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乳腺黏液腺癌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和病理学特征,并分析超声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乳腺黏液腺癌患者共70个病灶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临床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结果:68例乳腺黏液腺癌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4.5±23.3岁)(30~86岁),其中40例(58.8%)患者为50岁以上。病理检查结果提示,单纯型黏液腺癌占57.4%(39/68),混合型占42.6%(29/68);16.2%(11/68)的患者发生了淋巴结转移。本组共70个病灶中,位于右侧乳房的占41.4%(29/70),位于左侧乳房的占58.6%(41/70),病灶位置以外上象限多见41.4%(29/70)。单纯型黏液腺癌患者中,病灶形态不规则形占76.9%(30/39),混合型患者中病灶呈不规则形占80.6%(25/31);与混合型黏液腺癌相比,单纯型黏液腺癌病灶形态不规则病灶中呈分叶状者较多(25例比7例)(P<0.05);单纯型黏液腺癌病灶边界欠清者占48.7%(19/39),混合型黏液腺癌病灶则以边界不清为主77.4%(24/31);单纯型及混合型病灶均以后方回声增强最为多见,分别为74.4%(29/39)、48.4%(15/31)。单纯型病灶探及血流信号者占71.8%(28/39),混合型病灶探及血流信号占80.6%(25/31)。单纯型及混合型黏液腺癌中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类为可疑恶性者分别占87.2%(34/39)和93.5%(29/31),误诊率分别为12.8%(5/39)、6.5%(2/31),均是因肿块多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尚清晰、后方回声无改变等类似良性病变特征而被误诊。结论:乳腺黏液腺癌超声表现与病理分型间有一定相关性,单纯型乳腺黏液腺癌病灶多呈分叶状,边界欠清,后方回声增强,有时与良性肿瘤难以鉴别;混合型黏液腺癌则常有浸润性生长的影像学特征。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筛状癌(invasive cribriform carcinoma,ICC)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及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08年1月 2018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1例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乳腺ICC的患者,分析其超声声像图表现及临床病理学资料。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为33~78岁,中位年龄53岁,病灶均发生于单侧。42.9%(9/21)患者筛状结构达100%,23.8%(5/21)患者筛状结构为50%~99%,33.3%(7/21)患者筛状结构<50%;3例伴腋窝淋巴结转移。超声声像图表现:病灶内部均为低回声,5例内伴点状钙化,90%边界不清晰或欠清晰,95%形态不规则或欠规则,71.4%内部和(或)周边可测及血流信号。95.2%(20/21)患者超声诊断为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4A类及以上,1例诊断为BI-RADS 3类。结论:通过掌握乳腺ICC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学特点,有望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