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爱林

作品数:4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邯郸市眼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适用技术跟踪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青光
  • 3篇青光眼
  • 2篇原发性
  • 2篇原发性急性闭...
  • 2篇原发性急性闭...
  • 2篇生物显微镜
  • 2篇显微镜
  • 2篇急性
  • 2篇急性闭角型
  • 2篇急性闭角型青...
  • 2篇闭角
  • 2篇闭角型
  • 2篇闭角型青光眼
  • 2篇超声
  • 2篇超声生物
  • 2篇超声生物显微...
  • 1篇性病
  • 1篇原发性闭角型
  • 1篇原发性闭角型...
  • 1篇前房

机构

  • 4篇邯郸市眼科医...
  • 1篇承德医学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范肃洁
  • 4篇吕爱国
  • 4篇李爱林
  • 3篇郭黎霞
  • 1篇梁远波
  • 1篇郝洁
  • 1篇王宁利
  • 1篇张志宏
  • 1篇崔宏宇
  • 1篇张新

传媒

  • 2篇眼科
  • 1篇临床眼科杂志
  • 1篇中华眼科医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解剖结构特点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8年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各种类型青光眼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属于临床急症,如果治疗不及时,致盲率极高。其发病主要是由房角关闭致眼压急性升高而引起。近年来,随着眼科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通过眼部A型超声、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成像技术(AS-OCT)等检查清晰地观察到眼内各部解剖结构在房角关闭机制中的作用。本文将对近年来研究的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相关的解剖因素做一综述。
李爱林吕爱国郭黎霞范肃洁
关键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病
重视前房角镜检查在青光眼临床工作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7年
前房角镜检查是青光眼临床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检查项目,对青光眼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都是前房角检查的金标准。但近年来,随着青光眼诊断技术的不断更新,新的检查设备得到了越来越多眼科医师尤其是青光眼医师的青睐,有时甚至过分依赖,从而淡化了前房角镜在青光眼临床工作中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中笔者就前房角镜的历史、检查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在青光眼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述评,以期再次引起广大眼科临床医师对前房角镜检查的关注。
吕爱国李爱林范肃洁
关键词:前房角镜青光眼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睫状体解剖特征的测量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降眼压前后睫状体形态结构及位置的变化,评价睫状体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中的作用。设计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邯郸市眼科医院(邯郸市第三医院)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方法对入选患者分别在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眼压下降后1个月和6个月进行双眼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及眼压等检查。通过测量软件对所获得的UBM图像中的睫状体参数进行测量分析。主要指标中央前房深度(ACD)、最大睫状体厚度(CBTmax)、巩膜突位点处睫状体厚度(CBT0)、距巩膜突1 mm处睫状体厚度(CBT1)、睫状体前移距离(APCB)、小梁-睫状突距离(TCPD)、虹膜-睫状突距离(ICPD)、小梁-睫状体夹角(TCA)、小梁-虹膜夹角(TIA)。结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对侧眼相比,ACD浅(1.73±0.21,1.96±0.38)、CBTmax短(1.07±0.13,1.16±0.06μm)、CBT0短(0.90±0.08,0.98±0.04μm)、TIA窄(1.73°±2.47°,7.12°±7.15°)(P均<0.05);发作眼与缓解后1个月相比,ACD、CBTmax、CBTO、APCB、ICPD、TCA、TIA仍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6个月后相比ACD、APCB、TCA、TIA仍有统计学差异,但差异程度不尽相同。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与对侧眼和发作眼缓解后相比,均呈现出前房更浅,房角更窄,睫状体更薄且相对位置前移的解剖特征。
李爱林李爱林郭黎霞吕爱国崔宏宇张志宏张新
关键词: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睫状体超声生物显微镜
房角关闭机制指导下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患者激光干预的疗效评价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根据房角关闭的不同机制,对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ACS)患者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LPI)术或LPI联合激光周边虹膜成形(LPIP)术,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评估PACS患者激光早期干预的疗效。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6年1月-11月在河北省邯郸市眼科医院连续就诊的PACS患者50例(65眼)。方法根据房角关闭的不同机制,通过UBM评估患眼,对所有入选患眼均首先行LPI治疗,术后第3天复查UBM,检查提示仍存在至少一个象限房角呈接触性关闭的患者再进一步联合LPIP治疗。术后3天复查UBM,根据测量的相关参数的前后变化评价治疗效果。主要指标UBM图像中的中央前房深度(ACD),巩膜突前500μm处的房角开放距离(AOD)、小梁虹膜夹角(TIA)、房角隐窝面积(ARA)、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虹膜厚度(IT)。结果 65眼中,47眼(72.3%)行LPI治疗后3天UBM检查未发现存在至少一个象限的房角接触性关闭,术后AOD、TIA、TCPD、ARA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均<0.01),IT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465);18眼(27.7%)行LPI术后3天,UBM提示存在至少一个象限的房角接触性关闭,联合LPIP治疗后AOD、TIA、TCPD、ARA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均<0.01),IT较LPI术后减少更明显(P<0.01)。结论 LPI后UBM可用于判断房角关闭的机制,并据此考虑是否联合LPIP,可进一步改善非单纯性瞳孔阻滞机制的可疑房角关闭患者的疗效。
范肃洁吕爱国郝洁梁远波郭黎霞李爱林王宁利
关键词:超声生物显微镜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