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文华

作品数:14 被引量:89H指数:6
供职机构:陕西省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篇血小板
  • 4篇新生儿
  • 4篇输血
  • 2篇血小板输注
  • 2篇血型
  • 2篇血型分布
  • 2篇输注
  • 2篇体外
  • 2篇住院
  • 2篇住院患者
  • 2篇献血
  • 2篇献血者
  • 2篇RH血型
  • 1篇代谢
  • 1篇代谢变化
  • 1篇低血糖
  • 1篇新生儿输血
  • 1篇信息化
  • 1篇信息化管理
  • 1篇形态学

机构

  • 14篇陕西省人民医...
  • 5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西安医学院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陕西省血液中...
  • 1篇江苏力博医药...

作者

  • 14篇王文华
  • 11篇马婷
  • 11篇杨江存
  • 8篇谢昕昕
  • 7篇孙杨
  • 7篇陈萍
  • 5篇张小乐
  • 5篇尹文
  • 4篇宋耀军
  • 3篇张勤
  • 3篇胡兴斌
  • 2篇雷宏涛
  • 2篇石紫云
  • 2篇陈航
  • 2篇顾顺利
  • 1篇秦高平
  • 1篇王秋实
  • 1篇李淑萍
  • 1篇刘凤华
  • 1篇韩宇枫

传媒

  • 5篇中国输血杂志
  • 3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国际儿科学杂...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 1篇中国数字医学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华新生儿科...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51283例住院患者与献血者Rh血型分布和分析被引量:28
2018年
目的分析51 283例住院患者与无偿献血者Rh血型抗原分布特征。方法对31 818名住院患者及19 465名无偿献血者通过微柱凝胶方法进行Rh血型D、E、e、C、c抗原进行检测。结果住院患者与献血者Rh血型分布频率不同,住院患者与献血者Rh血型分布构成比主要为DCCee及DCcEe两种,住院患者为41.64%、36.58%,献血者为41.11%、37.11%;不同ABO血型住院患者及献血者Rh血型分布不同;Rh D阳性患者主要Rh血型为CcEe(36.58%)及CCee(41.64%),RhD阴性患者Rh血型主要为ccee(54.30%)及Ccee(30.86%);不同科室患者仅血液科与总住院患者Rh血型分布不同,与文献记录的合肥、广州、南宁与西安地区献血者Rh血型分布有显著差异,而咸阳地区与西安地区差异不明显。结论不同人群、科室、地区等Rh血型分布特征不同,Rh血型检测对临床安全合理输血具有重要意义。
马婷杨江存宋耀军王文华谢昕昕陈萍杨颖群常靖妍王妙妮
关键词:输血安全RH血型
新生儿输血热点调查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调查我国新生儿输血热点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新生儿输血达成专家共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和头脑风暴法,对参与中国新生儿输血多中心队列研究项目启动会的101人,按照不同医师执业类型设计新生儿科医生问卷和输血科医生问卷,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①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博士及硕士分别占比11.9%及55.4%;正高职称及副高职称分别占比18.0%及50.8%。②新生儿科医生对体重1 000 g以下新生儿红细胞输注阈值不同职称医师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1 000~1 499 g及1 500~2 499 g新生儿红细胞输注阈值不同职称之间选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新生儿科医生对新生儿输血后症状体征改善指标排序为:肤色-呼吸-心率-胃肠-代谢-神志-黄疸-体温。④仅有20%医生关注医源性失血,不同职称医生关注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86.9%的输血科医生采用正反定型鉴定新生儿ABO血型,仅有13.1%采用正定型鉴定血型;68.9%输血科医生认为新生儿交叉配血标本应采用3 d以内的血液标本;血小板制品选择方面有85.2%的医院选择机采血小板。结论:在我国临床医生对于新生儿输血指征多依靠个人经验,无统一的规范及标准,在医源性失血问题上关注程度低;输血科医生在实验室检测方法学及血制品选择上仍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为制定我国新生儿输血专家共识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马婷宋奥微孙杨王文华谢昕昕杨江存庞建
关键词:新生儿输血问卷调查
以低血糖为首发表现的新生儿歌舞伎综合征1例
2023年
报告1例以低血糖为首发表现的新生儿歌舞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反复低血糖、特殊面容、喂养困难、智力低下,基因检测发现KDM6A基因杂合变异,变异位点为c.3492_3493delTG(缺失变异),诊断歌舞伎综合征Ⅱ型,随访至3岁时渐出现弓形眉、下眼睑外翻等典型面容。
王文华郑宇星雷宏涛张勤尹慈
关键词:新生儿低血糖特殊面容
陕西省ABO与Rh血型分布特征及人口迁移对血型分布的影响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调查分析陕西人ABO和Rh血型的分布特征,探讨区域划分及人口迁移对血型分布的影响。方法收集陕西省十个地市20年3691624人献血者数据,以陕西省地理学特征分为陕北、陕南和关中3个地域,统计分析不同区域ABO及Rh血型分布特征。采用热图软件导入陕西省地图呈现ABO血型地图。分析对比2008年和2018年2个年份ABO血型分布时空变化特征。结果陕西人ABO血型分布特征为O>B>A>AB,Rh阴性占比为0.41%。绘制了陕西省ABO血型分布地图,陕西ABO血型分布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关中ABO血型分布为B>O>A>AB,陕南为O>A>B>AB,陕北为O>B>A>AB。陕北A型占比最低为26.12%,陕南B型最低为27.48%,O型在陕北和陕南地区占比较高,分别为32.60%和32.10%。与2008年相比,2018年的陕西三个区域ABO血型分布发生显著改变。结论陕西省ABO血型总体分布特征为O>B>A>AB,地域不同血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1998~2018年间人口迁移对血型分布产生影响。
孙杨申远牛佳萌邢莉莉王李秦王文华马婷杨江存
关键词:血型分布ABO血型RH血型献血者
新生儿雷诺现象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雷诺现象的临床特点、诊疗及预后。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雷诺现象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纳入雷诺现象新生儿11例,男8例,女3例;早产儿9例,足月儿2例;胎龄为28+2~40+2周,平均胎龄32+3周;入院体重为990~4200g,平均1963g;发病时间为生后14min至144h,平均46.0h。新生儿主要表现为手、足第2~4指(趾)或肢体末端发花、发绀、苍白,多数为单侧,少数为双侧;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发花、发绀与苍白交替出现,并伴有局部水肿。患儿均有动脉穿刺病史;呼吸困难4例;凝血功能不同程度异常6例;临床败血症4例(白细胞计数和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CRP)明显升高4例,血培养阳性1例)。采用肝素钠乳膏及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交替外涂并按摩局部、酚妥拉明或硫酸镁热敷,体位性治疗,多巴胺、罂粟碱改善血管循环治疗;对凝血异常患儿予以伊诺肝素,病情严重者应用血浆,感染指标高时予以抗生素等综合治疗方法。1例患儿发生手指末端干性坏死脱落,其余患儿治愈。结论新生儿雷诺现象发病较早,早期症状不典型,如能采取措施减少在血管侧枝循环不良部位穿刺、严密观察病情,尽早发现异常、早期治疗可避免后遗症的发生。
康华赵璞张勤王文华
关键词:新生儿雷诺现象血管痉挛
临床输血闭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通过构建信息化闭环管理系统,实现"临床输血全过程"的实时监控。方法依据我国现行临床输血相关文件及法律要求,将输血科工作与临床输血需求相结合,陕西省人民医院输血科联合西安天网软件技术公司开发完成临床用血闭环管理系统。结果该软件实现了从血液入库到血袋销毁、从临床医生输血前评估到输血后评估等"临床输血全过程"、完整输血电子病历、完善临床用血三级审核制度以及建立临床用血统计分析模块等信息化闭环管理,实现了医院HIS系统、检验LIS系统以及输血科管理系统的无缝连接,实时准确采集和监管各环节数据,形成输血医疗全过程的闭环管理。结论临床用血闭环管理系统对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规范临床用血意义重大。
王文华陈航石紫云谢昕昕王曦秦高平杨帆马婷杨江存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合理用血输血
4℃冷藏保存血小板计数与形态学变化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对比分析4℃静置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在不同保存条件下的血小板计数及形态学变化,为研究制定冷藏保存血小板技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4℃静置冷藏保存的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实验组)于保存到d1、3、5、7、10、14、21的7个时间点和22℃振荡保存的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对照组)于保存到d1、3、5、7、10的5个时间点进行血样采集,观察对比2组血小板常规计数、瑞斯染色涂片及血小板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结果 4℃静置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21 d内和22℃振荡保存5 d内,血小板计数变化均不明显(P>0.05)。22℃振荡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的MPV和PDW值5 d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呈现增大趋势(P<0.05),4℃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14 d内MPV及PDW无明显变化(P>0.05)。瑞斯染色涂片显示,4℃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保存到21 d血小板形态、大小变化不明显,血小板胞质致密均匀、着色较深,形态不规则、多数近圆形、大小不等,有少许血小板聚集。22℃振荡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显示血小板胞质稀松、着色较浅,数量较少。扫描电镜下4℃冷藏保存到10 d时,血小板明显活化、聚集成团,血小板表面凹凸不平,有明显的长伪足形成。而22℃振荡保存到7、10 d时血小板数量较少、有聚集、部分周围出现空晕,形态近圆形,无明显伪足、活化不明显。结论 4℃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10-14 d与22℃振荡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5 d相比,其血小板计数、细胞形态、血小板膜及胞质结构均优于22℃振荡保存。
杨江存顾顺利孙杨张雅丽马婷胡兴斌谢昕昕王文华陈萍景媛媛张小乐尹文
关键词:血小板扫描电子显微镜血小板形态
4℃冷藏保存血小板对体外大失血模型的纠正效果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4℃冷藏保存血小板对体外大失血模型的纠正效果。方法手工汇集(10人份)血小板200mL等分为2×100 mL,分别于4℃冷藏保存和22℃振荡保存,共计制备5×200 mL,等分后放置4℃冷藏冰箱和22℃血小板振荡保存箱。采用血液稀释法(全血∶盐水=1∶9)制备体外大失血模型,应用TEG检测指标及血常规等指标对比、评价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与4℃冷藏保存血小板(简称4℃血小板)或22℃振荡保存血小板(简称22℃血小板)按1∶1∶1比例对体外大失血模型的纠正效果。结果保存1、3、5 d时,4℃血小板组和22℃血小板组在对相同血样制备的体外失血模型纠正,Plt(×109/L)从20-27分别升至127-161 vs 128-160(P>0.05),TEG-MA值(mm)由12.7-14.4分别升至45-51 vs 47-50,TEG-R值(min)由27.7-9.9分别升至4.4-4.3 vs 4.5-4.7(P>0.05)。保存7-14 d,4℃血小板组:Plt(×109/L)由18-27纠正到162-161,TEG-MA值(mm)由8.8-14.5纠正为46-43,TEG-R值(min)由24-13纠正为5.5-5.2(P<0.05)。结论按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和4℃冷藏保存血小板作用于体外大失血模型达到了纠正效果,佐证了4℃冷藏保存10-14 d的血小板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韩宇枫杨江存马婷孙杨尹文谢昕昕王文华宋耀军陈萍胡兴斌张小乐李淑萍
关键词:血小板止血
4℃冷藏保存血小板对体外血小板减少模型的纠正效果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对比分析4℃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对体外血小板减少模型的纠正效果,为冷藏保存血小板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血栓弹力图及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评价分析不同保存时间的4℃冷藏保存血小板和22℃振荡保存血小板对体外血小板减少模型的纠正效果。结果 4℃冷藏保存血小板和22℃振荡保存血小板在保存到d 1、3、5时,对相同血样制备的血小板减少模型进行纠正,血小板计数从(10-30)×10~9/L纠正到100×10~9/L以上,4℃冷藏保存血小板到7-14 d时,同样达到纠正目的。4℃冷藏保存10-14 d的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d 5的血小板对血小板减少模型进行纠正,纠正后的TEG-MA值均在正常值范围内,达到纠正效果。结论4℃冷藏保存10-14 d的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5 d的血小板对体外血小板减少模型进行纠正,从血小板计数到TEG-MA值均达到了纠正效果,佐证4℃冷藏保存10-14 d的血小板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宋耀军孙杨马婷尹文王文华谢昕昕陈萍张小乐杨江存王秋实
关键词:血小板
4℃冷藏保存血小板功能变化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对比分析4℃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的功能变化,为制定冷藏保存血小板技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4℃冷藏保存血小板(实验组)于保存到d1、d3、d5、d7、d10、d14、d21,7个时间点和22℃振荡保存血小板(对照组)在保存到d1、d3、d5、d7,4个时间点进行采集血样,采用血栓弹力图、血小板聚集仪、流式细胞仪对不同保存条件下血小板进行检测。结果 4℃冷藏保存血小板血栓弹力图指标在7d内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A值储存d3起逐渐降低,但储存到21 d时,仍在正常值范围内。22℃振荡保存血小板的血栓弹力图5项指标在保存5d内出现低凝趋势(P<0.05)。4℃冷藏保存血小板保存d1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50%,高于22℃振荡保存(P<0.05),血小板保存到d5,COLL和ACA诱导的最大聚集率在4℃冷藏保存时仍保持在80%以上,而22℃保存在d5时点,4种诱导剂的聚集率均低于5%。4℃冷藏保存10-14 d时,4种聚集率虽有降低,但仍明显高于22℃保存d5时的聚集率(P<0.05)。血小板表面活化的PAC-1(活化的IIb/IIIa)和CD62P(P-selectin)在4℃冷藏保存到d10-14时仍有大量血小板处于中晚期活化状态,22℃保存到d5时呈现高度晚期活化状态。结论 4℃冷藏保存血小板较22℃振荡保存血小板具有较好的聚集、止血功能和较高的活性,可在体外保存10-14 d。
杨江存高英孙杨马婷尹文仝小宁王文华谢昕昕陈萍张小乐刘凤华
关键词:血小板功能血小板活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