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腾

作品数:4 被引量:46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西安市科技创新支撑计划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篇葡萄
  • 2篇抗氧化
  • 1篇冬芽
  • 1篇多酚
  • 1篇休眠
  • 1篇休眠解除
  • 1篇芽休眠
  • 1篇脂肪酸
  • 1篇脂氧合酶
  • 1篇脂氧合酶活性
  • 1篇葡萄皮
  • 1篇茉莉酸
  • 1篇茉莉酸甲酯
  • 1篇酶活性
  • 1篇抗氧化活性
  • 1篇抗氧化机制
  • 1篇抗氧化系统
  • 1篇活性
  • 1篇合酶活性
  • 1篇发育时期

机构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3篇房玉林
  • 3篇陈腾
  • 1篇王华
  • 1篇马娜娜
  • 1篇耿万刚
  • 1篇张振文
  • 1篇高金珊
  • 1篇郭泽美
  • 1篇王凯
  • 1篇张昂
  • 1篇任章成
  • 1篇郑瑜琬

传媒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食品科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不同发育时期及外源处理后赤霞珠葡萄脂氧合酶活性及脂肪酸含量变化被引量:1
2014年
以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为试材,研究了果实发育时期、机械创伤处理与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对葡萄果皮中脂肪酸组分、含量及LOX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葡萄果皮的LOX活性在花后12周达到最大值;花后15周对果实进行创伤处理,处理3h后LOX活性达到最高点;花后17周对果实进行MeJA处理,处理后24hLOX活性达到最大值。(2)葡萄果皮脂肪酸组分中,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和硬脂酸为主,而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和亚麻酸为主。(3)葡萄果实脂肪酸含量随葡萄发育先增加后下降,花后15周创伤处理后的葡萄脂肪酸含量波动较大,花后17周茉莉酸甲酯处理后24h葡萄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
鞠延仑陈腾高金珊房玉林王凯张振文
关键词:赤霞珠葡萄脂氧合酶脂肪酸茉莉酸甲酯
干燥方式对葡萄皮多酚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0
2013年
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葡萄皮渣总酚、总类黄酮、总黄烷-3-醇、总花色苷含量及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氰化钾还原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晒干、冻干、烘干和阴干处理的葡萄皮渣相互间酚类物质含量差异很大,其中烘干处理的样品总酚、总黄烷-3-醇和总花色苷含量均最高,其抗氧化能力也最强。相关性分析显示各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指标间均呈正相关,其中总酚和总黄烷-3-醇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显著(P<0.05)。综合评价得烘干处理的葡萄皮渣多酚类物质损失最少,其抗氧化能力最强,日晒干燥处理次之,但较其他2种干燥方式要好。但考虑加工成本和实际情况,酒厂可采用日晒方式干燥葡萄皮渣。
郭泽美任章成陈腾马娜娜房玉林
关键词:葡萄皮酚类物质抗氧化活性
葡萄休眠解除过程中冬芽组织活性氧与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4
2012年
以酿酒葡萄‘赤霞珠’(红)和‘霞多丽’(白)为试材,通过考察其自然休眠过程和打破休眠(单氰胺处理)过程中冬芽组织活性氧及抗氧化系统的变化,探讨葡萄休眠机制。结果表明:(1)在陕西杨陵地区,早熟品种‘霞多丽’在12月20日左右进入深度休眠,第2年1月29日进入休眠解除阶段;晚熟品种‘赤霞珠’在1月9日左右达到深度休眠,2月18日左右进入休眠解除阶段;单氰胺处理可促进葡萄休眠的解除。(2)葡萄休眠过程中,活性氧O2.-和H2O2含量在休眠初期逐渐增加,深度休眠时含量最高,休眠解除过程中含量降低,从而促进休眠的解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休眠中一直降低,休眠解除后活性上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休眠前期较低,随后活性上升,休眠解除过程中活性又降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休眠过程中持续上升,随后维持在较高水平;抗坏血酸-还原态的谷胱甘肽(ASA-GSH)循环在休眠前期较弱,休眠解除过程中逐渐增强。研究发现,葡萄进入休眠后,其冬芽抗氧化能力逐渐降低,至深度休眠时抗氧化能力降至最低,随着低温积累需冷量得到满足,活化了抗氧化系统进而抗氧化能力迅速提高,休眠被解除。
张昂郑瑜琬陈腾耿万刚房玉林王华
关键词:葡萄抗氧化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