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之超

作品数:2 被引量:15H指数:1
供职机构:香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古菌
  • 1篇氮循环
  • 1篇生理生化
  • 1篇生理生化特征
  • 1篇细菌
  • 1篇近岸
  • 1篇近岸沉积物
  • 1篇共现
  • 1篇海深
  • 1篇海洋线虫
  • 1篇沉积物

机构

  • 2篇深圳大学
  • 2篇香港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2篇周之超
  • 1篇王风平
  • 1篇顾继东
  • 1篇李猛
  • 1篇潘杰

传媒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滨海深古菌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7年
深古菌(Bathyarchaeota),原名MCG(Miscellaneous Crenarchaeotal Group)古菌,是一类至今未被分离培养的古菌,普遍存在于海洋和陆地环境中。深古菌具有极高的种群多样性,目前已发现多达23个亚群。深古菌具有多种生理生化功能,能降解蛋白质、多聚碳水化合物、脂肪酸、芳香族化合物和甲基化合物等有机质,参与甲烷代谢循环,产乙酸,异化还原亚硝酸盐和硫酸盐,很可能是地球碳元素循环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本文简要概述了深古菌的研究发展历史,阐述了深古菌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分布和基于基因组的生理特征研究的最新进展,总结了滨海深古菌的研究现状,并对滨海深古菌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陈玉连潘杰周之超王风平李猛
关键词:生理生化特征
近岸海洋线虫与细菌、古菌的共现性及其对碳、氮循环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初步探究海洋线虫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碳、氮循环的影响。【方法】利用16S r RNA和18S r 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对33个近岸沉积物样品中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的多样性进行调查;对海洋线虫与细菌、海洋线虫与古菌的共现性进行网络分析,并采用Spearman统计学方法,识别出与海洋线虫共现性呈显著相关性的微生物种类。【结果】在夏季,红树林和潮间带泥滩样品中线虫OTU平均相对丰度基本呈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趋势;冬季的红树林样品中发现相类似变化规律,只有在冬季潮间带泥滩样品中线虫OTU平均相对丰度在深层较高于表层。相对丰度最高的海洋线虫隶属于单宫目(47%)、色矛目(19%)、刺嘴目(16%)和垫刃目(9%),它们与热源体古菌、深古菌、γ-和δ-变形菌等微生物有显著正/负相关关系。【结论】在香港米埔湿地沉积物中,与相对丰度最高的5种线虫显著相关的几大类微生物均在碳、氮、硫等元素循环方面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暗示海洋线虫与微生物潜在的相互作用对元素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线虫在生态系统中未被揭示的生态功能,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海洋线虫在底栖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
刘杨周之超顾继东李猛
关键词:海洋线虫细菌古菌近岸沉积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