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苹

作品数:7 被引量:86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5篇旅游
  • 4篇实证
  • 4篇案例实证
  • 3篇旅游地
  • 2篇网络
  • 2篇旅游城
  • 2篇旅游城镇
  • 2篇旅游城镇化
  • 2篇旅游目的
  • 2篇旅游目的地
  • 2篇旅游业
  • 2篇旅游业态
  • 2篇目的地
  • 2篇城镇化
  • 1篇动机
  • 1篇动力机制
  • 1篇动力机制研究
  • 1篇学历
  • 1篇影响因素
  • 1篇人口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石油化工...
  • 1篇山西财经大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高苹
  • 5篇席建超
  • 3篇刘盛和
  • 2篇刘振
  • 1篇马慧强
  • 1篇戚伟
  • 1篇刘振
  • 1篇潘泽瀚

传媒

  • 2篇资源科学
  • 2篇人文地理
  • 1篇地理研究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乡村旅游化过程产业演化研究--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案例实证
旅游产业业态的空间集聚是旅游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因素。本文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技术以及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景区依托型村落苟各庄村旅游业态集聚的演变规律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化过程本质上是各种...
高苹席建超
关键词:旅游城镇化旅游业态
旅游目的地网络演化的空间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野三坡旅游地为例被引量:8
2018年
网络化是旅游目的地空间演化的基本规律。本文以野三坡旅游地为案例,基于Arc GIS与UCINET软件平台,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和空间分析方法,从网络规模、网络中心性以及网络结构演化三方面入手,揭示了1986—2015年野三坡旅游目的地网络的空间演变过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研究发现:①野三坡旅游地网络日趋形成,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联系逐渐增强,但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以百里峡景区(核心景区)为核心,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的空间格局。②整个网络的中心性呈现下降趋势,网络结构趋于均衡,网络节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核心景区与中心城镇相较于周边的乡村社区与特色园区来说中心性指数更高,占据核心地位。③野三坡旅游地网络演化经历了单核集聚-双核共生-多核等级化-链式全域化四个空间过程,交通网络及可达性、旅游消费者、社区参与与旅游企业、政府政策与规划是影响旅游地网络形成和演化的四个重要因素。景区、城区、社区以及园区一体化发展的旅游产业集聚区作为旅游地网络研究的最小单元,为旅游地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马慧强高苹高苹席建超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影响因素网络
旅游城镇化空间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重庆市黄水镇案例实证被引量:14
2020年
以重庆市黄水镇为案例,以GIS空间分析方法为基础,研究2004年以来黄水镇旅游城镇化空间过程,并揭示其动力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黄水镇旅游城镇化空间过程经历了传统社区的旅游化功能提升、第二居所为主导的度假功能扩展以及各种休闲组团的综合功能配套三个阶段。(2)土地利用转移的主要方向是住宅用地尤其是第二居所用地。旅游商服用地也加速增长,传统商服用地也有所扩展,在空间上传统商服用地主要沿老街分布,旅游商服用地沿新街集聚。(3)旅游城镇化实质上是游客、政府、社区居民、旅游企业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反复博弈的结果。研究也发现,以黄水镇为代表的小城镇旅游城镇化是一种以"就地就近"城镇化为基础,实现"自发自觉"文化保护与传承,通过建立"共建共享"多主体共治体系,形成"外向型"旅游服务业主导的理想化模式。
高苹席建超席建超
关键词:旅游城镇化动力机制
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组织模式——基于长短期人口流的比较
2023年
从节点、流量、首位联系、社区结构四个层面对中国长短期人口流动视角下的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组织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1)长短期流动人口均倾向于向少数城市集聚,当考虑网络方向时,城市节点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与角色;(2)长短期人口流均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的东南半壁,但长期人口流主要由欠发达城市迁往发达城市,短期人口流主要发生在发达城市间;(3)两个网络的首位联系均表现出邻近连接与择优连接的双重特征,但长期人口流动网络以邻近连接为主,短期人口流动网络以择优连接为主;(4)两个网络均具有明显的社区结构,但长期人口流动网络以组团式的跨省邻近组合型为主,短期人口流动网络以飞地式的跨省跳跃组合型为主。
高苹戚伟戚伟刘盛和刘振
关键词:城市网络空间结构
旅游目的地网络空间结构及其复杂性研究——野三坡旅游地案例实证被引量:20
2018年
复杂性是旅游目的地网络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认识旅游地网络空间结构与组织特征的重要研究手段。论文以河北省野三坡旅游地为例,通过构建旅游联系强度模型,建立旅游地空间网络,并运用TOP网络空间分析以及复杂网络理论,揭示旅游地网络空间结构与组织的复杂性特征。研究发现:1)旅游地网络具有空间集聚性,形成了以核心景区为中心,由中心城镇、乡村社区和特色园区共同构成的空间集聚单元,并体现出"邻近连接"与"择优连接"的双重特性;2)旅游地网络服从幂律分布,具有无标度网络特性;3)每个节点的前三名和前五名旅游联系强度网络(Top3和Top5网络)具有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较大的集聚系数,呈现出典型的"小世界网络"特征;4)旅游地网络是典型的异配型网络,度-度呈负相关,而网络节点的集聚系数与其度值之间存在近似的倒数关系,因此具有层次性。
高苹席建超
关键词:复杂网络理论
2000—2015年中国高学历人才省际迁移的演化格局及影响机理被引量:13
2022年
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转型促使中国人才迁移的地理景观正涌现出一些新特征和新趋势。利用中国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千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揭示2000—2005年、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全国高学历人才省际迁移格局的演化趋势,选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解释高学历人才省际迁移格局的演化机理。结果发现:①中国高学历人才跨省流动性呈先增后减的演化趋势,人才省际迁移规模的空间分布开始趋于均衡化。②东部发达省市人才净流入活跃,中部、东北和河北等地区人才净迁出活跃,2010年后发达地区的人才高强度净流入及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高强度净流失问题均开始缓解。③高学历人才由中西部流动至东部地区的主要迁移模式比较稳定,但东部向中西部地区的高学历人才迁移规模持续上升。④从影响因素的演化趋势上看,全国人才省际迁移主要为经济驱动型,但收入在人才迁移决策中的重要性开始减弱,产业转型、购房成本、教育服务舒适性及气候舒适性对人才跨省流动性的影响开始增强。⑤全国人才跨省流动性的演化机制具有一定的阶段分异性,前期,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人才跨省流动性升高的主要动因;之后人才跨省流动性的减弱主要受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发达地区过高的购房成本及小学教育服务设施短缺等因素影响。
齐宏纲赵美风刘盛和高苹高苹
关键词:高学历人才
旅游地乡村聚落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野三坡旅游地苟各庄村案例实证被引量:34
2017年
旅游产业集聚是影响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以及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地利用视角,研究了苟各庄村旅游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乡村聚落旅游产业集聚本质上是各种旅游业态类型不断丰富和集聚的过程,以住宿接待为主的核心业态的规模扩展和档次提升为主导,伴随着与之相配套的延伸业态和外围业态等相关旅游产业链条的不断植入和集聚;(2)各类旅游业态集中分布在靠近景区与村庄入口的前半部分,并对交通区位和景观区位具有明显的选择偏好,其中核心业态和延伸业态主要偏向于交通区位和景观区位选择,外围业态则重点对于交通区位选择比较敏感;(3)旅游产业集聚是自然地理条件、利益相关者、规模经济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旅游消费是一种空间消费,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业态集聚演化为旅游乡村聚落产业集聚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地理学视角。
高苹席建超
关键词:产业集聚旅游业态乡村聚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