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锐

作品数:3 被引量:5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篇整治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经济
  • 1篇土地生态
  • 1篇土地整治
  • 1篇农业
  • 1篇农业发展
  • 1篇驱动力
  • 1篇总产
  • 1篇总产量
  • 1篇粮食总产
  • 1篇粮食总产量
  • 1篇空间分异
  • 1篇快速城市化
  • 1篇建设用地
  • 1篇北京市农业
  • 1篇城市
  • 1篇城市化
  • 1篇城镇建设用地

机构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张凤荣
  • 3篇王锐
  • 2篇关小克
  • 2篇杜素芹
  • 1篇曲衍波
  • 1篇赵婷婷
  • 1篇姜广辉
  • 1篇袁雅琴
  • 1篇李乐
  • 1篇郭俊梅
  • 1篇罗政

传媒

  • 2篇资源科学
  • 1篇中国土地科学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北京市农业发展态势及土地整治策略研究被引量:20
2011年
探讨地区农业发展演变规律,是制定大都市区土地整治策略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化的导向下进行调整,其基本态势就是将生产、经济等资源转移到经济效益更好的产业或部门之中;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1978年的28.3∶40.1∶31.6,变为2008年的6.4∶21.1∶72.4;受城市化影响,农作物播种面积从69.1万hm^2持续下降到32.2万hm^2,但种植结构方面,粮食作物和蔬菜的播种面积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受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和边际生产力递减的影响,第一产业收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越来越有限。本文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各区县间农业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这也是区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依据。并以发展都市型农业为目的,将农业发展与城市环境建设相结合,提出不同圈层的农地整治策略,以推进区域城乡统筹发展。
关小克张凤荣李乐王锐袁雅琴
关键词:农业发展土地整治
快速城市化区域粮食生产空间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被引量:5
2010年
本文首先从改革开放至今顺义区粮食产量变化入手,分析在快速城市化进程里,其由首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转变为新兴卫星城过程中粮食生产数量规模变化的特征。进而,构建"顺义区粮食产量空间集聚-扩散度"与"不同产量水平区域空间重心"两个模型定量研究12年粮食产量的空间变化,并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应用灰色综合关联度法探索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996年各水平空间单元均较为分散,空间重心集中于全区中部;而12年之后,高水平和无粮食生产区域出现显著集聚,空间重心分别向东北和西南位移8.06km和5.17km;粮食播种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财政收入与粮食产量变化呈强相关,是顺义区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赵婷婷张凤荣姜广辉罗政关小克杜素芹王锐
关键词:粮食总产量空间分异驱动力
平谷区城镇建设用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方法被引量:25
2010年
研究目的: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城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镇发展用地合理布局和科学评价提供有效范式。研究方法:以GIS栅格技术为支撑,利用多因素加乘复合算法和互斥性矩阵分类方法进行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利用对比分析法佐证评价方法与结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平谷区城镇建设空间布局可优化为优先建设区、适度建设区、控制建设区、适度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禁止建设区,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2.97%、12.15%、11.69%、9.93%、12.90%和30.31%;城镇建设用地适宜程度在空间上呈圈层分布特征,由平原向四周的半山区和山区逐渐降低;评价结果与平谷区城市规划成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结论:提出的评价方法对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有效的,评价结果可以为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曲衍波张凤荣杜素芹王锐郭俊梅
关键词:土地生态城镇建设用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