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思维

作品数:7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都市科技局项目四川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土壤
  • 3篇重金
  • 3篇重金属
  • 3篇污染
  • 3篇
  • 2篇水稻
  • 2篇水稻土
  • 2篇重金属镉
  • 2篇金属镉
  • 2篇赋存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源解析
  • 1篇生态
  • 1篇生态敏感性
  • 1篇生态敏感性评...
  • 1篇生态文明
  • 1篇生态文明建设
  • 1篇生物材料
  • 1篇生物材料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机构

  • 7篇四川大学
  • 4篇成都市环境保...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四川省生态环...

作者

  • 7篇余江
  • 7篇邓思维
  • 1篇王萍

传媒

  • 1篇有色金属(冶...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化工进展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不同污染源稻作土壤镉赋存形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人为来源是农田土壤Cd污染的重要控制因素,不同污染源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有所不同,文章选取成都平原区典型污染源水稻土(农业有机肥源、农业磷源、工业源)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土壤Cd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污染源稻作土总Cd表现为:工业源(IS)>农业磷源(APS)>农业有机肥源(AOS);(2)各形态Cd分布总体规律为残渣态>酸溶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3)工业源稻作土壤酸溶态Cd含量显著高于农业源土壤,其分配比例在RAC评价指标中处中高环境风险;(4)速效磷、砂黏比例、pH是影响土壤酸溶态Cd的主要影响因子,决定了土壤Cd的生物有效性,通过降酸、减磷、增黏可有效调控土壤Cd污染,降低生态环境风险。
王亚婷党媛杜焰玲余江何玉亭沈杰邓思维陶红群
关键词:水稻土化学形态影响因素
SRB-沸石联合技术对土壤铅的固定效果被引量:4
2018年
为解决土壤重金属铅污染问题,采用铅污染土壤模拟受控实验,探究3种化学固定剂(沸石、硅藻土和有机改良膨润土)和2种不同特性的微生物制剂(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和有效微生物群(effective microorganisms,EM)菌),在单独作用条件下对土壤重金属铅的固定效果.结果显示,分别单独施加沸石或有机改良膨润土,可有效固定土壤重金属铅,最佳固定效率分别为61. 1%和21. 6%,而硅藻土对土壤中铅的固定效果不明显; SRB对土壤铅具有一定的固定作用,而EM菌对土壤中的铅起到活化作用.探究了最佳单一固定剂沸石与具有固定效果的SRB通过组配对土壤铅的固定效果,结果表明,沸石和SRB组配能显著降低土壤中铅的活性,其固定效率可达到70. 14%.沸石和SRB结合应用,有望成为土壤中重金属铅治理的新方法.
魏威余江王亚婷陶红群邓思维邓思维
关键词:生物材料学沸石化学固定浸出毒性
大田与盆栽条件下重金属镉赋存形态差异被引量:3
2019年
为探究大田和盆栽2种种植条件下重金属镉赋存形态的差异性,选取成都平原具有代表性的3种水稻种植区(青白江、邛崃和崇州),结合野外定点与盆栽培育试验,比较2种种植条件下土壤重金属镉的赋存形态及其含量变化。结果显示,水稻成熟期大田土壤中镉各形态比例为:水溶态、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F1)16.86%、铁锰氧化物结合态(F2)22.04%、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F3)3.12%、残渣态(F4)57.98%,盆栽土壤中镉各形态比例为:F117.25%、F219.78%、F33.40%、F459.57%,均表现为F4>F2>F1>F3,且盆栽试验土壤中残渣态Cd所占比例在3个试验土壤中均有所增加;盆栽种植水稻各部位对镉的富集量和富集系数均高于大田水稻。该研究结果验证了盆栽试验的可行性,并且揭示了水稻根部的生长发育情况是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结果差异的关键性因素。
彭云霄彭炜东余江邓思维邓思维常家华谢世前
关键词:赋存形态盆栽
成都平原典型稻作土壤重金属镉有效性及主要驱动机制被引量:6
2020年
通过对不同污染源稻作土壤理化性质、水稻镉(Cd)富集系数及其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探明成都平原典型土壤-水稻系统Cd的有效性及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工业源产区土壤平均Cd含量为1.21%,达国家标准(GB 15618—2009《国家环境土壤质量标准》)中0.3%的4倍,且显著高于农业磷肥源(APS)和有机肥源(AOS)产区;水稻分蘖期、成熟期各部位Cd富集量均表现为IS>APS>AOS,且IS与AOS差异显著;Cd富集系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电导率和沙粒含量正相关,而与土壤pH值、粉粒含量和黏粒含量负相关,低pH值、轻质地土壤Cd吸附能力低,总体生物有效性较高;Cd富集系数与土壤水溶态、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Cd总体表现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土壤pH值、电导率、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和土壤中水溶态、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是影响研究区Cd有效性的主要驱动因子。
王亚婷党媛杜焰玲余江何玉亭沈杰邓思维陶红群
关键词:水稻土污染来源土壤理化性质
某典型冶炼企业场地土壤中铊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2024年
为研究典型冶炼企业场地土壤中铊(Tl)污染程度、风险及来源,选取四川某冶炼企业场地土壤为对象,运用克里金插值、富集因子指数(EF)、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_(r)^(i))进行Tl风险评估,并通过多种分析模型对重金属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Tl含量均值为0.82 mg/kg,富集因子指数为2.21,以中度污染为主(2堆存区>运输区,生产区、堆存区土壤Tl含量随深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在6~9 m深度有较高累积,运输区则表层累积较高。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来源为冶炼生产活动对场地土壤Tl累积有较大贡献。
王文浩冯雯娟邓思维范琴钱磊徐猛于茵巫英东吴怡田雨余江
关键词:源解析
改性壳聚糖材料修复多金属污染土壤
2024年
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采矿冶炼等行业的快速扩张,造成了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为实现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同步修复,以川南某铅锌矿区周边农田土壤为研究目标,通过土培实验,考察施加不同比例壳聚糖(CS)和4种改性壳聚糖材料对污染土壤的基本理化特性、土壤中重金属(Cu、Pb、Zn、Cd)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有效态及赋存形态的影响,阐释重金属迁移特性,筛选出对目标重金属钝化效果最好的材料。结果显示,在Cu、Pb、Zn、Cd复合污染农田土壤中,施用不同比例CS及改性壳聚糖材料后,土壤pH、有机质含量(OM)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均得到提升,整体呈随添加量增加而上升的趋势;在一定比例CS处理下,Cu和Pb有效态含量均有所增加,而4种改性壳聚糖钝化剂均能降低Cu、Pb、Zn、Cd有效态含量,从而有效降低了复合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有效性和可迁移性;同时,5种材料的加入均能有效促进土壤中弱酸提取态Cu、Pb、Zn、Cd转化为稳定的残渣态,向土壤中添加质量比为2.5%的环氧氯丙烷改性壳聚糖-生物炭复合材料(ECS-B)时钝化效果最佳。本研究表明,环氧氯丙烷改性壳聚糖-生物炭新型复合材料钝化Cu、Pb、Zn、Cd复合污染土壤效果显著,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修复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赵黄诗雨周宽邓思维刘龙宇朱韦韦余江
关键词:复合材料土壤重金属污染
生态敏感性评价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运用研究——以四川省蓬安县为例被引量:4
2017年
以四川省蓬安县为例,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蓬安当地实际,选取水源涵养、土壤保持能力和生物多样性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获得蓬安县区域敏感性现状图,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该格局注重区域的内在机理与周围的相对联系,保证各生态环境功能区成为具有各自特点、功能和生命活力而又彼此联系的有机体,为其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设计规划提供基础支撑,阐明了生态敏感性评价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运用,为县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做出了贡献。
邓思维陶红群郭欣余江余江王艺蒸常家华王萍谢世前
关键词:生态敏感性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生态文明建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