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乃坤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贵州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植物
  • 2篇特有植物
  • 2篇种群
  • 1篇英文
  • 1篇优良种源
  • 1篇育苗
  • 1篇育苗研究
  • 1篇珍稀
  • 1篇珍稀濒危
  • 1篇珍稀濒危植物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恢复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植物群落特征
  • 1篇生命表
  • 1篇石质边坡
  • 1篇年龄结构
  • 1篇群落
  • 1篇群落动态

机构

  • 4篇贵州大学
  • 2篇贵州科学院
  • 2篇贵州省植物园

作者

  • 4篇杨乃坤
  • 2篇邹天才
  • 2篇刘海燕
  • 1篇汪建文
  • 1篇李媛媛
  • 1篇黄丽华
  • 1篇周运超
  • 1篇洪江
  • 1篇王志泰
  • 1篇段玉婷
  • 1篇李华林
  • 1篇徐小明

传媒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 1篇浙江林业科技
  • 1篇植物分类与资...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贵州特有植物长柱红山茶种群年龄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为评估贵州特有植物长柱红山茶(Camellia mairei var.lapiden)的资源现状,采用样方法对其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柱红山茶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种群密度以中龄树>老年树>幼龄树;不同发育阶段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幼龄树和中龄树均呈显著集群分布,老年树接近集群分布或随机分布;种群的3个发育阶段之空间关系不密切,均表现为负相关或不相关。长柱红山茶由于其繁殖生物学特性和受其群落之种内、种间竞争及生境异质性的影响而趋于濒危和灭绝。因此,建立长柱红山茶就地保护区和开展引种栽培,扩大其栽培种植范围以增加种群数量是保护长柱红山茶种质资源的有效措施。
杨乃坤邹天才刘海燕汪建文黄丽华
关键词:种群年龄结构
贵州珍稀濒危植物皱叶瘤果茶的种群生态特征研究(英文)
2015年
皱叶瘤果茶(Camellia rhytidophylla)是颇具经济价值的特有濒危植物,分布于贵州高原亚地区(Ⅲ D10d)开阳县花梨镇洛旺河流域海拔573~920 m的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中,研究其种群生命特征与保育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皱叶瘤果茶疑似分布区(6 km^2)开展踏查,在密集分布区设置样地进行详查,分析其种群结构、动态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皱叶瘤果茶种群结构为增长型,幼龄树在种群中占的比重达46.38%,种群密度大小为幼龄树>中龄树>成年树,种群存活曲线为Deevey-Ⅲ型,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分别在Ⅰ龄期和Ⅳ龄期出现2个高峰,随后又同时在Ⅲ龄期和Ⅵ龄期出现2个低谷。2个样地内的幼树种群在所有尺度下均呈集群分布,中龄树种群在小尺度上呈集群分布,在大尺度上则表现为随机分布,成年树种群由于人为活动干扰和生境异质性而使空间分布格局明显不同。各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有较大差异,关系不密切,均表现为负相关或不相关。皱叶瘤果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其物种生物学特性、生境异质性及人为干扰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繁殖率极低是限制种群扩散的关键因素,生境异质性、山丘阻碍种子散布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是其种群狭限分布的主要原因。
刘海燕杨乃坤邹天才李媛媛洪江
关键词:特有植物静态生命表
石质边坡人工植被群落动态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以贵阳市环城高速南环线经人工植被恢复的3个石质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群落调查法,对其进行3a的定期定位观测。结果表明:调查中共记录51种植物,分属13科43属,其中主要为禾本科、豆科、菊科3大科植物;群落物种数量组成具明显季节性,最大值出现在每年8月或9月,最小值出现在每年2月;群落物种组成有所改变,禾本科植物比例逐年下降,豆科植物在干旱低温胁迫期所占比例最高,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群落优势种发生改变,由初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地位,逐步向乔灌草共存的方向演替;植被群落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直线上升趋势。同时,试提出一种植物配置模式,为今后黔中喀斯特地区公路边坡恢复植物配置提供参考。
段玉婷王志泰徐小明杨乃坤
关键词:边坡植被恢复植物群落特征
不同岩性土壤上马尾松优良种源育苗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在玄武岩、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和变余砂岩4种不同岩性发育土体上进行都匀、桐棉、崇义、韶关、古蓬、上杭、基地6个不同地理种源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大田播种育苗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不同地理种源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Sig.〈0.01);出苗最好的是上杭和都匀种源,幼苗生长最好的是古蓬和桐棉种源;不同岩性发育的土壤对马尾松大田育苗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出苗率以玄武岩和变余砂岩上较好,长石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上较差,幼苗苗高和地径生长状况均以长石石英砂岩最好,变余砂岩上最差,半年生幼苗平均苗高变幅为19.62~28.91 cm,平均地径变幅为3.26~4.20 mm;都匀和崇义种源用变余砂岩做育苗土壤,广西桐棉或古蓬种源用长石石英砂岩作育苗土壤是提高马尾松幼苗苗木质量的较佳大田苗培育组合。
陈婷敬周运超杨乃坤李华林
关键词:马尾松种源大田育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