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乐洋

作品数:18 被引量:66H指数:6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老年
  • 11篇骨折
  • 7篇股骨
  • 6篇髋部
  • 6篇骨密度
  • 6篇骨折患者
  • 5篇老年髋部
  • 3篇椎体
  • 3篇老年股骨
  • 3篇骨水泥
  • 3篇骨头
  • 3篇骨质
  • 3篇骨质疏松
  • 3篇骨质疏松症
  • 3篇股骨头
  • 2篇术后
  • 2篇松质骨
  • 2篇椎体成形
  • 2篇椎体成形术
  • 2篇围术期

机构

  • 18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8篇许乐洋
  • 17篇范永前
  • 8篇杨丰建
  • 7篇林上进
  • 5篇陈聪
  • 4篇林伟龙
  • 2篇梁承伟
  • 1篇曹旭海
  • 1篇黄东辉
  • 1篇朱越峰
  • 1篇蔡晓晞
  • 1篇张学林

传媒

  • 7篇老年医学与保...
  • 3篇复旦学报(医...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华骨质疏松...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5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与终板关系对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影响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骨水泥与终板关系对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5月行PVP术治疗84例单一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老年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伤椎正侧位X片和CT检查显示骨水泥与终板的接触情况分为骨水泥与终板接触组(40例,平均年龄76.88岁)和骨水泥与终板非接触组(44例,平均年龄77.96岁),比较两组患者骨水泥灌注量、手术时间、伤椎高度恢复率、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丢失率、术后矢状位Cobb角变化值和骨水泥渗漏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术前血钙和磷水平、骨密度值、术前椎体压缩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与终板接触组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率和术后矢状位Cobb角变化值明显小于非接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骨水泥渗漏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与终板的接触可减少术后椎体高度的丢失,且并不增加骨水泥渗漏率。
林上进林伟龙潘依潇许乐洋朱越峰曹旭海范永前
关键词:骨水泥终板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术骨水泥形态类型与术后伤椎高度丢失的关系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形态类型与术后病椎高度丢失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6年6月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79例单一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脊柱正侧位X片和CT检查判断骨水泥在病椎内的形态分布可分为骨水泥团块组30例,平均年龄(79.5±8.6)岁和骨水泥弥散组49例,平均年龄(76.0±8.8)岁,比较2组患者病椎高度压缩率、骨水泥灌注量、手术时间、术后病椎高度恢复率、术后6个月病椎高度丢失率、术后矢状位Cobb角和骨水泥渗漏率等指标。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术前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水平、骨密度值、术后病椎高度恢复率和术后矢状面Cobb角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病椎高度压缩率与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率方面骨水泥弥散组小于团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团块状分布类型可能是影响术后病椎高度丢失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林上进林伟龙杨丰建陈聪许乐洋潘依潇范永前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
有限切开微创工具辅助复位髓内固定治疗闭合复位困难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评估有限切开、微创复位工具辅助复位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难以闭合复位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以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5年12月期间采用该方法手术的2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分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等,特别是骨折复位丢失和不愈合。结果根据股骨转子间骨折的AO/ASIF分型标准,A1.3型3例,A2.2型8例,A2.3型12例。平均手术时间(47.2±5.5)min(42~61 min),平均术中出血(56.4±7.6)m L(45~70 m L),所有患者在随访期内达到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4.5±1.7)周(12~17周)。术后X光显示21例颈干角在正常范围,2例出现轻度髋内翻。所有患者复位后骨折端移位<3 mm,顶尖距均小于25 mm。1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长度偏差超过1 cm,2例患者出现下肢远端旋转较对侧偏差超过15°。结论有限切开、微创复位工具辅助复位PFNA内固定的方法治疗闭合复位困难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折复位质量高,创伤小,安全可行。
杨丰建陈聪林上进许乐洋范永前
关键词:有限切开髓内固定
年龄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骨组织钙、磷及金属微量元素相对含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研究年龄对骨组织不同区域的骨钙、磷及金属微量元素相对含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并在术中用改进的空心钻头对骨组织的皮质骨与松质骨整体取材,根据年龄将患者分成高龄组(<85岁)和超高龄组(≥85岁)。运用X线聚焦荧光能谱仪检测骨组织皮质骨区域、松质骨区域及交界区域的钙、磷、锰、铁、铜、锌元素含量比重,结合相应患者的血骨代谢指标及髋部骨密度值,比较2组患者骨代谢、骨密度值及骨组织无机元素含量之间的差异性,并分析研究年龄、BMI等与骨组织不同区域无机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在皮质骨与松质骨交界区域,超高龄组的骨铁含量明显高于高龄组(P=0.018),而骨锰和铜含量较高龄组有所下降。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年龄与交界区域的骨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r=0.30,P=0.047),血钙水平与松质骨区域的骨锰和铁元素含量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r=-0.35、-0.39,P=0.020、0.009)。结论骨组织中铁元素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在体内蓄积,而骨铜和锰元素可能会不断丢失。
林上进杨丰建林伟龙潘依潇许乐洋李现龙范永前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年龄
多种因素与定量CT测量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密度的关系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研究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及年龄、性别与定量CT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所测老年人髋部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对93例因髋部骨折收治入院的患者行双能X线(DXA,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及定量CT (QCT)扫描测量健侧髋部骨密度(BMD,bone mineral density)。年龄70~96岁,平均年龄(82.4±7.8)岁,其中男性21例,女性7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1例,股骨颈骨折62例。测量全髋、股骨颈、粗隆、粗隆间骨密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QCT与DXA测量参数的相关性及多种因素与髋部骨密度的相关性,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种骨折以及两种性别之间参数的差异。结果 QCT所测量髋部各部位骨密度与传统DXA测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身高、体重、BMI与QCT测量髋部骨密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57、0.366、0.259 (P均<0.05),决定系数r^2分别为0.134、0.134、0.063 (P均<0.05)。年龄与骨密度呈负相关,r=-0.324,决定系数r^2=0.105。进一步分析两种髋部骨折发现,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年龄偏大(P<0.05),且老年女性骨密度较男性低(P<0.05)。结论体重、身高、BMI、年龄及性别均为老年髋部骨密度的影响因素。尤其应重视体格瘦小的老年女性的骨质疏松的预防和诊断。
许乐洋范永前杨丰建陈聪林上进潘依潇
闭合难复位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处理策略
杨丰建陈聪林上进许乐洋范永前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术期的诊疗进展
2024年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髋部骨折的常见类型,约占髋部骨折的36%,全身骨折的3.51%[1]。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加剧,股骨粗隆间骨折越发常见,治疗理念和方法也不断进步。对于大多数患者,手术治疗是首选,术后应当早期活动和康复锻炼以减少卧床导致的各种并发症[2],所以围术期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围术期管理的关键点包括合并症和并发症处理、麻醉和镇痛的管理、手术时机选择等。
许乐洋范永前
关键词:老年骨折围术期诊疗进展
定量CT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股骨近端形态结构研究
目的 利用定量CT(QCT)比较股骨颈骨折及股骨粗隆间骨折在股骨近端几何结构参数的差异,从而更好的进行髋部骨折的风险预测。方法 对93例因髋部骨折收治入院的患者行双能X线(DXA)及定量CT(QCT)扫描测量健侧髋部骨密...
许乐洋范永前
关键词:髋部骨密度
血清铁调素、铁蛋白表达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检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清铁调素、铁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二者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骨折组纳入自2018-06—2019-12确诊的8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同期存在老年骨质疏松症但未骨折的86例纳入未骨折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铁调素、铁蛋白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铁调素表达水平、血清铁蛋白表达水平与不同部位骨密度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骨折组检测发现血清铁调素表达水平为(70.17±15.06)ng/mL,未骨折组为(109.39±27.28)ng/mL,骨折组低于未骨折组(P<0.05)。骨折组血清铁蛋白表达水平为(275.92±32.08)ng/mL,未骨折组为(182.12±22.43)ng/mL,骨折组高于未骨折组(P<0.05)。血清铁调素表达水平与股骨颈、股骨大粗隆、总髋部、Ward三角区、股骨粗隆间、腰椎部位骨密度呈正相关,而血清铁蛋白表达水平与各部位骨密度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铁调素低表达、血清铁蛋白高表达是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血清铁调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铁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定期检测血清铁调素、铁蛋白表达水平,以更好地预测骨折发生的风险,进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梁承伟许乐洋黄东辉范永前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铁调素铁蛋白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
定量CT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股骨近端形态结构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利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比较股骨颈骨折及股骨粗隆间骨折在股骨近端几何结构参数上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进行髋部骨折的风险预测。方法对93例因髋部骨折收治入院的患者行QCT扫描测量健侧髋部骨密度及进行髋部几何结构分析。患者年龄70~96岁,平均年龄(82.31±7.76)岁,男性21例,女性7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1例,股骨颈骨折62例。分析髋部几何结构参数包括股骨颈区域的最小横截面积(minimum cross-sectional area,CSA)、横截面转动惯量(cross-sectional moment of inertia,CSMI)、截面模量Z值(cross-sectional modulus Z,Z score)、屈曲比率(buckling ratio,BR)、皮质骨厚度(cortical bone thickness,CTh)以及髋关节轴线长度(hip axis length,HAL)。结果 QCT所测两种髋部骨折在髋部各区域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现股骨颈骨折组的CSA小于粗隆间骨折组(P<0.05);而股骨颈骨折组的HAL大于粗隆间骨折组(P<0.05);股骨颈骨折组在股骨颈前上象限的CTh小于粗隆间骨折组(P<0.05)。结论股骨颈CSA较小、HAL较长、CTh较薄的老年人群跌倒后更容易造成股骨颈骨折。
许乐洋范永前范永前杨丰建林伟龙林上进杨丰建
关键词:髋部骨密度骨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