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丹

作品数:2 被引量:6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韧性变形
  • 1篇盆地
  • 1篇最大有效力矩...
  • 1篇面理
  • 1篇南堡凹陷
  • 1篇共轭
  • 1篇凹陷
  • 1篇变形带
  • 1篇渤海湾盆地

机构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冀东...

作者

  • 2篇童亨茂
  • 2篇赵丹
  • 1篇郝化武
  • 1篇王明阳
  • 1篇刘国玺
  • 1篇曹哲
  • 1篇顿小妹

传媒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的理论拓展被引量:4
2011年
在分析"导致变形带内先存面理或层理发生转动的最大有效力矩与先存面理或层理方向有关"的基础上,对最大有效力矩准则(Meff=0.5(σ1-σ3)Lsin2αsinα)进行理论上的拓展,提出了可以判定任意方向先存面理最大有效力矩的准则——泛最大有效力矩准则(MG-eff=0.5(σ1-σ3)Lsin2αsin(α-θ)),其中当先存面理与最大主压应力(σ1)平行时,则成为最大有效力矩准则。该准则的理论分析表明:①当先存面理与σ1平行时,在σ1左右两侧±54.7°方向出现2个有效力矩的最大值,形成共轭的变形带,钝角(109.4°)对着σ1方向;②当先存面理与σ1斜交时,在σ1的另一侧出现1个有效力矩的最大值,从而只出现一个方向的变形带,并随着先存面理偏离σ1方向,变形带与σ1的夹角逐渐减小(从θ=0°时的54.7°,减小到θ=90°时的35.3°),而与先存面理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从θ=0°时的54.7°,增加到θ=90°时的125.3°);③当先存面理与σ1垂直时,在σ1左右两侧±35.3°方向出现2个有效力矩的最大值,也形成共轭的变形带,但锐角(70.6°)对着σ1方向。在主应变平面上变形带与先存面理方向及变形带剪切方向(左旋或右旋)已知的情况下,可以确定最大主压应力方向。泛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克服了最大有效力矩准则与滑移线理论不相容的问题,可以解释大多膝褶带非共轭发育等多种现象,预期在韧性变形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童亨茂王明阳郝化武赵丹
关键词:韧性变形变形带共轭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断裂系统成因的构造解析被引量:59
2013年
本文在对南堡凹陷三维联片地震资料构造解析的基础上,应用先存构造条件下的断层作用模式,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成果,系统分析了南堡凹陷的断裂系统和构造样式。表明,南堡凹陷是典型的斜向伸展变形样式,其中受铲式和(或)坡坪式边界正断层及先存断裂共同控制的复式"Y"形样式是南堡凹陷基本的构造样式,其次是复式"X"形、"多米诺式"、"阶梯式"和"铲式扇"断块构造样式。平面上划分出4个断裂系统:北堡-老爷庙断裂系统,高柳断裂系统,柏各庄断裂系统和南堡断裂系统,其中高柳断裂系统和南堡断裂系统进一步分别划分为2个和3个子断裂系统;纵向上划分出下部(E2s3构造层)和上部(E2s1-Q地层)两个断裂系统,E2s2是上下两个断裂系统的过渡层,断层不发育。断层的平面组合形式有4种,分别为:平行状、平行交织状、"梳状"和"帚状"。"两期伸展"的变形叠加模式可以合理地解释南堡凹陷新生代的构造变形:E2s3期的构造变形是以中生代形成的先存构造为基础,北西—南东方向伸展作用的结果;E2s1以来的变形是以E2s3期形成的断裂为先存构造,南北向伸展作用的结果;E2s2是应力体制转换的过渡阶段。凹陷边界断层(西南庄断层、柏各庄断层和高柳断层)存在显著的分段性,不同段落断层的走向、性质和活动性均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而且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发生显著的变化。凹陷边界断层及凹陷内的南堡断层、和蛤坨断层组成的构造格架对南堡凹陷断裂系统的形成和演化起重要的控制作用,复杂的先存构造是造成断裂系统横向变化的根本原因。
童亨茂赵宝银曹哲刘国玺顿小妹赵丹
关键词:南堡凹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