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鹃

作品数:7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哲学
  • 4篇启蒙运动
  • 2篇德国古典哲学
  • 2篇雅可比
  • 2篇古典哲学
  • 2篇黑格尔
  • 1篇单子
  • 1篇笛卡尔
  • 1篇狄德罗
  • 1篇学派
  • 1篇演讲
  • 1篇哲学方法
  • 1篇治权
  • 1篇实践哲学
  • 1篇实在论
  • 1篇斯宾诺莎
  • 1篇特曼
  • 1篇莱布尼茨
  • 1篇观念论
  • 1篇百科

机构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莱比锡大学

作者

  • 6篇李鹃

传媒

  • 4篇伦理学术
  • 2篇哲学动态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1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单子、现象和物体——莱布尼茨的物体复合问题以及欧拉的批判被引量:4
2020年
《单子论》所引发的物体复合问题始终是个谜,这也使得单子反复经受着被简单降至物体基本元素的命运。这一切肇始于1746年由欧拉主导的柏林科学院单子论之争。然而,这一争论最终涉及的根本问题是,形而上学实体和物理学物体在何种意义上是相容的?通过分析莱布尼茨和欧拉关于该问题的文本,本文试图指出:其一,莱布尼茨对现象之双重意义的区分是他将一切现实物体之单纯聚合还原为一个具有更高维度的单子世界的前提。其二,如果欧拉能认识到绝对时空假设并非必要,那么他其实也有可能承认一个按照机械论法则运行的自足的单纯现象世界和一个以单子界为前提的永恒流动的实在现象世界至少是不冲突的。
李鹃
关键词:单子
德国早期启蒙运动中的哲学方法之争——一场围绕沃尔夫哲学展开的争论被引量:1
2017年
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学者对哲学方法问题的重视,肇始于沃尔夫和吕迪格学派之间旷日持久的方法之争。但相关研究者大都认为这一哲学方法之争只是对17世纪英法学界方法之争的重复,沃尔夫的哲学方法只是对古代数学证明方法的简单模仿。本文认为,沃尔夫对哲学方法的独特理解使他超然于方法争论之上,而吕迪格学派之所以一再批评他混淆了哲学方法和数学方法,目的在于避免其哲学方法在神学领域的应用所可能导致的激进后果。
李鹃
关键词:哲学方法
德国古典哲学四题
2018年
本文意在展示如何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恰切的理解。为此,作者选择了如下四个方面:德国古典哲学的真正开端、知识论、逻辑、逻辑与现实的关系。主体(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体(雅可比的《论斯宾诺莎的学说》)两个概念之间的尖锐对立是其真正的起点。其接下来的发展则是要试图克服观念论和实在论之间的对立,寻求一个纯粹理性的体系(这一体系在黑格尔作为客观性思想规定性体系的《逻辑学》中得以实现),以及将自然、艺术、宗教和哲学等所有领域中的现实者的合理性明确表达出来。
瓦尔特·耶施克李鹃
关键词:德国古典哲学观念论实在论斯宾诺莎雅可比黑格尔
百科全书与启蒙运动被引量:1
2018年
本文通过研究百科全书从17世纪的早期目录学模式到18世纪繁盛期的发展历史、对启蒙运动时期百科全书的特征予以了检视。其主要考察的百科全书包括英国的钱伯斯《百科全书》、法国的狄德罗《百科全书》和德国的策德勒《综合大词典》。流行观点认为启蒙运动时期的百科全书展示了知识的相互关联和内在秩序。作者则指出,尽管钱伯斯和狄德罗提出要对知识进行体系整理,但这一要求并未得到充分实现。而与此相反,对于策德勒《综合大词典》的编写者而言,首要的问题不是知识的秩序,而是知识的汇集和规模。
李鹃
关键词:百科全书启蒙运动狄德罗
德国古典哲学视野中的启蒙运动被引量:1
2018年
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在述及启蒙运动哲学时,似乎往往刻意贬抑、草草带过。通过考察黑格尔、康德和雅可比的作品,本文从两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德国古典哲学对启蒙运动所进行批判的深刻性:(1)无论是雅可比还是黑格尔,他们对启蒙运动的批判都揭示了'启蒙的辩证法':以启蒙之名所追求的理性统治骤变为非理性的统治;(2)通过康德和黑格尔对哲学科学的方法以及标准科目进行转型和扩展,德国古典哲学还试图引入对理性的另一种更好的理解:合理性和非合理性在现实中不是相互孤立的,理性是内在于现实之中的。要之,一方面,德国古典哲学乃是站在启蒙运动的肩膀上,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思想财富也由之得以转型并且留存于世。
瓦尔特·耶施克李鹃
关键词:启蒙运动德国古典哲学雅可比黑格尔
依赖与治权:笛卡尔与康德之间的沃尔夫《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1721年)
2021年
本文试图从沃尔夫副校长卸任演讲的哲学背景出发,去理解沃尔夫关于依赖和独立的设想所具有的特点。本文从笛卡尔开始,首先从“依赖”概念出发指出笛卡尔和沃尔夫之间的区别。就像沃尔夫在其以数学方法的精神搭建的实践哲学框架中所做的那样,笛卡尔本来也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在1637年《谈谈方法》中发展出来的)“一套临时的道德”的框架下诉诸孔子。本文还简短讨论了康德对启示信仰所做批判的一个特殊面向,并回顾20世纪马堡神学家鲁道夫·布尔特曼的去神秘计划。与沃尔夫截然不同,布尔特曼将我们在信仰中经验到的依赖解释为克服我们的畏惧的那把钥匙。
李鹃
关键词:笛卡尔启蒙运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