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文辉
- 作品数:5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
- 2020年
-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神经营养因子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表达。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变应性鼻炎(AR)患者10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年龄段的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使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外周血中神经营养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2^(-△△Ct)法计算出研究组AR患者基因表达的变化倍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外周血中NGF,BDNF,NT-3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是对照组的2.45,4.45和1.78倍,即2^(-△△Ct)倍数数值依次为2.45,4.45,1.78;随着AR患者病情程度的加深,GF,BDNF,NT-3 mRNA的表达量不断增长,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当NGF,BDNF,NT-3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时,可能与AR患者的发病有关,NGF,BDNF,NT-3可作为评价AR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 钟文辉陈陆飞林鸿星刘琛吴坤海刘云亮
-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信使核糖核酸表达量
- 福州地区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儿童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了解福州地区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儿童患者过敏原种类,反应强度和分布特征,为防治该地区的过敏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对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耳鼻喉科就诊的1 019例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儿童的血清样本进行过敏原特异性检测。结果1 019例患者中过敏原阳性者782例,阳性率为76.7%,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高于食入性过敏原,吸入性过敏原主要是户尘螨和屋尘,食入性过敏原以牛奶和鸡蛋白为主。结论福州地区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儿童患者过敏原阳性率高,以户尘螨和屋尘及鸡蛋白、牛奶、虾为主,除户尘螨和屋尘以外,其它过敏原过敏分级主要集中在轻度过敏状态。
- 钟文辉陈陆飞刘云亮刘琛
-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疾病特异性IGE儿童
- 儿童慢性单纯性鼻出血与粉尘螨过敏关系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单纯性鼻出血与粉尘螨过敏的关系,为儿童慢性单纯性鼻出血的预防和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36例慢性单纯性鼻出血患儿为鼻出血组,80例因非鼻部疾病就诊我科患儿为对照组,均行粉尘螨皮肤点刺试验,比较两组患儿的皮试阳性率。结果鼻出血组136例中有87例粉尘螨点刺阳性,阳性率为63.97%,对照组80例中有21例粉尘螨点刺阳性,阳性率为26.25%,两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11,P=0.000<0.01)。结论儿童慢性单纯性鼻出血与粉尘螨过敏关系密切。
- 刘云亮毛竹钟文辉霍玉廷张沁铭李燕芳
- 关键词:儿童鼻出血过敏性鼻炎粉尘螨皮肤点刺试验
- 福州地区过敏性鼻炎儿童705例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了解福州地区儿童过敏性鼻炎(AR)的主要过敏原,为其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705例AR患儿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PT),分析过敏原的整体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年龄、季节过敏原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705例AR患儿中,SPT阳性者609例(阳性率86.38%)。其中粉尘螨(82.26%)、户尘螨(72.19%)、狗毛皮屑(25.53%)、蟑螂(21.13%)、鸡蛋白(20.28%)、树花粉(19.57%)、猫毛皮屑(18.29%)、混合霉菌(16.31%)等为主要过敏原。≥5岁组粉尘螨和户尘螨的阳性率高于<5岁组(χ~2粉尘螨=20.478,χ~2户尘螨=27.517,P<0.001)。粉尘螨和户尘螨阳性率存在季节性差异,粉尘螨夏季的阳性率高于冬季(χ~2粉尘螨=9.672,P<0.007),户尘螨夏季阳性率高于春季(χ~2户尘螨=9.104,P<0.007)。结论福州地区AR儿童的最常见的过敏原是粉尘螨和户尘螨。年长的儿童(≥5岁组)阳性率较高,夏季的发病率较高。SPT可以协助诊断AR,为其防治提供依据。
- 钟文辉陈陆飞阮冠宇刘云亮张沁铭李燕芳
-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儿童皮肤点刺试验
- 产后出血大量输血时不同血浆及红细胞比例输注的效果对比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大量输血时不同血浆及红细胞比例输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1年2月本院的228例产后出血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依据不同的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和悬浮红细胞(RBC)比例将228例患者分为三组,每组76例。研究1组输注比例为2.5︰1;研究2组输注比例为1︰1;研究3组输注比例为1︰1.5。比较三组输注血制品情况和住院情况及输血前后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结果:三组24 h悬浮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输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红细胞输注量、住院时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组总红细胞输注量、住院时长均低于研究1、3组(P<0.05)。输血前,三组PLT、Hb、Na^(+)、Ca^(2+)、K^(+)、Fg、APTT、PT-INR、P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大量输血后1 d,研究2组的PLT、Hb水平均高于研究1、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输血完成后,研究2组的K^(+)、Fg水平均高于研究1、3组,Na^(+)、Ca^(2+)、APTT、PT-INR、PT水平均低于研究1、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时RBC和FFP比例为1︰1时效果更佳,可以有效维持机体的电解质平衡,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常规相关指标,同时可以降低总红细胞的输注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长,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 吴坤海陈陆飞黄慧芳钟文辉刘琛
- 关键词:产后出血大量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