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振

作品数:2 被引量:5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霍英东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下水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光谱
  • 1篇有机物
  • 1篇溶解性有机物
  • 1篇三维荧光
  • 1篇三维荧光光谱
  • 1篇水文地球
  • 1篇水文地球化学
  • 1篇盆地
  • 1篇还原环境
  • 1篇光谱
  • 1篇贵德盆地
  • 1篇含氟
  • 1篇河套盆地
  • 1篇高砷地下水

机构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2篇郭华明
  • 2篇王振
  • 1篇贾永锋
  • 1篇修伟
  • 1篇曹永生
  • 1篇李晓萌
  • 1篇姜玉肖

传媒

  • 2篇地学前缘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内蒙古河套盆地含氟地下水分布特点及成因被引量:48
2016年
内蒙古河套盆地不仅存在高砷地下水,还存在高氟地下水,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尽管高砷地下水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及形成机理却认识不足。在资料检索和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406个地下水水样的采集和分析,研究了高氟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和分布规律,并从矿物溶解与沉淀、蒸发浓缩、解吸与竞争吸附及阳离子交换4个方面探讨了河套盆地山前与平原两种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地下水的主要富氟机理。结果显示,406个水样中,超过59%的水样含氟量超过我国饮用水1.0mg/L的标准,其中山前地下水氟的超标率高于平原地区。高氟地下水表现出富钠、贫钙、弱碱性的特点。平原区高氟地下水的pH、HCO-3、δ18 O、δD和TDS普遍高于山前,Ca2+、NO-3普遍低于山前。萤石溶解与方解石沉淀为山前地区氟含量主要控制因素;而蒸发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OH-、HCO-3与F-的竞争吸附成为平原地区氟含量的主要控制因素。
毛若愚郭华明贾永锋姜玉肖曹永生赵威光王振
关键词:河套盆地水文地球化学
贵德盆地三河流域高砷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三维荧光特性及其指示意义被引量:8
2019年
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控制含水层中砷的迁移转化。贵德盆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砷含量显著高于潜水含水层。为查明承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对砷浓度的影响,对研究区地表水、潜水以及承压水进行吸光度和三维荧光光谱的分析,利用平行因子分析法确定了水样中有机物成分及荧光特征。结果表明,贵德盆地水体中DOM包含陆源类腐殖质(C1)、受人为影响的腐殖质(C2)、类醌化合物(C3)和微生物来源的腐殖质(C4)4种组分。陆源类腐殖质C1可在地下水中富集,占总有机质的40%~55%。相比于地下水,C2和C3则在地表水中占据较高的比例。高砷承压水中C2、C3所占比例高于低砷潜水。其中,C1可以通过络合作用促进溶解性砷浓度的提高,C3作为电子穿梭体可以促进含砷铁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还原性溶解从而释放砷。微生物降解有机质生成的HCO3-可以与砷竞争吸附,促进砷的解吸附。此外,还原性溶解产生的Fe(II)与HCO3-形成FeCO3固定一部分的砷。该研究表明,地下水中的天然有机物通过络合作用和作为电子穿梭体促进铁氧化物还原导致地下水砷的富集,为分析黄河上游地区高砷地下水的成因提供理论依据。
梁梦钰郭华明李晓萌王振修伟
关键词:贵德盆地溶解性有机物高砷地下水还原环境三维荧光光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