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静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理学

主题

  • 4篇荧光
  • 3篇荧光光谱
  • 3篇光谱
  • 3篇包合
  • 3篇包合作用
  • 2篇荧光光谱法
  • 2篇光谱法
  • 1篇衍生物
  • 1篇荧光淬灭
  • 1篇栀子
  • 1篇栀子甙
  • 1篇相互作用
  • 1篇量子
  • 1篇量子点
  • 1篇环糊精
  • 1篇环糊精及其衍...
  • 1篇磺酸基
  • 1篇姜黄素
  • 1篇葛根素
  • 1篇光谱研究

机构

  • 4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大学

作者

  • 4篇马静
  • 3篇卞伟
  • 2篇王芳
  • 2篇张浩
  • 1篇双少敏
  • 1篇周叶红
  • 1篇武宏娟
  • 1篇樊丽
  • 1篇张国兰
  • 1篇王天怡
  • 1篇司旭东
  • 1篇郭文荣
  • 1篇李晶晶
  • 1篇王芳

传媒

  • 2篇化学研究
  • 1篇光谱实验室
  • 1篇分析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荧光光谱法研究姜黄素与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包合作用被引量:2
2013年
采用荧光光谱法,在室温下研究了pH=2.02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β-环糊精(β-CD)、甲基-β-环糊精(M-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磺丁基-β-环糊精(SBE-β-CD)对姜黄素的包合作用。固定姜黄素浓度,逐渐改变β-CD及其衍生物的浓度,姜黄素的荧光强度逐渐增强,表明包合物的形成,同时用荧光双倒数法计算了β-CD及其衍生物与姜黄素的包合常数。结果表明,室温下,在pH=2.02的磷酸盐缓冲体系中,SBE-β-CD对姜黄素的包合能力最强,四种环糊精与姜黄素的包合比均为1∶1。初步探讨了SBE-β-CD荧光增敏作用对姜黄素的定量测定,线性范围为5.0×10-7~4.5×10-6 mol/L,检出限为1.2×10-8 mol/L。
周叶红武宏娟樊丽马静双少敏
关键词:姜黄素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荧光光谱包合作用
栀子甙对碲化镉量子点的荧光淬灭作用被引量:1
2015年
以3‐巯基丙酸作为稳定剂,在水溶液中合成了 CdTe 量子点;采用荧光光谱法初步研究了栀子甙对巯基丙酸稳定的 CdTe 量子点的荧光淬灭作用,考察了量子点浓度、pH 、反应时间等多种因素对量子点‐栀子甙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确定了测定栀子甙的最佳实验条件;并初步探讨了栀子甙与该量子点相互作用的可能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巯基丙酸稳定的 CdTe 量子点对栀子甙检测的线性范围为2×10-7~4×10-6 mol/L ,检出限为1.4×10-7 mol/L ,相对标准偏差为0.355%;且常见的金属阳离子、糖类和氨基酸对栀子甙的测定无显著影响.总体而言,该方法可用于人体体液中栀子甙的检测,且两者的作用过程可初步推断为动态淬灭过程.
张浩王芳马静卞伟
关键词:栀子甙CDTE量子点荧光淬灭
荧光光谱法研究儿茶素与对磺化杯[n]芳烃的相互作用被引量:1
2013年
采用荧光光谱法在室温下研究了酸性(pH=2.00)、中性(pH=7.00)及碱性(pH=9.00)条件下对磺酸基杯[4]芳烃(SCX4)、对磺酸基杯[6]芳烃(SCX6)及对磺酸基杯[8]芳烃(SCX8)与儿茶素的包合作用。固定儿茶素浓度,逐渐改变对磺化杯[n]芳烃的浓度,儿茶素的荧光强度有规律地降低,表明主-客体包合物的形成。同时用最小二乘法进行非线性拟合计算出包合常数,初步验证了对磺化杯[n]芳烃与儿茶素1:1的包合模式,并且室温条件下,SCX8在pH=9.00的磷酸缓冲体系中对儿茶素的包合能力最强,包合常数为2.769×104L·mol-1。
马静王芳张国兰郭文荣司旭东卞伟
关键词:儿茶素荧光光谱包合作用
对磺酸基杯[6]芳烃与葛根素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在pH=6、不同温度(25、35和45℃)下对磺酸基杯[6]芳烃(SCX6)与葛根素的包合作用;并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非线性拟合,计算出不同温度下的包合常数,初步验证了SCX6与葛根素的包合模式.结果表明,固定葛根素的浓度、逐渐增加对磺酸基杯[6]芳烃的浓度,葛根素荧光强度有规律地降低,表明SCX6和葛根素形成主-客体包合物.在不同温度下,葛根素与SCX6的包合比均为1∶1;且其包合过程可自发进行,温度越高,包合越易发生.
王芳张浩王天怡李晶晶马静卞伟
关键词:芳烃葛根素包合作用荧光光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