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蓓
- 作品数:91 被引量:376H指数:11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一种VEGF成像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一种VEGF成像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将雷珠单抗和过量荧光染料溶解到无水二甲基亚砜中,b.往步骤a中的溶液中加入过量三乙胺,在室温避光条件下搅拌8‑14小时,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冷冻干...
- 田蓓田捷杜洋张璐丁云鹤陈燕云郭学谦
- 文献传递
- 应用共聚焦激光扫描血管造影技术诊断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
- 2006年
- 目的评价激光扫描血管造影技术在诊断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临床诊断为疑似脉络膜血管瘤35例患者。方法对临床疑似为脉络膜血管瘤患者35例,彩色眼底照相后,行30°及150°视野共聚焦激光扫描血管造影检查。主要指标共聚焦激光扫描血管造影的成像特征。结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为所有35例患者动脉前期或动脉期即显荧光,至动静脉期荧光增强、融合,荧光素渗漏,其间夹杂斑点状弱荧光;静脉早期瘤体呈多湖状,可见血管网形态,晚期荧光素渗漏呈强荧光区。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早期可清晰显现瘤体由脉络膜血管团组成,随后染料渗漏,荧光增强,融合呈强荧光灶。150°广角视野共聚焦激光扫描眼底成像提供了瘤体的整体形态。结论激光扫描血管造影技术中FFA和ICGA同步造影及全景造影为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 朱晓青田蓓魏文斌王光璐杨丽红丁宁史雪辉
- 关键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 脉络膜转移癌荧光素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的影像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了解脉络膜转移癌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同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影像特点,为该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依据。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明确原发灶的脉络膜转移癌患者12例(17眼)。方法经临床诊断、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病灶的患者12例(17眼),散大瞳孔后拍摄彩色眼底像,用海德堡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进行FFA及ICGA同步造影,观察两种影像学检查的异同。主要指标FFA及ICGA各期瘤体荧光表现及差异。结果 FFA早期16眼瘤体呈低荧光。ICGA早期17眼瘤体均为低荧光,且低荧光范围略大于FFA;11眼在瘤体边缘见异常脉络膜血管。FFA静脉期显示瘤体表面视网膜血管迂曲、毛细血管扩张及微血管瘤;中晚期渗漏明显,肿瘤边界模糊,色素斑块及出血表现为荧光遮蔽。ICGA中晚期,13眼瘤体边缘见斑驳淡荧光,4眼淡荧光位于瘤体中央,晚期瘤体轮廓较FFA清晰。对于1眼瘤体扁平、面积较小的病灶I,CGA可清晰显示,而FFA表现不典型。结论 ICGA对确定肿瘤特别是小而扁平的瘤体的轮廓及脉络膜血管异常有优越性,FFA可显示肿瘤导致的视网膜血管及色素上皮改变。二者结合,有助于脉络膜转移癌的诊断。
- 丁宁史雪辉田蓓王光璐魏文斌
- 关键词:脉络膜转移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脉络膜厚度改变被引量:17
- 2012年
- 目的定量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改变。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脉络膜深层成像相干光断层扫描(EDI—OCT)检查后,确诊的23例单眼CS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年龄、性别、屈光状态与CSC组相匹配的23例正常人作为对照。应用EDI—OCT技术及仪器内白带软件检测患者组和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患者组患眼与对侧眼脉络膜厚度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患者组患眼和对侧眼脉络膜厚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非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并以Bonferroni法进行校正。结果CSC患者组的患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464.434-97.15)μm,对侧眼为(399.91±124.01)μ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3,P〈0.05)。正常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313.09±70.67)μm,患者组的患眼和对侧眼脉络膜厚度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7,-2.085;P〈0.05)。患眼的对侧眼中ICGA高灌注眼脉络膜厚度为(506.444-75.66)μm,非高灌注眼为(331.434-97.94)Ix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49,P〈0.05)。结论CSC患者的患眼脉络膜厚度较对侧眼及对照组增厚,对侧眼中ICGA高灌注眼的脉络膜厚度较非高灌注眼增厚。EDI—OCT检测技术是观察脉络膜血管通透性改变的无损伤手段之一。(中华眼科杂志.2012,48:874-877)
- 杨丽红田蓓史雪辉丁宁周丹魏文斌
- 关键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脉络膜
- 视网膜色素变性393例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的临床表型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07年1月至2014年5月就诊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的RP患者393例。方法回顾并总结该393例RP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特点及临床表现特点。主要指标RP的发病年龄、眼前后段常见临床表现和并发症。结果RP患者多为双眼发病(98.0%),无明显性别偏向(男:女:1:0.98)。视力下降(78.4%)和夜盲(86.5%)是常见且典型的主诉。大多患者为近视(52.2%),最佳矫正视力多处于0.1~0.6之间(55.5%)。后囊下型并发性白内障(16.5%)是RP常见的眼前段并发症,眼底主要表现为视盘颜色偏淡(40.9%)、动静脉变细(分别为57.1%和56.9%)及色素沉着,以骨细胞样色素(63.6%)为主且大多弥漫分布(64.5%),部分患者同时合并脉络膜萎缩(32.9%)和黄斑前膜(30.3%)。典型性RP(58.9%)是该病的主要类型,其次为无色素性RP(12.6%)。结论RP的临床表型多样,除典型的视神经蜡样萎缩、血管变细和骨细胞样色素沉着三联征外,尚有多种眼前段及后段的变异表现和并发症。
- 田蓓朱晓青
-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
- 视网膜断层扫描检查黄斑水肿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评价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Ⅱ)的视网膜软件模块(HRTⅡ-RM)检测黄斑水肿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性临床研究。对2005年10月至2006年1月间就诊的65例(126只眼)视网膜静脉阻塞和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依据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结果,分为黄斑水肿组和无黄斑水肿组。采用HRTⅡ检查黄斑水肿眼的病变形态特征及视网膜中心部和外环部水肿指数(e值)变化,分别记录为e1和e2。将入选眼e值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最佳矫正视力、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反应的N1波和P1波的潜伏期和振幅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RT Ⅱ-RM扫描可分辨出不同类型的黄斑水肿,包括囊样、局部及弥漫水肿。有无黄斑水肿组间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1:t=-19.238,e2:t=-12.436;均P〈0.01)。e1和e2诊断黄斑水肿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475和1.411,敏感性为92.9%和91.8%,特异性为97.6%和95.1%。视网膜厚度值与e值有相关性(e1:r=0.816,e2:r=0.587;均P〈0.01);最佳矫正视力与e值有相关性(视网膜中心部r=-0.658,视网膜外环部r=-0.640;均P〈0.01);多焦视网膜电图N1波潜伏期与e值有相关性(视网膜中心部r=0.266,视网膜外环部r=0.312;均P〈0.01);N,波振幅密度与e值有相关性(视网膜中心部r=-0.609,视网膜外环部r=-0.586;均P〈0.01);P.波潜伏期与e值有相关性(视网膜中心部r=0.529,视网膜外环部r=0.431;均P〈0.01);P,波振幅密度与e值有相关性(视网膜中心部r=-0.783,视网膜外环部r=-0.714;均P〈0.01)。结论应用HRTⅡ-RM检测黄斑水肿患者,不仅能反映病变局部形态学改变特征,而且可显示其定量指标e值的变化,这均与视网膜的功能变化有关,可应用于临床检测黄斑水肿患者。
- 周丹魏文斌刘妍田蓓汪东生赵明
- 关键词:视网膜体层摄影术
-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视网膜厚度变化的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检查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糖尿病(DM)患者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方法接受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DM患者32例32只眼纳入本研究。患者均合并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其中,男性12例,女性20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6±9)岁。利用二代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Ⅱ)对所有患者眼底黄斑水肿指数(MED)和视盘结构参数进行检测。对比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MED值以及视杯面积(CA)、盘沿面积(RA)、视杯容积(CV)、盘沿容积(RV)、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mRNFLT)、视盘轮廓线高度变化(HVC)、视杯/视盘面积比值(C/DAR)等7个视盘结构参数。采用重复分析和最小显著差数法(LSD)两两比较分析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1、3、6个月,黄斑第1、2环MED值与治疗前MED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9、2.261、2.306,t=2.293、2.147、2.038;P〈0.05);第3环MED值与治疗前ME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9,1.145,1.280;P〉0.05);CA、RA、CV、RV、mRNFLT、C/DAR检测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个月HVC检测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2,P=0.037);而治疗后3、6个月HVC检测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85,-0.527;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6个月内,DM患者MED较治疗前下降,视盘结构参数无明显变化。
- 陈镇国张加裕林思思陈嘉玮田蓓魏文斌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持续性高眼压的手术探讨被引量:5
- 2000年
- 目的 :通过周边虹膜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的对比研究 ,探讨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以下简称急闭 )急性发作期持续性高眼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3例 ( 63只眼 )经最大剂量降眼压药物紧急处理后眼压仍 >4 0mmHg的急闭急性发作期患者 ,随机分成周边虹膜切除术组 (以下简称周切组 ) ( 33只眼 )和小梁切除术组 (以下简称小梁组 ) ( 30只眼 )。结果 :术后随访 6~ 66个月 ,平均2 1 5个月。周切组手术成功率 84 8% ,小梁组 86 7% ,P >0 0 5;周切组术后眼压 1 8 1 8± 4 35mmHg,小梁组 1 7 57± 4 83mmHg ,P >0 0 5;周切组术后视力 4 78± 0 2 8,小梁组 4 51± 0 31 ,P <0 0 5。周切组术后 2 9只眼 ( 87 9% )瞳孔可调节 ,小梁组 1 3只眼 ( 43 3% ) ,P <0 0 5。周切组术后并发症少 ,无伤口渗漏、脉络膜脱离及恶性青光眼 ,眼前节炎症 3% ,白内障发展 6 1 % ,与小梁组比较P >0 0 5。结论 :周边虹膜切除术简便快捷、安全有效 ,手术并发症少 ,术后视力好 ,并可保持瞳孔调节性 ,是治疗急闭急性发作期持续性高眼压理想的急诊手术方式 ,而把握手术时机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 唐忻刘磊张舒心田蓓
- 关键词:小梁切开高眼压
- 慢性高眼压对大鼠视网膜和视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 目的:建立大鼠慢性高眼压模型,研究高眼压对视网膜接和视神经的损伤作用。方法:本研究选用9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左眼前房注入硅油联合角膜缘电凝法制备大鼠慢性高眼压模型,右眼作为对照眼。分别于术前1d、术后3d、...
- 郭学谦田蓓
- 关键词:慢性高眼压大鼠慢性高眼压模型
- 文献传递
- 病理性近视的视盘影像标记物
- 2024年
- 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 myopia,PM)所致的视觉障碍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视盘区域形态特征的改变,可预警病理性近视的发生与进展,其中视盘倾斜、视盘及周围视网膜脉络膜萎缩、视盘旁脉络膜空腔等改变与后巩膜葡萄肿的发生存在相关性.PM中视盘病变常与PM相关黄斑病变共存,视盘及周围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区域的发展与扩大可提示近视性黄斑病变的发生与发展.视盘区及周围的血流灌注不足,可能是PM形态与功能改变的原因.及时、准确地识别此类特征性影像标记物有助于PM的防治.
- 卢子兴严棽棽田蓓
- 关键词:病理性近视视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