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特 作品数:13 被引量:21 H指数:4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理学 核科学技术 更多>>
玻璃RPC位置分辨率研究 RPC(Resistive Plate Chamber,阻抗板探测器)有良好的时间分辨率和位置分辨率并且造价低廉,因而特别适合作为大面积覆盖的探测器,在高能物理和天体粒子物理实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描述了 李奇特 叶沿林关键词:RPC 气体探测器 用于^(16)C核集团结构实验研究的望远镜探测器阵列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010年 对16C核集团结构实验研究中使用的望远镜探测器阵列的性能进行了研究,此望远镜阵列主要用于靶后反应产物的探测及粒子鉴别。探测器阵列由9组望远镜组成,其中包括了硅微条、位置灵敏硅探测器(PSD)、大面积硅探测器(SSD)和CsI探测器单元在内的多种类型的探测器。用241Amα源对组成望远镜的各探测器进行了测试和优化,且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性次级束流线(RIBLL)上进行了在束测试。结果表明,研制的望远镜探测器阵列具有较好的能量分辨、高的角分辨及粒子鉴别能力,可满足通过碎裂反应来研究16C等原子核的集团结构的需要。 史帆 游海波 郑涛 范凤英 聂鹏煊 李奇特 叶沿林硅探测器的数字化脉冲形状甄别 被引量:4 2017年 介绍了利用硅探测器的脉冲形状甄别进行粒子鉴别的原理。详细叙述了基于数字化方法的脉冲形状甄别的实现。采样频率和位数是数字化方法的两个重要参数。对于硅探测器信号,采用100 MS/s,12 bit的Digitizer可以满足脉冲形状甄别法对时间分辨的要求。同时对该方法粒子鉴别的特征和能量阈值做了简要的分析和对比。粒子背面入射硅探测器的所得的阈值低于正面入射的情况。例如对于氖周围的同位素,背面入射情况的阈值约为100 MeV,为正面入射情况下鉴别阈值的二分之一,相当与?E-E方法中?E探测器厚度约为60μm情况下的阈值。最后定性讨论了硅探测器的电阻率不均匀性和沟道效应对粒子鉴别性能的影响。 李朋杰 李智焕 陈志强 吴鸿毅 田正阳 蒋伟 李晶 冯骏 臧宏亮 刘强 牛晨阳 杨彪 陶龙春 张允 孙晓慧 王翔 刘洋 李奇特 楼建玲 李湘庆 华辉 江栋兴 叶沿林关键词:硅探测器 上升时间 沟道效应 通过4-α衰变观测^(16)O中可能的玻色凝聚态 2024年 近期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开展的^(16)O+^(12)C非弹散射实验,给出了^(16)O中存在4-α玻色凝聚状态的新证据。实验采用多套双面硅微条带电粒子望远镜,首次在^(16)O衰变中实现了4个α粒子的准确识别(Particle Identification,PID)和符合测量。在此基础上获得了高分辨的反应O值谱并重建了清晰的4-α共振态。其中在阈值附近观察到4个高显著度(大部分高于5σ)的共振态,它们按照^(12)C(Hoyle state)+α的特征模式衰变,与理论预言的类Hoyle-BEC结构及其转动带特征相一致。本观测结果将推动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实验上也需要对上述共振态做更多物理量的观测。 陈家豪 叶沿林 马凯 韩家兴 王东玺 林承键 贾会明 贾会明 杨磊 阳黎升 胡梓瑶 谭智威 魏康 蒲伟良 陈莹 楼建玲 楼建玲 李奇特 李奇特 杨再宏 黄大湖 钟善豪 李智焕 李智焕关键词:高激发 ^(12)C+^(13)C在库仑位垒以下能区的熔合截面测量 被引量:2 2017年 深垒下能区的^(12)C+^(13)C熔合截面测量对检验天体中熔合反应外推模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库仑位垒以下能区存在的各种测量结果,都利用了统计模型来修正得到熔合截面,但对于这些方法间的系统误差仍没有很好地研究。实验采用离线活度测量的方法,在Ec.m.=4.4~5.8 Me V能区内对^(12)C+^(13)C熔合截面进行测量。经Hauser-Feshbach统计模型对分支比的修正后,熔合总截面由24Na活度推导出。通过本实验数据与其它实验方法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确定了统计模型的系统误差为14%。 陈治均 张宁涛 李奇特 任晓堂 唐晓东 王新雨 许金艳 许世伟关键词:统计模型 基于机器学习的多中子探测技术 2024年 中子滴线区的丰中子原子核结构是当前放射性核束物理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通过直接探测这些不稳定原子核衰变中发射的中子,不仅能提取核内部的多中子关联,也为丰中子核物质的性质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为满足开展多中子探测实验的需求,本工作发展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多中子识别算法,以大量的模拟数据作为训练样本,构建深度神经网络来逐事件判定反应的中子数,并进一步挑选出真实中子。本工作的结果表明,机器学习算法的四中子探测效率为~15%,传统算法为~1%,机器学习算法能将四中子探测效率显著提升10倍以上,有望应用到多中子探测实验中。 杜泽宇 黄思维 杨再宏 杨再宏 边佳伟关键词:丰中子核 多中子探测谱仪原型机研制及宇宙线测试 2024年 利用丰中子放射性核束和大型中子探测设备探索中子滴线区原子核的奇特结构是目前核物理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计划发展高分辨、高效率的先进多中子探测谱仪,以开展相关研究。基于BC408塑料闪烁体和SiPM,搭建了包含4个探测单元的原型探测阵列,利用宇宙线对该探测阵列进行了性能测试,得到时间分辨167 ps,位置分辨1.69 cm,并确定了衰减长度等重要性能参数,达到较好水平,为多中子探测谱仪建设提供了技术验证。 边佳伟 杨再宏 杨再宏 杜泽宇 李奇特 黄思维 周凯杰 冯一擎关键词:塑料闪烁体 SIPM 利用中高能破碎和敲出反应研究非稳定核结构 被引量:4 2010年 中高能区的破碎和敲出反应,由于机制相对简单、对核的表面敏感、理论处理比较成熟等原因,在非稳定核的晕结构、壳移动等奇特性质研究中发挥了独到作用。针对次级束流强度较弱、能散较大等特点,实验上发展和应用了逆运动学有效立体角完全测量、轻重靶结合、高精度消色差磁谱仪、前向中子谱仪、在束γ测量等技术手段,大大提升了实验的探测能力和选择性。从物理问题探索和实验路线演变的角度,回顾了非稳定核破碎和敲出反应的发展过程与启示,并探讨未来的走向。 叶沿林 FAISAL Jamil-Qureshi 楼建玲 葛愉成 吕林辉 曹中鑫 肖军 李奇特 陈天逸 杨帆关键词:核结构 核探测技术 轻丰中子核的奇特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23年 不稳定核的奇特结构,例如集团结构、闯入态等,是放射性核束物理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直接核反应实验是研究丰中子核奇特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本课题组自主研发了适用于放射性束流在质子和氘靶上发生直接核反应实验研究的带电粒子探测阵列.利用该高精度、大立体角、模块化、多用途的探测阵列,我们在轻丰中子核的奇特结构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从实验上确认了^(14)C的π型线性链状分子转动带;发现了丰中子核^(16)C的π2σ2构型线性链状分子结构,^(14)C的一个共振态可能有“3α呈线性排列”的线链超形变结构.我们定量研究了^(12)Be、^(13)B等N=8附近丰中子核的s波和d波闯入强度,结果表明:^(12)Be基态中s波占19%,远远小于^(11)Be(~80%),而d波成分却高达57%,是主要的闯入成分;^(13)B基态中的s(d)波闯入成分约为12%(5%),处于从Be到C的过渡. 楼建玲 叶沿林 杨再宏 杨再宏 许金艳用于不稳定原子核研究的共线激光谱仪研制进展 被引量:4 2023年 不稳定原子核的基本性质是研究核结构的重要探针之一,有助于我们理解丰中子/丰质子核中出现的新奇物理现象,也是检验和发展核理论模型的重要依据.利用精密激光谱学技术测量核外电子的超精细结构光谱,可以精确提取不稳定原子核基态和长寿命同核异能态的自旋、磁矩、电四极矩和电荷半径等多个基本性质.本文简单介绍了国际上激光谱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超精细结构光谱的测量原理.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在我国研制的基于荧光探测的共线激光谱系统及近期的优化升级现状.通过测量Ti原子和Ca离子的高分辨共振谱,有效验证了共线激光谱设备的整体性能.最后,结合我国现有和发展中放射性核束装置的物理目标,提出进一步优化升级激光谱技术,提高其分辨率和灵敏度,并用于不稳定核研究的计划. 张鹏 刘寅绅 白世伟 杨晓菲 王姝婧 刘永超 胡晗睿 郭洋帆 林喆阳 严周 杜泽宇 梅文聪 叶沿林 李奇特关键词:超精细结构 离子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