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慧
- 作品数:9 被引量:71H指数:4
- 供职机构:海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研究中的新进展被引量:4
- 2021年
-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丢失和残留神经元胞质中路易小体的形成,路易小体的主要成分为α-突触核蛋白。而为何会引起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的原因尚未明确。目前对PD的研究多集中于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呼吸链损伤是散发性PD患者的一个关键特征,且PD相关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线粒体功能的紊乱有关。笔者认为该病的重要机制是环境和(或)遗传所导致的线粒体功能受损。本文着重介绍了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研究中的新进展,包括线粒体和细胞介导的免疫,ER-线粒体轴,sirtuin蛋白介导的线粒体应激反应和MicroRNA在PD的病因学中的作用。对这些机制更深入了解可能为开发新型靶向治疗提供灵感。
- 林杰陈涛苏佳丽蔡奔驰刘艳慧曾聃婷杨强
- 关键词:帕金森病线粒体Α突触核蛋白
- 补阳还五汤联合依达拉奉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7
- 2018年
-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依达拉奉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2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检测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和脑脊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变化,治疗结束后统计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血清和脑脊液中MMP-9和TNF-α的水平低于治疗前,ADL评分、VEGF和TGF-β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NIHSS评分、血清和脑脊液中MMP-9和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ADL评分、血清和脑脊液中VEGF和TGF-β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单独使用依达拉奉更好,能够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清和脑脊液中MMP-9和TNF-α水平,升高VEGF与TGF-β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用药安全性较好。
- 马飞陈涛邓益东刘艳慧彭霞郑莹莹
-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依达拉奉缺血性脑卒中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
- 帕金森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9年
-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体形成为病理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除运动症状外,还包括非运动症状。认知功能障碍(PD-CI)是帕金森病患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其分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PD-MCI)和痴呆(PDD)。PD-MCI是帕金森病痴呆的早期表现,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PD-MCI对帕金森病的预后非常重要。本文就PD-MCI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遗传、生物学标志物、影像学、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 张杉陈涛邓益东刘艳慧滕思蔡奔驰苏佳丽林杰
- 关键词:帕金森病
- 针刺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搜索自建库至2017年5月已发表的关于针刺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相关文献,根据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手册(5.1.0版)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比分析观察组(针刺或针药联合治疗)与对照组(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各量表积分情况、运动症状改善情况等指标,评价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获益。结果共纳入12篇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总计892例患者,其中观察组468例,对照组42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6,95%CI(1.57,2.97),P<0.01];针刺治疗前后UPDRS总评分及改良Webster量表积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7.20,95%CI(4.02,10.37),P<0.01;OR=3.33,95%CI(2.13,4.53),P<0.01]。其中,对帕金森病运动症状针刺治疗前后改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观察组在改善肌强直、姿势步态、运动迟缓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静止性震颤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确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推荐在临床上广泛运用。
- 刘艳慧陈涛邓益东张杉滕思蔡奔驰苏佳丽
- 关键词:针刺疗法META分析
- δ-阿片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8年
- δ-阿片受体(DOR)是一类具有7个跨膜区域的抑制性G蛋白偶联受体,是一种经典镇痛药物,广泛存在于中枢系统和外周系统中。研究表明,阿片受体除了疼痛调制作用,还通过基因或细胞因子广泛参与各种生理以及病理活动。本文综述δ-阿片受体在缺血性脑损伤、镇痛、抗焦虑抑郁、学习记忆以及帕金森病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 滕思陈涛邓益东刘艳慧张杉苏佳丽蔡奔驰
- 关键词:受体阿片样V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9年
- 帕金森病(PD)是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一种,其临床表现除了典型的运动症状外,非运动症状主要包括感觉障碍、神经精神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同样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影响。本文就非运动症状的表现、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帕金森患者非运动症状的重视程度,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 苏佳丽陈涛张杉蔡奔弛刘艳慧滕思
- 关键词:帕金森病自主神经系统疾病
- 替洛利生治疗中国发作性睡病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替洛利生在治疗成人发作性睡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在国外的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但目前没有在中国患者应用的数据,本研究旨在替洛利生治疗中国成人发作性睡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30例受试者,采用个体化滴定给药8周,每日单次给药。采用Epworth嗜睡量表(ESS)和日均猝倒次数(DCR)作为主要疗效标准,临床总体印象严重程度量表(CGI-S)和临床总体印象病情变化量表(CGI-C)作为次要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包括不良事件(AE)记录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结果显示用药后ESS评分和猝倒次数与基线期相比均有明显改善。至治疗结束时,ESS评分相较基线下降了(7.63±4.79)分(P<0.001)。受试者基线日均猝倒次数为0.83次,接受替洛利生治疗3周和5周的日均猝倒频率为(0.39±0.82)和(0.38±0.79)相较于基线的下降是显著的(P<0.05)。治疗结束后,日间过度思睡(EDS)的CGI-S评分中位数由基线时“严重”改善为“轻微”(P<0.001),猝倒的CGI-S评分由基线时“轻微”改善为基本“正常”(P<0.001)。绝大多数AE均为轻度且未采取任何药物治疗,其他用于监测受试者一般情况的化验指标在治疗前后也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替洛利生治疗中国成人发作性睡病的日间过度思睡和猝倒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张益萌程岳阳刘艳慧盛情符德黄朝阳李宁陈涛詹淑琴
- 关键词:发作性睡病组胺猝倒
- 海南省城乡居民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及高危因素调查分析被引量:17
- 2017年
- 目的调查海南省城市社区和乡镇中老年居民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及高危因素,为制订海南特色的有效预防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海南省3个城市社区和3个乡镇40岁以上人群共18 000名进行脑卒中高危因素筛查,记录其人口学特征,统计脑卒中发病情况,分析脑卒中高危因素。结果 18 000名调查对象中脑卒中总体患病率为0.72%,城市社区居民脑卒中患病率显著高于乡镇(0.87%比0.56%),城市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比率也明显高于乡镇(10.32%比6.58%)。但发生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及房颤后进行系统治疗率乡镇居民远远低于城市社区居民,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急性脑卒中后的生活自理率乡镇居民远远低于城市社区居民(43.18%比75.0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海南省中老年居民脑卒中患病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南省城市社区居民脑卒中患病率和脑卒中高危因素患病率均明显高于乡镇居民;乡镇居民脑卒中患者预后相对较差,残疾率高于城市社区患者;海南省乡镇居民防控意识较差,建议乡镇普及脑卒中相关知识,提升居民防控意识,并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体检。
- 马飞陈涛刘艳慧彭霞郑莹莹肖建红盛情邓益东
- 关键词:脑卒中流行病学
- 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6年
-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的慢性进展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7%,且致残率高,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本文对近年来中医针刺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刘艳慧陈涛
- 关键词:帕金森病针刺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