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培志 作品数:7 被引量:72 H指数:6 供职机构: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 更多>> 相关领域: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化学工程 更多>>
正交法探讨制备生物柴油的优化条件 被引量:6 2006年 报道了大豆油在NaOH为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甲醇酯交换反应生成脂肪酸甲酯即生物柴油的试验研究。考察了反应条件如醇油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的变化对生物柴油得率的影响。应用正交实验的方法找出大豆油酯交换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40℃,醇油物质的量比6∶1,催化剂用量0.8%,反应时间60 m in。在此反应条件下生物柴油得率可达99.2%。实验所得的生物柴油主要质量指标已达到德国D INV51.606生物柴油质量标准。 刘文豹 赵德智 韩雪松 苗树运 杨培志关键词:生物柴油 酯交换反应 正交实验 中、低温煤焦油延迟焦化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2 2006年 在温度480~500℃、压力0.15~0.17MPa的条件下,进行了中、低温煤焦油延迟焦化的工艺研究。探讨了重质油在管式加热炉里结焦的问题,得到了比较理想的延迟焦化操作参数。实验结果表明:煤焦油延迟焦化可以得到较高的燃料油产率,较低的蜡油产率和较好的产品分布。 刘建明 杨培志 曹祖宾 李丹东 赵德志关键词:煤焦油 延迟焦化 柴油微乳液的配制 被引量:10 2006年 利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复配制备W/O柴油微乳液,并以油、水、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为三组分绘制了相图。从微乳液相区面积的变化考察了不同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不同的助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剂质量比(m(C)/m(T))对柴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并用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代替水相,考察了碱液对柴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得到的最佳柴油微乳液配制的条件为:表面活性剂复配质量比(m(T80)/m(S80))为0.667,m(C)/m(T)为0.3,助表面活性剂为正丁醇,NaOH溶液质量分数为0.2%。利用HLB值理论和界面膜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杨培志 赵德智 华冬梅关键词:表面活性剂 正交法探讨制备生物柴油的优化条件 被引量:12 2006年 植物油在NaOH为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甲醇酯交换反应生成脂肪酸甲酯(生物柴油)。考察了反应条件如醇油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的变化对生物柴油得率的影响。应用正交实验的方法找出植物油酯交换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40℃,醇油物质的量比6∶1,催化剂用量0.8%,反应时间60 min。在此反应条件下生物柴油得率可达99.2%。实验所得的生物柴油主要质量指标已达到德国DINV51.606生物柴油质量标准。 刘文豹 赵德智 韩雪松 苗树运 杨培志关键词:生物柴油 酯交换反应 正交实验 葵花籽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被引量:13 2006年 介绍了在碱催化剂作用下以葵花籽油与甲醇反应生成生物柴油的工艺条件,考察了醇油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对反应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得出最佳的反应条件:醇油摩尔比6:1、催化剂用量0.9%、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50 min。对所得到生物柴油的主要性能与柴油进行对比,其指标均符合0#矿物柴油标准。 王蓉辉 曹祖宾 王亮 李丹东 杨培志关键词:生物柴油 酯交换反应 正交实验 脂肪酸甲酯 新型碱性阻焦剂对渣油热反应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05年 考察了新型碱性阻焦剂对辽河减压渣油热反应性能的影响.实验采用FYX05A型高压釜作为间歇式反应器,考察了辽河减压渣油在435~480℃温度范围内的热反应性能.实验中通过产品收率随温度的变化,以及阻焦剂加入后产品分布的变化情况,确定阻焦剂的质量分数对原料热反应性能的影响.新型碱性阻焦剂加入后,辽河减压渣油的热反应性能明显改变,提高了轻油收率,焦炭、气体收率都有所下降.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480℃,阻焦剂的质量分数为3%时,焦炭和气体产率最低,液体产率最高.并利用胶体分散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简要分析. 华冬梅 杨培志 赵德智 王蓉辉 刘文豹关键词:高压釜 阻焦剂 轻油收率 柴油微乳液研制及影响因素的考察 被引量:20 2006年 利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复配制备W/O柴油微乳液,并以油、水、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为三组分做出相图。通过微乳液相区面积考察不同因素对制备柴油微乳液的影响。因素包括不同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不同的助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剂的比(m(C)∶m(T))。并用不同浓度的碱液代替水相,考察碱液对柴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实验条件为:表面活性剂复配比为0.667,m(C)∶m(T)=0.3,助剂为正丁醇,碱液质量分数为0.1%。利用HLB值理论和界面膜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杨培志 华冬梅 赵德智 张颖关键词:表面活性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