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振辉

作品数:14 被引量:70H指数:6
供职机构:天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0篇骨折
  • 6篇踝关节
  • 6篇关节
  • 4篇外固定
  • 4篇外固定支架
  • 3篇腓骨
  • 3篇踝关节骨折
  • 3篇关节骨折
  • 3篇TAYLOR
  • 2篇影像
  • 2篇韧带
  • 2篇三维重建
  • 2篇手术
  • 2篇踝关节炎
  • 2篇外固定器
  • 2篇下胫腓
  • 2篇螺钉
  • 2篇计算机
  • 2篇骨外
  • 2篇骨外固定

机构

  • 14篇天津医院
  • 4篇天津市西青医...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大学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天津市人民医...
  • 1篇徐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孙振辉
  • 10篇马信龙
  • 9篇张弢
  • 8篇李楠
  • 5篇辛景义
  • 2篇马剑雄
  • 2篇何锦泉
  • 2篇汪松
  • 2篇杨智
  • 1篇张东亮
  • 1篇梁军
  • 1篇田孟强
  • 1篇王贵忻
  • 1篇万春友
  • 1篇梅晓龙
  • 1篇田峥巍
  • 1篇李刚
  • 1篇宋轶民
  • 1篇张晖
  • 1篇孙涛

传媒

  • 3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天津大学学报...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北京生物医学...
  • 1篇机械科学与技...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计算机辅助测量在Taylor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如何运用计算机对Taylor外固定支架系统所需参数进行精确测量,以便其对胫腓骨骨折畸形进行精确矫正。[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6年5月在本院用Taylor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的胫腓骨骨折患者24例。其中,男22例,女2例,年龄14~58岁,平均(37.10±13.90)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计算机辅助组。传统组应用传统的标准测量法采集参数;计算机辅助组应用计算机辅助测量法采集参数。术后拍摄标准的正侧位胫腓骨全长X线片,传统组采用游标卡尺在X线片上直接测量;计算机辅助组在取得DICOM格式文件后导入到Coreldraw X7软件中进行分析。并对计算机辅助组患者的双侧胫腓骨行CT断层扫描,取得DICOM格式文件后导入到Mimics 10.1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最后根据Taylor三维空间外固定支架系统所需参数,在Coreldraw X7和Mimics 10.1软件中进行测量。将测量所得参数输入特定软件,根据电脑软件出具的电子处方开始每日分3次调节Taylor外固定支架上的6根带刻度的螺杆。[结果]全部患者均得到了较好的骨折复位,均达到功能复位标准。传统组患者正位X线片中位移改善度为59.56%,角度改善度为72.76%;侧位X线片中位移改善度为56.31%,角度改善度为57.44%。计算机辅助组患者正位X线片中位移改善度为70.17%,角度改善度为81.02%;侧位X线片中位移改善度为67.41%,角度改善度为70.32%。通过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测量,较精确的得到了各项相关参数,计算机辅助组患者的复位效果优于传统组。[结论]利用计算机辅助测量能精确的定义Taylor外固定支架系统所需各项参数,对骨折畸形进行精确矫正,有利于骨折愈合及患肢功能恢复。
刘彦士马信龙万春友孙振辉马剑雄张弸羽汪松张弢
关键词:骨外固定器计算机辅助测量
Lauge-Hansen旋前外展Ⅲ度踝骨折特点及下胫腓联合复位情况分析
2020年
目的探讨Lauge-Hansen旋前外展III度踝骨折(PA-Ⅲ度踝骨折)特点和下胫腓联合(ITFS)复位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10月天津医院足踝外科入院诊断为PA-Ⅲ踝骨折患者52例,男性44例,女性8例;年龄15~74岁,平均37.7岁;右踝18例,左踝34例。由1名主治医师阅读伤后踝X线片并作出诊断,主任医师联合三维CT观察踝骨折特点修正诊断,对比分析误诊组和确诊组内踝骨折、Tillaux结节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分离、外踝骨折部位、类型、主要骨折线方向和主要骨折块位置。术后X线及CT确定ITFS复位质量,间隙与胫距间隙差值>2mm确定为复位不良。结果52例患者根据伤后X线检查确诊为PA-Ⅲ度踝骨折,三维CT分析踝骨折特点后证实21例误诊,误诊率40.38%。两组在内踝骨折、外踝骨折、Tillaux结节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分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外踝骨折类型、主要骨折线方向、主要骨折块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外踝骨折平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组患者中术后ITFS复位不良7例(22.6%)。结论单纯依靠X线片诊断PA-Ⅲ度踝骨折误诊率较高,CT三维重建观察外踝骨折类型、主要骨折线方向和骨折块位置可辅助确诊。PA-Ⅲ度踝骨折术后ITFS复位不良发生率较高。
李猛王巨鹏赵成礼李楠康宇翔辛景义孙振辉
关键词:踝骨折影像检查复位
基于2D-3D配准的术中腓骨旋转不良检测方法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通常检测腓骨旋转不良的方法是对术中踝关节2D X射线影像做目视评估,但主观判断往往导致结果误差较大;目前公认的准确检测腓骨旋转不良的方法需借助术后3D CT数据,但会为患者引入较大的辐射量。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2D-3D配准技术准确识别术中腓骨旋转不良的低剂量、低成本的精准复位腓骨的可行方法,以此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方法研究对象为单一腓骨CT数据,初始位置定义为参考位,然后借助Mimics软件对其做不同程度的旋转变换,生成12组腓骨旋转畸形测试位的CT数据,模拟术中腓骨的不同姿态,包括6组腓骨内旋和6组腓骨外旋。测试位腓骨术中C臂图像由投影仿真程序生成。通过将术中C臂图像和参考位CT数据做2D-3D配准来识别这12组测试位相对于参考位的旋转不良程度。得到的结果和金标准比对,从而评估2D-3D配准的准确性;其中,金标准为参考位和12组测试位的3D-3D配准结果。另外,因为与投影轴平行方向检测位移不敏感,故本文用两幅正交位投影的配准结果做补偿。结果 10次测试12组数据配准结果在绕x轴、y轴和z轴旋转的平均角度(及沿3个方向的平均位移)误差分别为1. 19°(0. 56 mm)、0. 72°(0. 84 mm)和0. 81°(0. 65 mm);标准差依次为0. 43°(0. 38 mm)、0. 51°(0. 47 mm)和0. 58°(0. 5 mm);最大误差分别是2. 13°(1. 76 mm)、2. 74°(1. 90 mm)和2. 10°(2. 16 mm)。结论 2D-3D配准方法可为临床腓骨复位提供精度更高的监控工具,其误差远小于目前10°旋转的目测误差。相比于术前CT做手术规划、术后CT做手术评估,本文方法借助术前CT和术中C臂图像不仅可达到准确评估的目的,而且可实现术中动态评估,故其辐射剂量更低,患者医疗成本更低,治疗更及时、更有效。
李言武王将杨博鑫丁云鹤王巨鹏孙振辉杨智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配准优化算法
截骨矫形治疗踝关节炎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0年
踝关节炎(ankle osteoarthritis,AOA)常导致患者严重疼痛和功能障碍,甚至跛行并丧失劳动能力。AOA发病通常比髋、膝关节炎早12~15年,因此AOA治疗强调长期效果。1995年Takakura等[1]报道截骨矫形治疗内翻型AOA并取得良好效果。随着对AOA病理生理、生物力学、手术策略认识的深入,近年来截骨治疗AOA得到广泛应用,但该手术目前国内开展较少。本文综述AOA截骨国内外相关进展,旨在提高AOA诊治效果,规范截骨手术方案,有利于降低AOA截骨手术相关并发症,提高AOA患者生活质量。
李楠孙振辉马信龙张弢胡永成何锦泉
关键词:截骨矫形诊治效果膝关节炎踝关节炎手术策略
轨迹驱动式踝关节被动康复方案设计被引量:2
2020年
并联外固定技术是一种面向踝关节骨折的新型治疗方法,亟需研究该治疗模式下的骨折术后康复理论。结合临床上连续被动运动康复理念,提出了通过正常运动轨迹驱动并联外固定器械运动的新型踝关节骨折被动康复方案。该方案设计了踝关节运动规律测定实验,通过Optotrak Certus三维测量系统捕捉正常运动状态下的标记物位置,在MATLAB中计算踝关节运动轨迹与运动范围。选取符合正常踝关节运动规律的康复轨迹,使外固定器械动平台按该轨迹运动,通过并联机构运动学逆解计算各支链杆长,形成被动康复方案。该方案可为采用并联外固定器械的踝关节骨折提供一种有效的术后康复方法。
杨捷孙振辉张弢宋轶民孙涛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运动学逆解
解剖路径骨-韧带修复技术在旋前型踝关节骨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探讨采用解剖路径骨-韧带修复技术治疗旋前型踝关节骨折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2016年10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53例旋前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解剖路径骨-韧带修复技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男35例,女18例;年龄18~60岁,平均33.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7例,摔伤5例,高处坠落伤4例,扭伤6例,运动伤4例,砸伤7例。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Ⅳ度44例,旋前外展型Ⅲ度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10 d,平均7 d。术后参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踝关节疼痛程度。摄双侧踝关节X线片和CT,测量内踝间隙(medial clear space,MCS)、下胫腓联合间隙(tibiofibular clear space,TFCS)、外踝尖至距骨外侧突距离(distal fibular tip to lateral process of talus,DFTL)以及下胫腓联合前间距、后间距和外踝扭转角,并进行比较。结果术中止血带应用时间为55~90 min,平均72.5 min;透视次数5~13次,平均8.9次。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5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8~48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健、患侧MCS、TFCS、DFTL、下胫腓联合前间距及后间距、外踝扭转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无踝关节失稳发生,5例踝关节出现退变(Kellgren-LawrenceⅡ级)。AOFAS评分为85~95分,平均90.84分。踝关节活动度背伸15~25°,平均20.24°;跖屈30~50°,平均42.56°。疼痛VAS评分0~5分,平均1.23分。结论解剖路径骨-韧带修复技术治疗旋前型踝关节骨折能充分显露胫距关节和下胫腓联合、修复踝关节周围骨-韧带损伤,有助于下胫腓联合和胫距关节解剖复位,降低术后踝关节退变发生率。
孙振辉陈宇张晖张晖李楠张弢马信龙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内固定
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于Taylor外固定支架行长骨骨折复位的效果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重建技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法应用于Taylor外固定支架行胫腓骨骨折复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天津医院创伤骨科采用Taylor外固定支架治疗的69例胫腓骨骨折病例资料,比较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法(实验组)和采用配套软件标准测量法(对照组)行骨折复位的患者术后的残余畸形量的差异。所有患者在术后拍摄患肢的正、侧位胫腓骨全长x线片,实验组的患者行双侧胫腓骨CT断层扫描。将DICOM格式文件导入Mimics17.1软件中进行骨段及外固定环的三维模型重建,将此模型与标准环模型及患肢与健侧镜像进行视觉匹配,对骨块断端进行复位轨迹规划,获得复位后的外固定环位置。输出STL文件导入SolidWorks软件进行测量,得出6根杆的长度,通过调节6根螺杆进行复位。对照组使用CoreldrawX7软件测量患者x线片中的相关参数并输入Taylor外固定支架系统配套软件,根据软件出具的处方调节6根带刻度的螺杆进行复位。复位后所有患者拍摄患侧胫、腓骨全长标准正侧位x线片,与复位前的x线片对比,评估残余畸形量的改善程度。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R)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69例患者均获得较好的骨折复位,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实验组患者正、侧位片中的位移、角度残余畸形量(改善度)分别为0.50(2.30)nlm(90.0%)、0.00(0.85)ITlm(100%);0.00°(1.50°)(100%)、0.00°(0.00°)(100%)。对照组患者正、侧位片中的位移和角度残余畸形量(改善度)分别为1.40(3.28)mm(68.5%)、2.15(4.27)mm(46.3%)和1.15°(1.85°)(72.9%)、0.80°(2.10°)(66.7%)。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残余畸形量相比,远折段前后移长度(Z=-3.865,P=0.000)、远折段内外翻角度(z=-2.0
张兴鹏刘彦士马信龙孙振辉汪松李红张弢
关键词:骨折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重建
基于CT三维重建技术的下胫腓联合基底解剖轴走向、内固定螺钉安置方向及位置观测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观测基于CT三维重建技术的下胫腓联合(TFS)基底解剖轴走向、下胫腓联合位置螺钉(TFSPS)安置方向及位置。方法选取2016年1—4月行足踝CT扫描的足踝损伤患者70例(70踝),将其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并三维重建,于TFS基底标记TFS解剖轴,测量该轴和Kennedy轴、Putnam线成角;同时测量TFS基底轴于踝关节线上方10 mm部位投射线与内外踝交点分布情况。结果70踝TFS基底解剖轴相对Kennedy轴成角-0.49°±3.67°,相对Putnam线成角2.43°±5.49°。TFS基底解剖轴和外踝交点位于腓骨最高点后方(0.78±1.51)mm,内踝交点占内踝前后径0.34%±0.11%;踝关节上方10 mm平面外踝交点位于腓骨最高点后方(0.25±1.55)mm,内踝交点占内踝前后径0.52%±0.07%。踝关节线上方10 mm平面TFS轴外踝交点位于外踝最高点±2.5 mm范围内共63例(90.00%),内踝交点位于内踝前后径40%~60%共59例(84.29%)。结论基于CT三维重建技术观测的TFS基底解剖轴可作为TFS损伤复位和固定的更精准轴线,TFS基底解剖轴于踝关节线上方10 mm投射线与内外踝交点位置相对恒定,临床可参考该平面外踝最高点前后2.5 mm和内踝前后径中点确定TFSPS安置位置和方向。
孙和军李楠田峥巍田孟强张东亮赵文军赵成礼孙振辉
关键词:CT三维重建技术
改良Ottawa踝准则鉴别急性足踝损伤骨折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改良Ottawa踝准则(Ottawaanklerules,OAR)对急性足踝损伤骨折鉴别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0至12月天津医院骨科前瞻性纳入急诊连续收治的足踝损伤患者272例,男135例,女137例;中位年龄27.5(7-87)岁;左侧肢体155,右侧117例;受伤至就诊中位时间4(0.3~24)h。参照传统和改良OAR进行体格检查,然后行足踝X线确定骨折发生情况,对比两种方法对足踝骨折的检出效果。结果272例患者骨折100例(发生率36.8%);踝关节骨折49例,足部骨折51例。以影像学检查结果为标准,传统和改良OAR灵敏度分别为93.0%、100%,特异度9.9%、8.7%,阳性预测值37.5%、38.9%,阴性预测值70.8%、100%,准确度40.4%、42.3%,漏诊率7%、0%。改良OAR灵敏度、阳性似然比、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阴性似然比、漏诊率均优于传统OAR,特异度略低于传统OAR。改良OAR的Kappa值=0.065(P〉0.05),对足踝骨折的诊断一致性优于传统OAR。传统OAR可以减少6.3%(17/272)X线检查,改良OAR减少5.51%(15/272)。结论改良OAR明显降低了足部骨折漏诊率,但其特异度较差,临床需辅助超声检查提高其特异度并减少不必要X线检查。
李楠刘彦士辛景义马信龙梅晓龙石忠琪李刚孙振辉
关键词:足损伤踝损伤急救医疗服务
外固定支架模型重建软件开发与安装参数识别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针对精准外固定支架的设计与开发,提出了交互式外固定支架三维模型的软件系统及外固定支架安装参数的识别算法,解决了传统方法中采用二维影像划线测量获取三维安装参数误差较大的问题.考虑远程化诊疗的潜在需求,软件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架构构建基于WebGL三维模型渲染技术的三维交互场景.识别算法分为标记物位置拾取与外固定支架位姿识别两部分,通过区域生长算法分割模型文件,采用最小二乘法识别标记物位置,进而借助标记物与外固定支架的几何关系求解位姿参数.以外固定支架参考环与移动环中心距离为例,开展标记物识别方法与X光影像划线测量方法的实验对比研究.借助高精度测量仪器获取两环中心距离作为标准对照组,将上述两种方法的结果分别与标准对照组进行比较.基于标记物识别方法得到的两环中心距离与标准对照组的结果误差为0.043 mm,X光影像划线测量方法的误差为4.903 mm.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重建软件和标记物识别法获取外固定支架安装参数较传统X光影像划线测量方法精度高,并有效地将精度提升两个数量级,该方法可为开发精准高效可靠外固定支架系统提供技术支持.
孙涛闫巍孙振辉张弢宋轶民马信龙连宾宾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WEBGL区域生长算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