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
- 作品数:6 被引量:27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建筑科学更多>>
- 甘肃庆阳市南佐新石器时代遗址被引量:13
- 2023年
- 一、遗址概况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在泾河一级支流蒲河左岸的董志西部。遗址西距蒲河约8公里,东侧距庆阳市区约2.5公里(图一)。遗址中心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5°41'12″、东经107°36°10",海拔约1300~1400米。董志塬是黄土高原最大的塬地,东依子午岭,西近陇山,塬面面积约910平方公里。
- 张小宁李小龙李小龙邱四平蒋超年韩建业张拍(摄)韩建业张镪(绘图)姬鹏雅(绘图)樊青青(绘图)周懋(绘图)赵依凡(绘图)李辰辉(绘图)
- 关键词:仰韶文化
- 卢龙蔡家坟遗址出土陶纺轮及相关问题
- 2020年
- 一、引言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中常见小型圆形穿孔的陶质、石质工具,一般认为是纺织工具—纺轮。这种古老的纺织工具和技术在世界上很多地区均有发现,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一直延续下来[1]。目前就世界范围而言,对于中美洲地区古典时期的纺织技术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研究,认为不同纺轮的大小、重量和形制与加工不同类型纤维有一定的关联,小而轻的纺轮可能主要用于纺织棉类细纤维,大而重的纺轮可能用于纺织麻等粗植物类纤维,不同类型的纺轮与纺纱技术有关[2]。
- 李小龙吕学明(指导)
- 关键词:青铜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古典时期纺纱技术
- 北方地区史前时期石城聚落墙体建造技术研究被引量:6
- 2020年
- 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中国北方地区发现大量防御性的石城聚落,其石砌技术作为北方地区独特的建筑方式,具有区域性、传承性和多元性等特征。归纳起来有石砌矮墙、护坡式石墙、直立式石墙、石砌包台、堑山砌石和分段砌筑等技术。其形成的原因与不同区域出现的年代差异、石材资源的构成和地形地貌等方面有关。
- 李小龙
- 关键词:史前时期
- 河北卢龙蔡家坟遗址战国墓葬发掘简报被引量:5
- 2018年
- 2013年6~9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在蔡家坟遗址发掘了一批战国瓮棺葬和土坑墓。瓮棺葬均为儿童墓,瓮棺由釜、瓮、盆三种陶器组合构成,均没有随葬器物。土坑墓分布有一定规律,出土器物有陶鼎、豆、罐、壶、盂和石璧、石片等。根据墓葬之间的打破关系和出土器物判断,瓮棺葬的年代属于战国中、晚期,土坑墓的年代可分为战国早、中、晚三期。瓮棺葬、土坑墓的基本特征与燕山南麓地区、辽西地区的同类墓葬基本一致,土坑墓还具有自身的特色。此次发掘为讨论燕文化的传播、扩张以及本地葬俗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新材料。
- 赵全明杜志刚马红光李小龙李小龙佘俊英
- 关键词:瓮棺葬土坑墓随葬器物
- 甘肃庆阳南佐新石器时代遗址F2发掘简报被引量:5
- 2024年
- 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2021~202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遗址进行了第三阶段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1600平方米,重点发掘了遗址北部的大型夯土建筑区。其中F2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是早期建筑停用夯填时有意预留和营建的祭祀礼仪空间。F2出土有大量陶器及石镞、骨镞等器物,另有大量的动物骨骼、炭化水稻等遗物。陶器多为泥质陶和夹砂陶,以红陶、红褐陶为主,另有一定数量的白陶、黑陶、灰陶等,部分器物表面施彩绘或涂白衣、朱砂。根据出土器物特征及碳十四测年数据判断,F2的年代为仰韶文化晚期。南佐遗址F2的发掘,为研究黄土高原仰韶文化的礼制特征和社会分化及其与黄河下游、长江流域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
- 李小龙(执笔/摄)李小龙杨林旭(执笔/摄)张小宁(执笔/摄)蒋超年韩建业景小庆(绘图)韩建业徐紫瑾(绘图)姬鹏雅(绘图)樊青青(绘图)周懋(绘图)赵依凡(绘图/摄)李辰辉(绘图)邱四平(摄)
-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器物考古发掘
- 陕北地区仰韶后期文化简析被引量:2
- 2017年
- 陕北地区地处黄河河套之南,北临鄂尔多斯高原,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宁夏接壤,南接关中盆地。该地区目前经过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存均属于仰韶后期文化阶段。本文根据考古学文化面貌和地理环境特征将其划分为三个小区,在小区分期的基础上将陕北地区仰韶后期文化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日常生活器类来看,受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海生不浪类型影响明显,但居址和葬俗与甘肃东部地区阳坬类遗存相似;第二阶段秃尾河—窟野河流域受到内蒙古中南部阿善三期类型强烈影响,无定河流域虽仍受到甘肃东部等地区的影响,但在前期基础上有所发展;第三阶段无定河及其支流大理河流域石城聚落大量出现,关中地区的影响也到达无定河流域及以南的洛河流域。
- 李小龙
- 关键词:文化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