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炜

作品数:4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心肌
  • 1篇低分子
  • 1篇低分子量
  • 1篇低分子量肝素
  • 1篇碘对比剂
  • 1篇动脉
  • 1篇动脉造影
  • 1篇心肌病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脏
  • 1篇心脏性
  • 1篇心脏性猝死
  • 1篇心脏骤
  • 1篇心脏骤停
  • 1篇型心
  • 1篇性猝死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形成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增多

机构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4篇张炜
  • 3篇张云
  • 3篇党爱民
  • 3篇杨旭
  • 3篇华潞
  • 3篇孙慧
  • 3篇黄晓青
  • 2篇王莉
  • 2篇庞会敏
  • 2篇张海华
  • 1篇李一石
  • 1篇陈柯萍
  • 1篇张澍
  • 1篇樊晓寒
  • 1篇邓丽
  • 1篇王林平

传媒

  • 3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低分子量肝素与他汀类药物合用致转氨酶升高32例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分析低分子量肝素与他汀类药物合用致转氨酶升高的临床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信息。方法:收集2011-01至2012-12本院第11病房合用低分子量肝素和他汀类药物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升高的45例患者数据,剔除既往有转氨酶升高病史、入院即有转氨酶升高、中途中断治疗、肝功能检查资料不全病例,共收集32例,回顾分析低分子量肝素与他汀类药物合用情况、低分子量肝素品种、用药后ALT水平升高出现的时间及临床转归。结果:所有患者均合并使用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普伐他汀,其中15例在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前应用他汀类药物,患者所用的低分子量肝素包括依诺肝素、那屈肝素和达肝素钠。32例患者中,ALT水平在正常上限3倍以内者18例,≥正常上限3倍者14例。ALT水平升高出现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平均第(3.0±3.8)d。所有患者在ALT水平升高后均停用低分子量肝素,16例患者停用他汀类药物。所有患者在应用保肝药物后ALT水平逐渐下降至正常。结论:低分子量肝素与他汀类药物合用可致ALT水平升高,两者可能有协同效应。因此,这两种药物合用时需要加强对肝功能的监测。
杨旭黄晓青张云孙慧张海华张炜王莉庞会敏华潞李一石
关键词:低分子量肝素他汀类药物转氨酶升高
扩张型心肌病心脏性猝死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扩张型心肌病( DCM)患者病死率高,预后差,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预防心脏性猝死虽有效,但价格昂贵,广泛应用受到限制。分析DCM室性心律失常引起心脏性猝死( SCD)患者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更好地预防SCD事件。方法从2008年4月至2013年10月入住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符合诊断标准的DCM患者中选取曾因室性心律失常出现心脏骤停(心室颤动、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引起意识丧失并进行电转复和/或心肺复苏的患者共100例作为SCD组,对照组为同期入住我院的未出现过心脏骤停事件的DCM患者104例。采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检查信息,并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分级、按心率校正的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的时间( QTc)水平及心房颤动及室内阻滞发生率、室性早搏(室早)数量、成对室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NSVT)的阵次、NSVT持续的最大心搏数、NSVT最大频率、心率变异性( HRV)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SCD组房室阻滞发生率(25%对11.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56%对74%)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本研究人群中LAD、LVEDD、LVEF、室早的数量、成对室早、NSVT的阵次、HRV、QTc水平等未证实与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猝死有关,而房室阻滞、未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与猝死风险增加有关。
张炜党爱民樊晓寒陈柯萍张澍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心脏性猝死心脏骤停
52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过敏不良反应分析被引量:20
2015年
目的:对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发生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过敏不良反应事件的现状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1-02至2013-09期间我中心应用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 225例,其中发生含碘对比剂过敏不良反应52例,男性47例(90.38%),女性5例(9.62%)。碘克沙醇、碘海醇、碘帕醇、碘普罗胺4种含碘对比剂导致的过敏不良反应患者分别为34、3、3、12例。通过对比4种含碘对比剂过敏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表现及转归情况,对含碘对比剂的应用及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52例含碘对比剂过敏不良反应中,轻度过敏不良反应40例(76.92%);中度11例(21.15%);重度1例(1.92%)。13例过敏不良反应发生于接触含碘对比剂后1 h内,39例过敏不良反应发生于接触含碘对比剂后1 h^3 d。经对症及抗过敏治疗后治愈34例,包括1例过敏性休克抢救成功,无死亡病例。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围手术期应密切观察有无含碘对比剂过敏不良反应发生,及时正确救治;使用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行冠状动脉造影较安全。
杨旭黄晓青华潞孙慧张海华王林平张炜王莉庞会敏张云党爱民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心肌梗死10例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合并心肌梗死特点、治疗及预后,为临床实践积累经验。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03-01至2015—07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入院主诉、既往史、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抗血小板药物、降血小板治疗、预后等情况。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4例,均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平均年龄(55.3±9.7)岁。急性心肌梗死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入院时血小板3例(500—599)×10^9/L、1例(600,699)×10^9/L、3例(700~799)×10^9/L、1例(800~899)×10^9/L、1例(900~999)×10^9/L、1例大于1000×10^9/L。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50%5例、〉50%5例。冠状动脉造影示累及前降支9例,累及回旋支2例,累及右冠脉5例。所有患者术前接受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4例患者术前服用羟基脲治疗20~30天,术后无心血管事件;6例患者术前未服羟基脲降血小板治疗,术后1例因发作心绞痛再入院,2例冠状动脉病变进展。结论:介入治疗前、后应用降血小板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杨旭孙慧邓丽华潞张炜黄晓青张云党爱民
关键词:心肌梗死血小板增多血栓形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