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成像
  • 2篇灌注
  • 2篇灌注成像
  • 2篇磁共振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性
  • 1篇腰椎
  • 1篇腰椎间盘
  • 1篇腰椎间盘突出
  • 1篇腰椎间盘突出...
  • 1篇造影
  • 1篇张量成像
  • 1篇针刺
  • 1篇针刺疗
  • 1篇针刺疗法
  • 1篇镇痛
  • 1篇镇痛机制
  • 1篇神经根

机构

  • 4篇长江大学附属...
  • 1篇荆州市第一人...

作者

  • 4篇肖胜
  • 2篇夏烈新
  • 2篇郭涛
  • 1篇郑黄华
  • 1篇李知莲
  • 1篇陈立铭
  • 1篇冉文
  • 1篇叶娟
  • 1篇储伟
  • 1篇李明
  • 1篇吴慧芳

传媒

  • 1篇针灸临床杂志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国CT和M...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运用探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临床确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给予VCTDSA与CT灌注成像处理,分析这两种技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45例患者检查有颅内有不同部位出血灶,多见于脑室,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血管网形成,其中VCTDSA图像质量优于CT灌注成像,VCTDSA较DSA可准确显示和测量动静脉瘘口大小,VCTDSA与MRA在瘤体长轴、瘤颈的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其他减影CTA比较,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诊断中具有优势。
夏烈新冉文陈立铭吴慧芳李知莲肖胜
关键词:CT灌注成像急性缺血性卒中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评价以及神经根病变中的作用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在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使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术(DTI)对已经发生病变的神经根的作用。方法对本院65例已经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以及65例在本院体检中心筛选的健康人,进行DTI、T2WI、轴位T2WI以及矢状位T1WI扫描检查,并监测腰骶神经根的表观扩散系数值(ADC)以及各向异性分数值(FA)。结果 65例患者中,两侧神经根同时病变者15例,仅左侧神经根病变者20例,仅右侧神经根病变者30例。DTI图像显示,患者神经根中断或者聚拢,没有周围分支,神经纤维束面积显著减小,与正常人差异显著(P<0.05)。而轴位T2WI同时显示脊神经根病变严重,是椎间盘膨出或者突出使椎间孔变窄导致的。结论大部分患者由于腰椎间盘突出都会导致腰腿痛以及其他的临床症状,为了给这些症状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可以测定FA、ADC的值,这两个值可以间接反映水分子在神经根内的运动。而要定量评价神经根的病变程度,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会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它能对神经根采用功能性成像,对传统的磁共振序列是很好的创新,有望在利用DTI对神经束的形态以及面积方面的优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的神经根病变进行诊断。
肖胜郭涛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不同针刺疗法镇痛在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局部一致性的变化及针刺镇痛机制的异同性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针刺疗法镇痛在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局部一致性的变化及针刺镇痛机制的异同性。方法:选取本院腰椎间盘突出患者30例(男14例、女16例)分为传统体针组16例和平衡针组14例。传统体针组针对大肠俞、天应穴,配穴关元俞穴直刺停留,平衡针组对腰痛穴短暂针刺不停留。治疗结束30 min后通过f MRI扫描,并使用SPM5软件处理得Re Ho图像。结果:两组Re Ho值相同(P<0.03)的脑区,包括双侧小脑半球等12个脑区。平衡针组Re Ho值显著上升(P<0.03)的脑区主要有右侧下顶叶等5个脑区,显著下降(P<0.03)的脑区主要有左侧中央后回等5个脑区。结论:传统体针与平衡针两种针刺疗法均通过镇痛中枢调节患者痛觉,本实验对两种疗法选穴和针法的差异造成了二者信息传入机制及镇痛效果的不同。
郭涛肖胜储伟李明
关键词:针刺疗法镇痛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胃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及灌注参数与肿瘤因子的关联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I)参数对胃癌的诊断价值,以及与肿瘤标志物之间的关联性。方法比较胃癌组与正常组的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F)、表面通透性(PS);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灌注参数值与肿瘤标志物的关系,曲线(ROC)评估BV、BF、MTF、PS对胃癌的诊断效度。结果胃癌PS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间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V、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S与AFP、CEA、CA199、CA72-4均有显著相关性(r=0.58,0.40,0.38,0.77),BV、BF、MTT与CEA、AFP、CA199、CA72-4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应用ROC曲线分析BV、BF、MTT、PS对胃癌的诊断鉴别能力,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0.64,0.50,0.83。当以PS>18.85 mL/(min·100 g),作为强烈提示胃癌组织的可能性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7和0.32。结论 MSCT灌注成像反映了胃肿瘤组织供血的情况,PS评估胃癌的效度最高,PS=17.98 mL/(min·100 mg)可作为判断正常胃壁与胃癌的阈值。部分灌注参数与肿瘤标志物间有相关性。
肖胜叶娟郑黄华夏烈新
关键词:胃肿瘤体层摄影术灌注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