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健

作品数:4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棕壤
  • 2篇氮素
  • 2篇施肥
  • 2篇土壤
  • 2篇微生物
  • 2篇微生物量
  • 2篇微生物量氮
  • 2篇物量
  • 2篇矿质
  • 2篇矿质氮
  • 2篇长期施肥
  • 1篇氮素累积
  • 1篇有机碳
  • 1篇玉米
  • 1篇玉米产量
  • 1篇碳氮
  • 1篇土壤氮
  • 1篇土壤氮素
  • 1篇土壤肥料
  • 1篇土壤肥料学

机构

  • 4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韩晓日
  • 4篇罗培宇
  • 4篇杨劲峰
  • 4篇戴健
  • 3篇李娜
  • 2篇安宁
  • 1篇付时丰
  • 1篇王月
  • 1篇蔡芳芳
  • 1篇何蕊
  • 1篇苏慧清
  • 1篇杨明超

传媒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土壤肥料学课程引“研”于“教”体会被引量:3
2018年
以土壤肥料学课程为例,通过将科研工作中采用的方法、使用的实物、获得的成果等引入教学中,就强化课程重要性、提高学生兴趣、强化认知、增强理解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课堂教学中应融入更多的生产和科研实例,形成"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本科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认知、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杨劲峰李娜罗培宇王月安宁戴健韩晓日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教学
长期施肥棕壤大豆产量的演变及土壤氮素分布特征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探究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东北棕壤大豆产量的演变、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及土壤氮素累积分布特征,为该地区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实现大豆的可持续绿色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始于1979年的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轮作体系为玉米-玉米-大豆,选取其中的12个处理,分为化肥区: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肥配施(NP)、氮磷钾肥配施(NPK);低量有机肥区:单施低量有机肥(M_(1))、低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_(1)N、M_(1)NP、M_(1)NPK);高量有机肥区:单施高量有机肥(M_(2))、高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_(2)N、M_(2)NP、M_(2)NPK)。分析长期不同施肥下大豆产量的演变规律以及39年轮作施肥对大豆氮素吸收与收获期土壤氮素累积分布的影响。【结果】与不施肥处理(CK)相比,各施肥处理大豆平均产量均显著提高,且低量有机肥区和高量有机肥区大豆平均产量高于化肥处理,M_1NPK和M_2NPK处理平均产量最高,分别为3 147和3 238kg·hm^(-2),较NPK处理提高了9.5%和12.7%。灰色-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年际可得趋势产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低量有机肥区各处理大豆产量的变异系数最低,稳定性好,产量可持续性指数(YSI)较高,介于0.41—0.51,均高于高量有机肥区各处理。配施有机肥大豆季肥料贡献率提高,但低量与高量有机肥区差异不显著。配施有机肥39年,大豆植株吸氮量较单施化肥处理增加,以低量有机肥区的M_(1)NPK处理最高,为314.2 kg·hm^(-2)。低量有机肥区,土壤矿质氮主要累积在0—60 cm土层,60—100 cm土层矿质氮累积量较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各处理0—80 cm土层矿质氮累积高于M_(1)处理,可为作物吸收提供有效氮源,但80—100 cm土层矿质氮较上层土壤降低,减少了氮素淋失风险;其中,M_1NPK处理0—60 cm土层矿质氮累积最高,60—100 cm随土层深度增加矿质
刘玉颖沈丰杨劲峰蔡芳芳付时丰罗培宇李娜戴健韩晓日
关键词:棕壤大豆矿质氮微生物量氮
长期施肥棕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碳氮含量变化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探究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全氮的影响,以期深入了解施肥对土壤培肥、改善土壤结构的机制。【方法】选取不施肥(CK),化肥(NPK),低量有机肥(M_1),低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_1NPK),高量有机肥(M_2),高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_2NPK)6个处理。采集棕壤37年长期定位试验微区不同施肥处理的0—20 cm和20—40 cm土样,分析其水稳性团聚体(>1 mm、1~0.5 mm、0.5~0.25 mm、0.25~0.053 mm及<0.053 mm)分布及其有机碳、全氮分配特征。【结果】棕壤长期施肥对团聚体分布及其碳氮的影响0—20 cm大于20—40 cm,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减少。各处理团聚体及碳、氮在团聚体中的分配主要在黏粉粒中(40%以上)。与CK相比,NPK处理显著提高了黏粉粒的含量,降低大团聚体与微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黏粉粒储碳比例;M_1、M_2处理显著增加>1 mm团聚体数量及其SOC含量,显著增加>0.25 mm各粒级团聚体的储碳比例,且M_2处理显著高于M_1处理;M_1NPK、M_2NPK处理也显著增加>1 mm团聚体数量及其SOC含量,M_1NPK与M_2NPK处理在NPK处理的基础上依次增加0.5~0.25 mm(M_1NPK)、1~0.5 mm及>1 mm团聚体的储碳比例,M_2NPK处理>0.25 mm团聚体储碳比例最高,土壤团聚体全氮的变化趋势与有机碳类似。【结论】棕壤连续有机无机配合施用可显著增加土壤大团聚体数量、SOC、TN含量及其储碳、氮比例,是提高土壤质量、改善土壤结构的有效施肥措施。
苏慧清韩晓日杨劲峰罗培宇戴健杨明超何蕊
关键词:棕壤长期施肥有机碳全氮
长期不同培肥措施下玉米产量稳定性及棕壤氮素累积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研究长期不同培肥措施下玉米产量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土壤矿质氮累积分布、微生物量氮含量特征,为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和保证东北棕壤地区农业的可持续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79年。选取其中的12个处理:不施肥对照(CK)、单施氮肥(N)、氮磷肥配施(NP)、氮磷钾肥配施(NPK)、低量有机肥(M1)及其与化肥配施(M1N、M1NP和M1NPK)、高量有机肥(M2)及其与化肥配施(M2N、M2NP和M2NPK),分析长期施肥下玉米产量的变化,并于2018年在玉米收获期采集植株和土壤样品,阐明玉米地上部吸氮量变化,0—10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分布、累积及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差异。【结果】长期不同施肥下玉米产量呈波动变化,且在1979—1998年内玉米产量变化趋势较平稳,1999—2018年内变幅较大。M1NPK、M2NPK处理玉米平均产量最高,在试验前20年较NPK处理分别提高了10.3%、11.7%,后20年分别提高了17.1%、19.4%。随着试验年限增加,玉米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加,有机肥配施化肥各处理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在试验前20年和后20年玉米产量的可持续性指数(SYI)介于0.43~0.58和0.50~0.67,低量有机肥配施处理高于高量有机肥配施处理。配施有机肥各处理肥料贡献率高于单施化肥处理,且试验后20年M1NPK处理肥料贡献率最高,达54%。施肥40年后(2018年)玉米地上部吸氮量以M1NPK处理最高(302 kg/hm^(2)),与M2NPK处理差异不显著。配施低量有机肥玉米收获期80—10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含量较低,M1NPK处理0—10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贮量为127 kg/hm^(2),显著低于M1N和M1NP处理。而高量有机肥配施各处理0—10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贮量较化肥试区和低量有机肥试区分别增加了324.5%和172.9%,增加了氮素损失风险。此外,长期配施有机肥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但低量和高量有机肥试区�
刘玉颖戴健杨劲峰罗培宇李娜任彬彬安宁韩晓日
关键词:棕壤矿质氮微生物量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