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与非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特点比较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比较恶性肿瘤患者与非肿瘤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7月活动性恶性肿瘤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41例(研究组),选取同时期年龄、性别匹配的非肿瘤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4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卒中危险因素、病因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包括血红蛋白、高脂血症、血糖、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及脑梗死影像分布特点的差异,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脑梗死后30 d功能预后。结果研究组高血压、高脂血症和既往卒中史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χ2> 5.549, P <0.05),隐源性比例高于对照组(χ2> 17.537, P <0.05),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4.609, P <0.001),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5.796, P <0.001),病灶位于多支血管供血区比例(特别是病灶分布在双侧前循环+后循环)和多发小病灶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 17.995, P <0.01),病灶位于皮层/皮层下和小脑受累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 8.159, P <0.01),脑梗死后30 d m RS评分(t=-3.222, P <0.01)和30 d死亡率(P <0.05)高于对照组。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相比于非肿瘤患者,隐源性机制更多见,D-二聚体升高更显著,病灶分布以多血管供血区的多发小病灶为特点,皮层/皮层下累及多见,幕下以小脑受累为主,临床表现易进展,预后差。临床如遇满足上述特点的脑梗死患者,应注意筛查肿瘤。 郭琳佳 虞峰 陈靖 殷宇慧 侯澍关键词:脑梗死 恶性肿瘤 痴呆在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了解痴呆在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09年7月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精神科联络会诊明确诊断为痴呆的65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与242例会诊后明确为非痴呆患者进行比较。 王效敏 田少华 虞峰关键词:痴呆患者 住院患者 文献传递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后循环脑动脉狭窄或闭塞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择后循环脑梗死患者98例进行TCD、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头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 殷宇慧 刘文宏 虞峰 王卉 高凤莲 卢欣 陈靖 贺茂林痴呆在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临床特点分析 王效敏 田少华 虞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结果74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形成,斑块以低回声软斑为主,所以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提示同侧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性,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虞峰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脑梗死 颈动脉超声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择后循环脑梗死患者98例,进行TCD、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头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CD检查异常26例,共67支血管病变,血管影像(MRA/CTA/DSA)检查107支血管病变。TCD诊断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55.14%,特异性97.91%。诊断椎动脉狭窄敏感性88.89%,特异性97.63%;诊断基底动脉狭窄敏感性46.43%,特异性94.29%;诊断大脑后动脉狭窄敏感性41.51%,特异性100%。结论 TCD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特异性高,敏感性一般。TCD可以作为初步筛查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方法,有助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病因的诊断。 殷宇慧 刘文宏 虞峰 王卉 高凤莲 卢欣 陈靖 贺茂林关键词:颈动脉狭窄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脑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隐源性卒中合并隐匿性躯体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多支血管分布区脑梗死预测隐源性卒中合并隐匿性躯体恶性肿瘤(occult systemic malignancy,OSM)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83例隐源性卒中患者,合并OSM组9例,非合并OSM组7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多支血管分布区脑梗死与OSM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非OSM隐源性卒中患者相比,OSM组患者年龄偏大(66.8±7.5 vs.56.4±15.7,P=0.004),CONUT评分偏高[3(1,3)vs.1(0,2),P=0.011],血红蛋白偏低(127.9±19.8vs.143.6±17.7,P=0.015),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例(77.7%vs.13.5%,P<0.001)及多支血管分布区脑梗死比例(100%vs.23.0%,P<0.001)明显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OR=26.250,95%CI:3.041~226.604,P=0.003)是隐源性卒中患者合并OSM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隐匿性卒中合并OSM患者的临床特点表现在年龄偏大、营养状态偏低、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脑梗死病灶常分布在多支血管供血区。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临床早期识别隐匿性卒中患者中的OSM。 郭琳佳 刘文宏 董健 杨帆 虞峰关键词:恶性肿瘤 D-二聚体 高凝状态 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脑血管狭窄调查研究 虞峰 贺茂林 刘文宏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 颅内外动脉狭窄 经颅多普勒 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脑血管狭窄调查研究 目的调查神经内科连续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病率、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资料和方法应用TCD和颈部血管超声观察我院神经内科一、二病区连续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依据病变部位分为单纯... 虞峰 贺茂林 刘文宏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 神经内科 颅内外动脉狭窄 颅内动脉狭窄 住院患者 文献传递 神经内科门诊老年抑郁障碍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5 2009年 王效敏 邵素君 虞峰关键词:抑郁障碍 老年痴呆 内科门诊 非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