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玲 作品数:11 被引量:5 H指数:1 供职机构: 江汉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文化科学 更多>>
神经炎症及其体外模型 2024年 神经炎症是一种累及神经系统的炎症性疾病,通常表现为神经组织的异常反应或损伤,伴随着免疫系统的参与。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重要免疫细胞和支撑细胞,具有识别危险信号、产生炎症介质、清除病原微生物等功能,在维持稳态和调控神经炎症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神经炎症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参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简述了神经炎症的相关通路研究现状,并介绍了目前常用的神经炎症细胞研究模型,为深入了解神经炎症发生的分子机制和预防治疗药物的筛选提供参考。 丁烨 孙宾莲 李卫玲关键词:神经炎症 细胞模型 信号通路 一种大鼠新鲜粪便和尿液的快速收集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鼠新鲜粪便和尿液的快速收集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鼠室和用于依次放置在所述鼠室下方的分液漏斗及收集容器,所述鼠室的顶部设有通气孔,所述鼠室的底部设有能够开闭的后门,所述后门上设有供大鼠尿液和/或大鼠粪便通过的... 林款 李卫玲 周梅 茹琴 梁征 徐丛玥 李超英文献传递 钾通道阻断剂对胶质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被引量:1 2017年 为了检测电压门控钾通道阻断剂4-氨基吡啶(4-AP)、四乙胺(TEA)和ATP敏感钾通道阻断剂格列苯脲(Glibenclamide,Gli)对胶质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选用人胶质瘤细胞系U87和U251,其中钾通道阻断剂4-AP、TEA及Gli处理作为实验组,未处理的作为对照组.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法检测钾通道阻断剂对U87和U25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药物处理后细胞高迁移率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表达水平.结果表明:5 mmol·L^(-1)的4-AP、40 mmol·L^(-1)的TEA及400μmol·L^(-1)的Gli可以显著抑制胶质瘤细胞的迁移、侵袭,并降低HMGB1表达水平.电压门控钾通道和ATP敏感钾通道对胶质瘤细胞迁移和侵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3种钾通道阻断剂对胶质瘤细胞迁移和侵袭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调控HMGB1相关通路实现. 李卫玲 李超英 茹琴关键词:钾通道 神经胶质瘤 迁移 阻断剂 冠状病毒主蛋白酶小分子有机硒化合物抑制剂筛选 2024年 [目的]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FRET)筛选抑制冠状病毒主蛋白酶(M^(pro))活性的小分子有机硒化合物。[方法]将两种冠状病毒M^(pro)蛋白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中表达并纯化;基于FRET确认M^(pro)蛋白的体外活性并对13种小分子有机硒化合物进行筛选;进一步用MTT法测定有效化合物的细胞毒性;最后利用计算机软件AutoDock 4.2.6对有效化合物和两种冠状病毒M^(pro)进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成功表达纯化出具有酶活性的两种M^(pro)蛋白;筛选发现11种化合物对两种M^(pro)均具有抑制效果,其中SLL-1A-46的抑制效果最显著,其对两种M^(pro)的酶活半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23.95μmol/L(MERS-CoV)、24.97μmol/L(SARS-CoV);细胞毒性检测结果显示SLL-1A-46对三种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CC_(50))分别为75.41μmol/L(Vero E6)、39.96μmol/L(A549)和65.06μmol/L(293T);分子对接结果提示SLL-1A-46与两种M^(pro)活性位点处的结合能分别为-8.26 kcal/mol(MERS-CoV)和-8.37 kcal/mol(SARS-CoV)。[结论]初步筛选到11种抑制两种冠状病毒M^(pro)酶活性的小分子有机硒化合物,SLL-1A-46具有作为广谱冠状病毒M^(pro)抑制剂的潜力,其与两种M^(pro)的结合特点为广谱冠状病毒M^(pro)抑制剂的药物设计提供线索。 孙攀 贺贤然 王承海 李卫玲 孙宾莲 张泽华 乔嘉璐关键词:冠状病毒 SARS-COV 抑制剂 用于细菌培养的培养瓶套管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细菌培养的培养瓶套管,属于微生物培养技术领域。所述培养瓶套管包括管体和滤网,管体的顶部设置有顶部开口和管沿,滤网固定在管体的底部开口处。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滤网将挑菌装置和培养基分离,从而能快速清理... 李卫玲 林款 茹琴 陈琳 周梅 罗娟 李超英文献传递 糖尿病模型鼠颗粒垫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糖尿病模型鼠颗粒垫料及其制备方法,粉尘小、吸湿吸氨性强,造模鼠成模率较高,后期存活率明显提高。所述颗粒垫料内均匀分布有多个孔径为1~3mm的圆柱形孔隙,且所述颗粒垫料由蒲草、皂土、活性炭和水混合造粒而成,其... 李卫玲 林款 陈琳 茹琴 周梅 熊琪 李超英文献传递 SARS-CoV-2非结构蛋白Nsp2上调A549细胞泛素水平并被泛素化修饰研究 2023年 目的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因其强大的感染力肆虐全球,因此深入研究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是揭示SARS-CoV-2致病机制的重要途经。方法 利用同源重组方法 将SRAS-CoV-2的非结构蛋白Nsp1~Nsp16构建到真核表达载体上,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Nsp1~Nsp16重组质粒的蛋白表达情况。接着使用Western blot检测Nsp2对细胞总泛素水平的影响,并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检测Nsp2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最后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对Nsp2与泛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检测。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显示Nsp1~Nsp16重组质粒能够在A549细胞中正常表达;筛选发现非结构蛋白Nsp2能在细胞质中上调细胞总泛素表达水平;免疫共沉淀检测进一步发现Nsp2能与泛素蛋白发生相互作用。结论 成功构建了SARS-CoV-2非结构蛋白Nsp1~Nsp16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并发现非结构蛋白Nsp2可以增加细胞总泛素表达水平并被泛素化修饰。提示Nsp2通过泛素途径参与到SARS-CoV-2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病毒与宿主的作用机制。 游强 张红 宗珊 汪圆松 王承海 李卫玲 孙宾莲 乔嘉璐关键词:非结构蛋白 NSP2 泛素 FTH1激活RAF/MEK/ERK通路促进肝细胞癌生长 2024年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铁蛋白重链1(Ferritin heavy chain 1,FTH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方法]通过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TIMER(Tumor Immune Estimation Resource)、TNMplot和GEPIA2(Gene Expression Omnibus)等公开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分析FTH1在肝癌中的表达量和预后生存期,同时应用分子生物学实验在肝癌细胞系中分析FTH1的作用机制。[结果]在肝癌组织中FTH1的表达量高于正常(P<0.01),同时FTH1高表达的HCC患者预后更差(P<0.01)。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和荧光定量PCR细胞实验表明,与正常肝细胞L02相比,肝癌细胞系HepG2和Huh7中FTH1的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1)。MTT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结果表明FTH1敲低的HepG2和Huh7细胞增殖能力降低40%~50%。进一步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FTH1敲低的细胞中RAF、MEK和ERK的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FTH1可通过激活RAF/MEK/ERK信号通路促进HCC细胞的生长。 汪圆松 李卫玲 乔嘉璐 刘金咪 王海萍 侯晓莹 彭倩 孙宾莲 胡康洪 刘钰晨关键词:肝细胞癌 神经胶质瘤中microRNA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16年 近年来神经胶质瘤的治疗正寻找新的途径,研究发现非编码小RNA(microRNA,miRNA)参与了与肿瘤相关的所有过程,包括增殖、凋亡、转移、血管生成、免疫应答等,通过抑制信号网络中特定分子表达,发挥促癌或抑癌作用;某些miRNA可以分泌至外周血血清参与循环,这些为神经胶质瘤分子靶向治疗及诊断预后提供基础。本文就近几年来神经胶质瘤中新发现的、且报道较多的miRNA进行综述。 李卫玲 茹琴关键词:胶质瘤 靶基因 黄鹌菜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2023年 通过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技术以及制备HPLC等对黄鹌菜(Youngia japonica)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根据核磁波谱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利用MTT法筛选影响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生长的化合物,进一步利用克隆形成实验,Hoechst33342/PI双染色法,Annexin V‑FITC/PI双染以及Western blot检测候选化合物对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的抑制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从黄鹌菜中分离到5个单体化合物,经核磁共振谱鉴定为grosheimin(1),4(‑3'‑hydroxypropyl)‑2,6‑dimethoxyphnol‑3'‑O⁃β⁃D‑glcoside(2),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3),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4),芹菜素(5)。通过活性筛选发现grosheimin能显著降低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活力。明视野下观察到在不同浓度grosheimin处理下,MDA‑MB‑231和结直肠癌(HCT‑116)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grosheimin作用24 h后,MDA‑MB‑231和HCT‑116的IC50分别为16.86μmol/L、30.94μmol/L。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在30μmol/L grosheimin的作用下,MDA‑MB‑231和HCT‑116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分别为9%、39.7%;Hoechst33342/PI双染法显示,grosheimin可诱导上述两种细胞的凋亡,且存在浓度依赖性。20μmol/L grosheimin作用24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MDA‑MB‑231和HCT‑116的凋亡率分别为45%和37.78%;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随着grosheimin处理浓度的增加,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PARP水平逐渐增加。以上结果表明,grosheimin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进而抑制MDA‑MB‑231和HCT‑116的生长。 莫莉雅 李卫玲 乔嘉璐 彭倩 叶贤胜 孙宾莲 胡康洪关键词:化学成分 抗肿瘤作用 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