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学军
- 作品数:24 被引量:180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大型颅咽管瘤生长方向及侵袭特征与手术效果探讨被引量:25
- 2002年
- 目的 探讨肿瘤生长方向与侵袭特征在大型颅咽管瘤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根据63例大型颅咽管瘤影像学及手术所见,分别将肿瘤质地、肿瘤在鞍内、鞍上及下丘脑部位的形态及生长方向对手术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量化结果与手术切除及术后反应的关系。结果 3组病人手术1~2级切除率有显著差异,评分越高,1~2级切除率越低,同时术后出现下丘脑反应的机会也越多。鞍内肿瘤的评分对估计术后鞍内肿瘤的残留有重要意义;而鞍上及下丘脑部位肿瘤的评分则更多地反映病人术后反应的严重程度。结论 根据肿瘤质地及肿瘤在鞍内、鞍上及下丘脑部位不同形态和侵袭特征进行综合评分,可以在术前、术中对肿瘤切除难易程度以及预后做出正确判断。
- 漆松涛潘军黄胜平彭林张喜安戴学军
- 关键词:大型颅咽管瘤预后外科手术
- 小脑化脓性炎症早期手术治疗6例报道
- 2003年
- 方陆雄戴学军漆松涛
- 关键词:早期手术
- 经迷路后入路岩骨磨除范围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7
- 2001年
- 目的确定经迷路后入路中岩骨磨除范围的一种方便、实用、安全的方法。方法观察20侧后半规管的位置,并测量其与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岩骨表面的距离和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和外环道后上棘的两两间距离,制出这些结构间的位置关系简图,并经过数学计算找到岩骨表面可以磨除的最前点。结果内耳门后下缘、后半规管中点和外耳道后上棘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后半规管与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岩骨表面的距离和乙状窦前缘到内耳门后下缘、乙状窦前线到外耳道后上棘、骨耳孔后下缘到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分别为 8 .67mm、.15. 64mm、 3 .47mm、22 .07mm、 12. 42mm、 25. 37mm。结论内耳门下后缘水平内耳门下后缘后12 .5mm或乙状窦前缘前
- 梁树立漆松涛彭林冯文峰张嘉林邱炳辉戴学军
- 关键词:颞骨岩部解剖学组织学颅骨切开术
- 结节性硬化合并脑室内肿瘤3例外科治疗探讨被引量:1
- 2002年
- 漆松涛戴学军黄胜平彭林张喜安宋敏鹰
- 关键词:结节性硬化合并症脑室内肿瘤外科手术
- 脑膜瘤并垂体瘤1例被引量:5
- 2001年
- 戴学军漆松涛黄胜平林宜生
- 关键词:脑膜瘤并发症垂体瘤罕见病
- 骶部先天性藏毛窦瘘并发脑脊髓膜炎脑积水1例
- 2004年
- 1临床资料
男孩,2岁4个月.生后7月发现骶部中线处有一针尖大小的皮肤瘘口,少量乳样分泌物溢出,伴发热,曾经抗炎及局部药物帖敷,体温正常.但此后瘘口时有分泌物溢出,量少,偶伴有毛发.
- 方陆雄王建刚戴学军漆松涛
- 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顽固性癫痫被引量:5
- 2000年
- 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癫痫,手术方法容易掌握,病人耐受性好,它为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癫痫尤其是对那些无法确定致痫灶或双侧病灶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 欧阳辉漆松涛邱炳辉刘承勇黄胜平戴学军
- 关键词:迷走神经刺激术顽固性癫痫外科手术
- 颅咽管瘤全切除术后钠代谢紊乱及处理被引量:58
- 2004年
- 目的分析颅咽管瘤全切除术后钠代谢紊乱的病理生理、诊断及处理。方法对我科86例巨大颅咽管瘤(直径>3.5cm)全切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血钠、尿钠、渗透压以及中心静脉压等确定钠代谢紊乱类型,并进行相应处理。结果发生低钠血症29例(33.7%,29/86)、高钠血症13例(15.1%,13/86)、高钠及低钠血症交替9例(10.5%,9/86)。高钠及低钠血症平均开始时间分别为术后(2.3±0.7)d和(4.8±1.6)d。2例死于严重下丘脑反应,其余钠代谢紊乱均纠正良好,平均住院时间26 d。结论钠代谢紊乱是颅咽管瘤全切除术后常见表现之一。高钠血症与尿崩症关系密切,而低钠血症主要有两个原因:脑性盐耗综合征和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二者要仔细区分,前者着重补液、补盐,而后者应在补盐的基础上要适当限水和利尿。
- 漆松涛陈状方陆雄潘军戴学军
- 关键词:颅咽管瘤高钠血症脑性盐耗综合征SIADH
- 松果体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被引量:2
- 2001年
- 目的 :探索松果体区脑膜瘤手术全切除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手术的 9例松果体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术中显微镜下全切除 8例 ,次全切除 1例 ,随访 3个月~ 5年 ,9例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松果体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好 ,合理的手术入路及体位 。
- 林宜生戴学军漆松涛
-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手术方法
- 1例永久性三叉动脉显微解剖与文献复习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报道 1例偶然发现的右侧永久性三叉动脉形态、特点 ,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利用显微解剖对此例永久性三叉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与后循环连接关系、以及相关动脉解剖特点等进行了研究。结果 :此例永久性三叉动脉与脑膜垂体干共干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于展神经外侧进入后颅窝 ,分支与基底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吻合 ,其终末支之一延续为同侧的小脑下后动脉 ,此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 ,分支分布于脑干和小脑。结论 :永久性三叉动脉与后循环关系复杂 ,广泛参与正常脑组织供血。
- 张喜安钟世镇漆松涛黄胜平戴学军王兴海
- 关键词:海绵窦三叉神经展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