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琼

作品数:7 被引量:69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篇小麦
  • 3篇活性
  • 2篇淀粉
  • 2篇学成
  • 2篇化学成分
  • 2篇挥发油
  • 1篇单胞菌
  • 1篇氮肥
  • 1篇氮肥后移
  • 1篇氮量
  • 1篇淀粉合成
  • 1篇淀粉品质
  • 1篇药理
  • 1篇药理活性
  • 1篇叶型
  • 1篇抑菌
  • 1篇抑菌活性
  • 1篇遮阴
  • 1篇中筋小麦
  • 1篇弱筋小麦

机构

  • 7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7篇刘琼
  • 4篇吴卫
  • 3篇樊高琼
  • 2篇马宏亮
  • 2篇潘芸芸
  • 1篇郑亭
  • 1篇侯凯
  • 1篇潘峰
  • 1篇王庆
  • 1篇吴超
  • 1篇刘洋

传媒

  • 3篇天然产物研究...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核农学报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遮阴时期对不同小麦品种淀粉组成结构及淀粉品质的影响被引量:4
2023年
为研究花前和花后弱光对不同小麦品种淀粉特性的影响,2020—2021年在西昌农科院基地设计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因素为品种,分别为蜀麦482、川麦39、绵麦51和昌麦34,副区因素为遮阴时期,分别为拔节-开花期(S1)和拔节-成熟期(S2),自然光强为对照(CK)。结果表明,遮阴显著抑制籽粒淀粉积累,拔节-开花期、拔节-成熟期遮阴使淀粉含量分别下降2.96和5.34个百分点,直/支比无显著变化。拔节-成熟期遮阴,A型淀粉粒(>10μm)数目、体积和表面积占比分别较CK提高0.10、4.49和5.01个百分点,α-淀粉酶活性提高36.6%,面粉降落值、糊化黏度和膨胀势降低,淀粉品质变劣;拔节-开花期遮阴降低绵麦51籽粒α-淀粉酶活性,较CK减小28.6%,淀粉糊化黏度、膨胀势和降落值显著增加,淀粉品质改善。绵麦51籽粒α-淀粉酶活性较高,是其他品种的1.55~2.61倍,淀粉峰值黏度、降落值和膨胀势分别较其他品种低948.1~1597.8 Pa·s、108~211 s、2.95~3.88 g·g^(-1),且对光照变化更敏感。相关性分析表明,降落值与峰值黏度等糊化黏度(RVA)参数、膨胀势呈极显著正相关,α-淀粉酶活性与之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认为,灌浆期弱光通过降低淀粉含量和增加α-淀粉酶活性劣化小麦淀粉品质,低降落值品种绵麦51环境稳定性差,在多阴雨寡照区,建议选择高降落值品种以减小灌浆期弱光产生的不利影响。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小麦淀粉品质研究和指导弱光照区域小麦生产。
赵佳蓉马宏亮吴东明刘琼樊高琼
关键词:小麦淀粉品质
川贝母内生真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本研究通过测定分离自川贝母、瓦布贝母、甘肃贝母和暗紫贝母新鲜鳞茎的15株内生真菌无菌发酵液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初步评价其次生代谢物的美白活性;并以维生素C作为阳性对照,对抑制能力较强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的石油醚(30~60℃)、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的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自瓦布贝母的内生真菌WBS020、1WBY2和7WBY2的无菌发酵液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能力显著高于其它菌株,且高温处理后可保持一定稳定性。试验还发现,上述三株菌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能力显著高于其石油醚萃取物;WBS020的正丁醇萃取物,1WBY2和7WBY2的乙酸乙酯萃取物都表现较强的抑制活性。除此之外,在质量浓度为8 mg/m L时,阳性对照维生素C的抑制能力显著强于其他萃取物,但1WBY2和7WBY2菌株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也可达90.86%±0.81%和88.92%±7.13%,极显著高于其它两种萃取物。说明瓦布贝母内生真菌次生代谢物中存在着美白活性成分,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
苏天骄吴超刘琼肖人峰潘峰吴卫
关键词:川贝母内生真菌酪氨酸酶
氮肥后移对中、弱筋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及其糊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以中筋品种‘蜀麦482’、‘蜀麦969’,弱筋品种‘川农16’、‘绵麦51’为材料,在总施氮量(纯氮)为150 kg·hm^(-2)和基追比为6∶4的条件下,设置底肥一次施用、追施拔节肥、追施孕穗肥3个施氮时期,开展两年两点试验。结果表明:(1)氮肥后移处理小麦籽粒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及直/支比分别显著下降0.20~1.75个百分点、0.10~1.85个百分点及4.88%~10.42%,可分别解释23.92%~39.00%、37.65%~45.08%、24.29%~29.04%的变异,支链淀粉含量基本无变化。(2)施氮时期可解释糊化特性0.01%~13.5%的变异。氮肥后移后4个品种的糊化指标基本均有所提升,其中,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和回复值的变化达显著水平。(3)氮肥后移后籽粒中AGPase、SSS以及GBSS活性均有所增加,尤其是灌浆中后期20~35 d与底肥一次性施用处理差异多达显著水平,并且差异随灌浆的推移而增大,中筋品种表现尤为显著。(4)AGP-L、Sbe 1 D、Wx-DI基因表达量在灌浆中后期20~35 d显著降低。因此,弱筋品种追肥需提前,适宜底肥一次施用或者拔节前追肥;中筋品种可考虑追施拔节肥或孕穗肥。
吴东明韩雅楠马宏亮祁鹏飞魏育明樊高琼刘琼郑亭
关键词:中筋小麦弱筋小麦氮肥后移淀粉合成糊化特性
施氮量对不同株叶型小麦旗叶光合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究不同株叶型小麦对四川盆地光照环境的适应性及施氮量的调控效应。【方法】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小叶直立叶型小麦川麦88和大叶披垂叶型小麦蜀麦830为主区,以两个氮处理(150、200 kg/hm^(2))为裂区,探究不同处理下小麦叶片光合特性、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结果】品种之间旗叶叶面积、叶绿素含量、灌浆速率、单株成穗数以及粒叶比差异显著。川麦88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高,粒叶比高,单株成穗率高,源库协调性好,但旗叶易早衰;蜀麦830旗叶面积大,籽粒灌浆速率高,千粒重高,单穗重高,个体优势显著,但穗容量不足;两品种产量差异不显著;增加施氮量均可促进旗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产量提高,显著延长籽粒灌浆持续时间,对于大穗大叶的蜀麦830尤为显著。【结论】两种株叶型小麦各有优缺点,小叶直立叶型川麦88对四川盆地光照环境适应性良好,通过提高净光合速率、延缓旗叶衰退提高光合生产力,以高成穗率与粒叶比提升群体质量获得高产,大叶披垂叶型蜀麦830则通过增加光合面积提高灌浆速率来增加穗重。增加施氮量可以有效改善小麦旗叶的光合性能,弥补株叶型的不足,同时显著延长籽粒灌浆持续时间,促进籽粒干物质积累。
何雨桔刘琼王焜连霁雯蔡璐舟梁振宇樊高琼
关键词:施氮量光合特性籽粒灌浆
甜叶菊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8年
甜叶菊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菊科植物,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二萜类、挥发油类等;甜叶菊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抑菌、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等药理活性。本文对甜叶菊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了综述,为其深度开发和高效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刘琼潘芸芸吴卫
关键词:甜叶菊二萜类黄酮挥发油药理活性
川白芷抑菌活性及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的抑制作用被引量:26
2019年
为寻找更加有效的抑菌杀菌药物,本研究利用琼脂平板打孔法和倍比稀释法评价川白芷不同溶剂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抗菌活性;特别是通过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表型的影响研究考察该药物对病菌群体感应是否具有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川白芷提取液对四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且随提取物浓度增大抑制效果增强;进一步分离发现,三氯甲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对四种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抑菌效果最佳;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四种毒力表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川白芷具有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的能力。试验表明川白芷的活性成分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群体感应抑制剂,其具有抑制多种细菌能力的同时不易产生耐药性,表明白芷这一传统中草药在现代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刘洋冉聪刘琼游桂香吴卫侯凯
关键词:川白芷抑菌活性萃取物
四种食用菊花主要成分分析被引量:17
2019年
采用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种食用菊花SYJ1、SYJ2、SYJ3和SYJ4主要化学成分(氨基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黄酮、抗坏血酸、绿原酸、槲皮素和黄芩苷)进行含量测定。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食用菊花中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食用菊SYJ3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较高,其氨基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黄酮、抗坏血酸、绿原酸、槲皮素和黄芩苷含量分别为15.69、65.03、39.72、156.97、69.95、1.96、3.13和17.62 mg·g^-1。4种食用菊花挥发油成分数量分别为37个、33个、25个和38个,最主要成分为α-蒎烯、1,8-桉叶油素、双环(2.2.2)癸烷-2-烯-5-酮、2,6,6-三甲基-双环(3.1.1)-庚-2-烯-4-醇-乙酯、β-榄香烯、(-)-β-石竹烯和α-荜澄茄烯。不同品种食用菊花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挥发油种类和含量差异显著(p<0.05)。
潘芸芸冉聪刘琼王庆肖人峰吴卫
关键词:食用菊花主要化学成分挥发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