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明明

作品数:3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氮肥
  • 2篇氮素
  • 2篇氮素利用
  • 2篇冬小麦
  • 2篇土壤
  • 2篇小麦
  • 2篇利用效率
  • 2篇秸秆
  • 2篇秸秆还田
  • 2篇还田
  • 1篇氮肥基追比
  • 1篇氮量
  • 1篇氮素利用效率
  • 1篇氮效率
  • 1篇冬小麦产量
  • 1篇养分
  • 1篇养分有效性
  • 1篇施氮
  • 1篇施氮量
  • 1篇土壤生物

机构

  • 3篇山东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陈金
  • 3篇韩明明
  • 2篇李勇
  • 1篇杨东清
  • 1篇尹燕枰
  • 1篇王振林
  • 1篇骆永丽

传媒

  • 2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3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土壤硝态氮变化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为给我国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产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于2015—2016年小麦生长季,以山农8355和济麦22为材料,设置4个氮肥基追比处理(T1:不施氮;T2、T3、T4施氮量均为240 kg·hm^(-2),基追比依次为7∶3、5∶5、3∶7),研究氮肥不同基追比对冬小麦土壤硝态氮时空分布、小麦各生育时期氮素盈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氮量相同条件下,T2处理增加了小麦生育前期硝态氮向深层土壤的淋洗,小麦生育后期0~60 cm土层中硝态氮积累量降低,导致小麦生育后期(需氮高峰期)土壤氮素供应不足;T4处理显著降低小麦生育前期氮素总盈余量,减少小麦生育后期氮素的亏缺,氮素的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山农8355为9 399 kg·hm^(-2),济麦22为9 572 kg·hm^(-2))均达到最高。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基追比3∶7是兼顾高产和高氮肥利用效率的最优处理。
宋文挺韩明明陈金庞党伟杨东清金敏
关键词:冬小麦氮肥基追比硝态氮利用效率
秸秆还田及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为研究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冬小麦花后旗叶SPAD值、干物质积累、氮效率及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济麦22(JM22)为材料,于2015—2016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测定冬小麦产量及氮效率。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秸秆处理:秸秆还田(S1)与无秸秆还田(S0);副区为氮肥处理:设置施氮水平分别为0(N1)、180kg/hm^2(N2)、240 kg/hm^2(N3)、300 kg/hm^2(N4),基追比例均为1∶1。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冬小麦花后旗叶SPAD值,同一时期SPAD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单施氮肥相比较,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积累比例,增幅为0.24%~6.75%,增加施肥量有利于冬小麦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总量的提高。秸秆还田配施适量氮肥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氮效率,增加了穗粒数及千粒重最终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韩明明李文倩陈金李勇
关键词:冬小麦秸秆还田氮效率氮肥
耕作模式对土壤生物活性与养分有效性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8
2017年
为探讨长期玉米秸秆还田下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生化性状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从2011年10月至2016年6月连续5个冬小麦生长季进行田间定位试验。设4个耕作处理,分别是连续旋耕秸秆不还田(RT)、连续旋耕秸秆还田(RS)、连续深耕秸秆还田(DS)及前2年旋耕秸秆还田第3年深耕秸秆还田(TS)。与RT相比,连续5年秸秆还田显著提高0~10、10~20和2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无机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土壤脲酶、蛋白酶、硝酸还原酶和蔗糖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别提高23.1%~59.3%、13.2%~40.7%、14.1%~28.8%、10.9%~19.5%和31.9%~42.5%。秸秆还田使各土层变形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及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而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则显著降低。与DS及TS相比,RS显著提高0~10 cm土层土壤养分状况及生物活性,10~30 cm土层则显著降低。连续旋耕至第3年,无论秸秆还田与否,小麦均表现减产;DS与TS处理则表现持续增产,平均年增产3.2%和3.9%。本研究表明在黄淮海东部地区,秸秆还田条件下,2年旋耕后接1年深耕的耕作模式有助于改善耕层土壤质量和提高冬小麦生产力。
陈金庞党伟韩明明尹燕枰郑孟静骆永丽王振林李勇
关键词:秸秆还田耕作模式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