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瑞

作品数:10 被引量:89H指数:4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2篇沙尘
  • 2篇气候
  • 2篇气溶胶
  • 2篇全球变暖
  • 2篇全球变暖背景
  • 2篇空气质量
  • 2篇变暖
  • 1篇订正
  • 1篇增温
  • 1篇蒸散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 1篇水汽
  • 1篇水汽含量
  • 1篇丝绸之路
  • 1篇塔克拉玛干沙...
  • 1篇平均降水
  • 1篇平均降水量
  • 1篇起沙

机构

  • 10篇兰州大学
  • 1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0篇贾瑞
  • 7篇刘玉芝
  • 3篇黄建平
  • 2篇陈斌
  • 1篇李景鑫
  • 1篇刘晶晶
  • 1篇谢亭亭
  • 1篇陈思宇
  • 1篇赵静
  • 1篇马骁骏

传媒

  • 2篇高原气象
  • 2篇环境保护科学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第34届中国...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地区的能量收支变化
作为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青藏高原对全球增暖的响应异常剧烈。本文利用GLDAS(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提供的感热、潜热及辐射收支等数据,分析了1948-2010年间青藏高原...
邵天彬刘玉芝贾瑞华珊
关键词:全球变暖青藏高原感热潜热
文献传递
全球不同类型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8
2019年
利用MERRA-2(第2版现代研究与应用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0-2017年全球硫酸盐、黑碳、有机碳、海盐、沙尘及总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选取了北美、北非、南非、印度、中国和印度洋6个典型区域研究了硫酸盐、黑碳、有机碳、海盐和沙尘气溶胶对总气溶胶光学厚度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硫酸盐、黑碳、有机碳、海盐和沙尘气溶胶在全球非均匀分布,并且具有季节变化;全球总气溶胶的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在夏季最大(0.137),春季次之(0.130),冬季最小(0.118);在6个典型区域里,北非地区总气溶胶的光学厚度最大,为0.43;其次是中国的东部地区,为0.41;每个区域其主要气溶胶的类型并不相同,在北美、中国东部及印度中部地区,硫酸盐是主导的气溶胶类型,贡献率分别为66%,63%和42%,在印度洋、南非及北非地区,海盐、有机碳和沙尘分别是最主要的气溶胶类型,贡献率分别为65%,51%和82%;对于黑碳、硫酸盐和总气溶胶,中国东部地区和印度中部地区有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总气溶胶光学厚度的线性增长率分别为0.007 a^-1和0.0056 a^-1,但在2010年以后,中国东部地区出现明显的下降。
张芝娟陈斌贾瑞衣育红
关键词:气溶胶光学厚度
云对青藏高原冷季显著增温的贡献
自20世纪末,全球气候出现增暖停滞现象,但青藏高原地区仍呈现出持续的增暖趋势。利用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CMA)及CERES(Clouds and t...
华珊刘玉芝贾瑞常姝婷吴楚樵
关键词:增温青藏高原
文献传递
对CMIP5模拟北半球纬度带平均降水量的订正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基于气候漂移和多重线性回归的订正方法,对第5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26个模式的历史时期(1956-2005年)北半球月平均降水进行了订正,对未来(2006-2060年)的月平均降水进行了订正和预估.选取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提供的CRU降水数据集作为评估模式订正效果的参考资料.结果表明,CMIP5模式结果的集合平均在青藏高原以南、格陵兰岛南部以及南海沿岸、南美洲北部的降水模拟值偏低,而高估了索马里、阿赞德高原、亚洲中部和北部、北美洲西部和北部.相较于观测结果,CMIP5模拟的低纬度纬向平均降水被整体低估,中、高纬度带上模拟值整体偏高.订正后,历史时期降水分布、纬向平均降水量的时间序列与CRU观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利用上述方法对未来RCP4.5排放情景下的预估场进行订正后,沿非洲的阿赞德高原、欧洲、东南亚北部和中国长江中下游、密西西比平原,未来55 a的年平均降水量比历史时期降水量减少30 mm左右;南美洲的赤道以北、印度半岛北部、阿拉伯半岛地区的未来平均降水量同比增加50 mm.北半球未来55 a的暖季,东西伯利亚西部、蒙古高原、墨西哥南部平均降水量比历史时期明显减少,格陵兰岛东北部地区的冷季降水同比增加.
赵静刘玉芝贾瑞华珊
关键词:气候漂移订正
大气环流对中东亚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20
2018年
亚洲干旱半干旱区占据北半球中纬度的大片区域,其主体是中东亚干旱半干旱区,该区域降水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中东亚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处于东亚季风区的边缘,受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的共同影响;中部和西部主要处于西风带气候区,为西风环流所控制.研究大气环流对中东亚干旱半干旱区气候的影响,对于认识和预测该区域的气候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大气环流对亚洲中、东部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影响的研究,文章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总结.已有研究表明,大气环流对中东亚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强夏季风年,中国西北地区东南部受东亚夏季风影响,水汽通量显著增加,降水偏多;而弱夏季风年则相反,随着东亚夏季风的减弱,季风边缘的半干旱区气候呈现变干趋势;南亚季风的加强则使得更多的水汽输送至亚洲干旱半干旱区;高原夏季风与中亚地区夏季降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中国华北地区、蒙古地区的夏季降水呈负相关.西风指数与中东亚干旱区的气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西风环流的变化可能是影响中亚干旱区降水变化的主要因素.
刘玉芝吴楚樵贾瑞黄建平
关键词:大气环流季风西风干旱半干旱区
丝绸之路经济带气溶胶的人为成份比例被引量:1
2019年
利用MERRA-2(The Modern-Er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version 2)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0-2017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30°-50°N、10°-110°E)硫酸盐、黑碳、有机碳、沙尘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然后将沙尘分为自然沙尘和人为沙尘,进而计算出自然气溶胶和人为气溶胶在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定量给出了人为气溶胶的贡献。结果表明: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东欧地区,经济发达、工业活跃,硫酸盐是最主要的气溶胶类型,占总气溶胶光学厚度的64%,总气溶胶光学厚度每年下降0.0035;在地表裸露、沙尘活跃的5个欠发达地区,沙尘是最主要的气溶胶类型,占总气溶胶光学厚度的46%~65%,其中巴基斯坦-印度地区总气溶胶光学厚度每年增加0.0059;人为气溶胶对总气溶胶的平均贡献为62%~65%;6个区域中北非地区人为气溶胶所占比例最小,为32.8%,东欧地区最大,为73.5%;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人为气溶胶的光学厚度也在增加。人为气溶胶占总气溶胶的比例很高,而且与人口密度正相关。
张芝娟陈斌衣育红刘晶晶贾瑞贾瑞
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戈壁沙尘起沙、传输和沉降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0
2017年
塔克拉玛干沙漠(Taklimakan Desert,TD)和戈壁沙漠(Gobi Desert,GD)是东亚两个最主要的沙尘源区,对区域甚至全球的能量收支、生态系统及水循环过程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WRF-Chem模式(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ith Chemistry)对比研究了2007~2011年不同季节TD和GD地区的起沙、传输以及沉降情况,探讨了TD和GD地区对整个东亚地区沙尘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地形、海拔高度、热力条件以及环流条件的差异导致了两大沙源区在沙尘释放、抬升能力以及远距离输送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GD地区地形平坦,海拔高度相对较高,上空位于南北两支急流汇合处,高空风速大,深厚的对流混合促使高空急流下沉支将更多的高空动量不断下传到对流层中层,导致GD地区中低层风力增大,有利于GD沙尘的垂直抬升.因此,在强西风急流的作用下,GD沙尘容易进行远距离输送,是东亚地区最主要的沙尘贡献区域.春、夏季节GD沙尘传输量分别约占起沙量的35%和31%.TD在东亚地区的起沙能力最强,春季起沙通量为70.54Tg a^(-1),占东亚地区起沙的42%.然而,TD地区身处盆地、三面环山,且近地面多以东风为主,沙漠上空风速较小,因此TD地区不利于沙尘传输,大量沙尘在扬起后又重新沉降到地表(总沉降量约为40gm^(-2)).只有当TD沙尘抬升到4km以上才能进入西风带开始远距离输送,对整个东亚地区沙尘的贡献相对较小,春、夏季节TD沙尘传输量分别约占起沙量的25%和23%.
陈思宇黄建平李景鑫贾瑞江南萱康丽泰马骁骏谢亭亭
关键词:起沙沉降
华北PM2.5重污染对东北和长三角空气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PM2.5(ParticulateMatterwithaerodynamic≤2.5μm)数据、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等,结合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模型(HYSPLIT4),重点分析了华北地区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该地区PM2.5重污染对我国东北、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是中国PM2.5的高值区,2015、2016和2017年华北地区年平均PM2.5质量浓度分别为62.1、59.5和56.8μg/m3,呈减小趋势。该地区冬季PM2.5污染最严重,部分区域的平均浓度甚至超过110μg/m3。个例研究表明,来自华北的污染物可在大约48h后输送至东北和长三角地区,分别占当地污染物总量的21%和71%;同时,在冬季弱高压系统和地形的共同影响下,华北地区42%的污染物不易扩散而局限在本地,15%的污染物向长三角方向输送,不易向东北方向输送。
汪兵贾瑞刘玉芝吴楚樵吴慧全王金鹏
关键词:PM2.5污染
中国西北地区一次典型沙尘过程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基于卫星遥感资料、再分析数据、数值模式和中国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了2018年4月1~4日中国西北地区一次典型的沙尘爆发、输送过程,并探讨了该次沙尘事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次沙尘事件主要是由冷锋和大风引起的,分为两个阶段:4月1~3日,翻越天山和绕流而至的冷空气与该地暖空气交汇形成冷锋,引起塔克拉玛干沙漠起沙,这些沙尘随西风向东输送,使得哈密、嘉峪关、张掖、武威和兰州等城市PM10、PM2.5质量浓度自西向东依次升高,空气污染加重;4月4日,西北风在地形的作用下风力加大,强风掠过植被稀疏地表产生较强的起沙,西北地区多个城市的PM10、PM2.5质量浓度几乎同时剧增,引发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其中,PM10是该次沙尘过程中的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贾瑞贾瑞刘玉芝唐钰寒汪兵张琴
关键词:环境监测空气质量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夏季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3
2019年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0. 5°×0. 5°降水和温度的日值资料,联合ERA-Interim、MERRA2(second M odern-Er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和JRA-55(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再分析资料以及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Global Land surface Data Asimilation System,GLDAS-2. 0)资料,研究了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夏季地表气温及降水的变化特征,以及该地区大气中水汽含量及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1979—1998年期间,高原的地表气温呈增加趋势,降水呈减少趋势;而在全球增温减缓期间(1999—2010年),地表气温及降水较1979—1998年期间呈现更为显著的增加趋势。在青藏高原上空,大气中水汽含量在1979—2010年间整体呈增加趋势;然而,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此期间由外界向高原输送的水汽逐年降低,尤其在1998年后,由于西南季风强度的大幅减弱,使得外界向高原的净水汽输送量减少得更为显著;青藏高原地表蒸散量的分析表明,自1998年后,高原地表的蒸散量显著增加,成为高原地区大气中水汽增加的主要原因。
常姝婷刘玉芝华珊贾瑞
关键词:青藏高原全球变暖大气水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