年赴美,任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研究员。1984年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
赵海霞
关键词:副教授访谈录系法西学心体哲学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