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艺

作品数:4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青藏
  • 4篇青藏高原
  • 3篇云量
  • 2篇降水
  • 1篇冬季风
  • 1篇冬季降雪
  • 1篇云水资源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水资源
  • 1篇年代际
  • 1篇年代际变化
  • 1篇气温
  • 1篇青藏高原中东...
  • 1篇环流
  • 1篇季风
  • 1篇季风指数
  • 1篇降雪
  • 1篇北半球
  • 1篇北半球大气
  • 1篇北半球大气环...

机构

  • 4篇兰州大学

作者

  • 4篇王澄海
  • 4篇王艺
  • 1篇李燕
  • 1篇李嘉敏

传媒

  • 1篇冰川冻土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第31届中国...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北半球大气环流及其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对青藏高原冬季降雪的影响被引量:16
2015年
对1961~2010年间北半球大气环流背景异常变化及其东亚冬季风指数(东亚大槽位置指数-CW、西伯利亚高压指数-SH)与青藏高原降雪之间在年代际尺度上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行星波年代际尺度上的异常导致了青藏高原地区冬季降雪在年代际尺度上的变化,北半球行星波"冬三(波)"流型的年代际尺度变化是青藏高原地区冬季降雪年代际尺度上增加/减少的环流背景;青藏高原冬季降雪与东亚冬季风之间也存在着年代际尺度上的显著相关。相对于1961~1986年间的冬季风减弱,青藏高原地区冬季降雪量呈现出增加趋势。结果也指出,青藏高原地区的冬季降雪、CW和SH在1986年前后存在一次显著的突变;突变后北半球冬季三波流型明显增强,青藏高原地区的降雪也相应发生了由多到少的变化。
王澄海李燕王艺
关键词:年代际变化季风指数
青藏高原地区云水资源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及其与降水的联系
利用1984-2009年ISCCP的云量、云光学厚度(COT)、云水路径(CWP)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云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其与夏秋季降水、冬春季降雪的联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云水资源有着显著的季节变化与水...
伯玥王艺王澄海
关键词:青藏高原云量降水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中东部云量变化与气温的不对称升高被引量:14
2016年
利用ISCCP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1984 2009年青藏高原中东部云量和云状的气候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日最高温度和日最低温度的变化特点及其与云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中低云量呈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而高云云量日变化不显著;青藏高原地区日最低气温的上升速率与日最高气温不一致,即气温出现不对称升高。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白天、夜间云的变化分别与日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速率存在显著相关,并在云量变化与气温的不对称升高之间存在着正反馈机制。高原中东部地区不对称升温使得日出时的地气温差减小,并可能通过减弱对流作用使日出后的云量减少。云量的减少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增加,从而使得当日上午气温升高明显;中午,高云的增多与中低云的减少增加了地面接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导致了较高的日最高温度;而傍晚除卷云外,各类云的云量均出现增加,起到了减缓傍晚气温下降的作用,有利于出现较高的日最低温度。
王艺伯玥王澄海
关键词:青藏高原云量
青藏高原地区云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联系被引量:9
2016年
利用1984-2009年ISCCP的云量、云光学厚度(COT)、云水路径(CWP)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云水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其与夏秋季降水、冬春季降雪的联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大气中的云水有着显著的季节变化与水平分布差异;青藏高原春夏季总云量、高云云量高于秋冬季,CWP、COT与总云量的分布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高原云量高值区位于喀喇昆仑山与高原东南部;可可西里地区由于羌塘高压的下沉作用为云量低值区.青藏高原总云量在1984-2009年间呈现减少趋势;而CWP在高原总体以增加为主,但在各区域上的变化不一致,高原东部CWP增加而西部出现较弱的减小,这与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增加有关.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夏秋季降水受云量减少影响较小而与CWP的增加相一致呈增长趋势;该地区冬春季降雪略有减少,与总云量的年际变化具有正相关.
伯玥王艺李嘉敏王澄海
关键词:青藏高原云量降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