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一

作品数:7 被引量:70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液
  • 2篇血液透析
  • 2篇血液透析患者
  • 2篇透析患者
  • 2篇卒中
  • 2篇维持性
  • 2篇维持性血液
  • 2篇维持性血液透...
  • 2篇维持性血液透...
  • 2篇脑卒中
  • 2篇老年
  • 2篇干预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肌梗死患者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弹性
  • 1篇心力衰竭
  • 1篇心脑
  • 1篇心脑血管

机构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王一
  • 4篇陈飞
  • 2篇李昂
  • 1篇邵莉
  • 1篇张晓颖

传媒

  • 2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河北医药
  • 1篇安徽医药
  • 1篇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认知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和再住院率的影响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探讨认知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和再住院率的影响。方法:接受标准药物治疗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1)试验组:常规护理+认知干预;(2)对照组:常规护理。完成疾病认知调查问卷,评价生活质量,比较12个月时再住院率。结果:(1)试验组对疾病的认知优于对照组。(2)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认知护理改善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改善心衰预后。
王一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认知护理疾病认知生活质量再住院率
以护理为中心的手机APP在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 探讨以护理为中心的手机APP平台在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为其临床推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2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口服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以护理为中心的手机APP平台服务系统辅助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出院时、干预3、12个月后以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康复疗效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两组MMSE、MoCA及改良Barthel指数得分的时间主效应、干预主效应、干预与时间之间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护理为中心的手机APP服务平台能够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姚蒂王一陈飞
关键词:日常生活活动
照顾负荷水平对脑卒中病人主要照顾者创伤后成长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病人主要照顾者照顾负荷水平对创伤后成长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脑卒中病人的主要照顾者170名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资料,采用Zarit负荷量表(ZBI)和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评价照顾负荷和创伤后成长水平。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主要照顾者创伤后成长与负荷水平的相关性。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脑卒中病人主要照顾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结果ZBI总分为(43.87±6.12)分,个人负担和责任负担两个维度得分为(27.76±4.30)分和(16.38±4.26)分,PTGI总分为(61.08±9.66)分,5个维度条目平均分最高的为新的可能性(3.40±0.73)分;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主要照顾者照顾负荷总分及2个维度评分与创伤后成长水平总分及新的可能性、个人力量及欣赏人生3个维度评分呈正相关(P<0.05);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与病人关系、医保报销比例及照顾时长的主要照顾者创伤后成长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照顾时长,及照顾负担、个人负担是脑卒中病人主要照顾者创伤后成长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脑卒中病人主要照顾者创伤后成长水平与照顾负荷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同时创伤后成长水平会受负荷水平、年龄、文化程度和照顾时长所影响。
姚蒂王一陈飞赵乐妍
关键词:卒中工作负荷量主要照顾者创伤后成长
老年吞咽障碍患者营养支持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研究老年吞咽障碍(DD)患者营养支持需求情况,并分析影响患者营养支持需求可能的因素。方法前瞻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老年医学科接收180例DD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时参照微型营养评定法(MNA)评估营养状况,以评价营养支持需求情况;设计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记录患者基线资料,经单因素与多因素检验,分析老年DD患者营养支持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180例老年DD患者经评估,患者营养支持需求较高86例(47.78%),需求一般94例(52.22%);初步比较不同营养支持需求患者的资料后,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慢性疾病、咀嚼功能低下、家庭月收入低均、日常生活能力低下均是老年DD患者营养支持需求高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老年DD患者营养支持需求普遍偏高,可能受患者合并慢性疾病、咀嚼功能低下、家庭月收入低、日常生活能力低下等因素影响,临床应重点关注上述因素,重视早期干预。
赵天雪张晓颖赵乐妍王一胡洁琼
关键词:吞咽障碍营养支持咀嚼功能家庭收入
正强化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弹性量表评分和健康结局的影响被引量:25
2022年
目的探究正强化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和健康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144例AMI患者,按照1∶1试验设计原则分为两组,各7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实施正强化干预模式,连续干预1个月。统计两组遵医行为及干预前后CD-RISC、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结果观察组遵医率88.89%高于对照组73.61%(P<0.05);干预后观察组坚韧、力量、乐观评分高于对照组[(39.91±3.26)分比(34.55±3.12)分;(27.72±3.34)分比(23.34±3.15)分;(10.03±1.21)分比(7.45±1.06)分,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21.16±4.49)分比(26.63±4.32)分],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33.41±4.04)分比(24.48±4.46)分,P<0.05];干预后观察组主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客观支持评分高于对照组[(12.12±2.12)分比(10.61±2.17)分;(8.18±0.55)分比(7.55±0.58)分;(11.01±1.44)分比(10.20±1.13)分,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健康责任、营养、运动、自我实现评分高于对照组[(28.81±3.34)分比(24.46±3.18)分;(16.62±2.04)分比(14.48±1.87)分;(22.15±2.53)分比(18.84±3.24)分;(13.33±1.15)分比(12.01±1.26)分,均P<0.05]。结论 AMI患者普遍存在心理弹性低下,消极、悲观应对现象,而正强化干预能增强患者心理弹性水平,转变应对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积极态度配合治护工作。
王一赵乐妍陈飞邵莉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连续性和阶梯性钠超滤曲线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连续性和阶梯性钠超滤曲线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MHD的9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取连续性钠超滤曲线模式,观察组采取阶梯性钠超滤曲线模式,3次/周,共8周。比较两组透析充分性、不良反应及平均每次透析时长的差异。结果:第4、8周,观察组尿素清除指数(Kt/V)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从初始时至第4、8周Kt/V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每次透析时长长于对照组[(3.82±0.14)h VS.(3.37±0.16)h](t=14.664,P<0.001)。观察组透析低血压、恶心呕吐、肌肉痉挛发生率分别为4.60%、3.13%、3.73%,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46%,对照组透析低血压、恶心呕吐、肌肉痉挛发生率分别为11.02%、6.94%、7.99%,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9.7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连续性钠超滤曲线模式相比,阶梯性钠超滤曲线模式可以更有效减少MHD患者透析不良反应,保证透析时长,提高患者透析充分性。
李昂王一
关键词:血液透析透析充分性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相位角与不良预后的关系
2023年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相位角与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的223例MH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电阻抗人体成分分析测量相位角,将患者分为正常相位角组(n=129)和低相位角组(n=94)。比较两组MHD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感染、心脑血管疾病(CVD)和死亡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MHD患者的预后差异。结果低相位角组患者的体重指数、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均低于正常相位角组,糖尿病肾病患者比例高于正常相位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相位角组患者感染、CVD及死亡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相位角组,不良预后事件终点的生存时间均短于正常相位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HD患者低相位角较普遍。低相位角患者营养状况较差,感染、CVD及死亡发生率较高,预后较差。
李昂陈飞王一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相位角营养心脑血管疾病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