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慧娟

作品数:3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衰竭
  • 2篇细胞
  • 2篇肝衰
  • 2篇肝衰竭
  • 1篇短期预后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血浆
  • 1篇血浆置换
  • 1篇预后
  • 1篇上调
  • 1篇通路
  • 1篇人工肝
  • 1篇人工肝治疗
  • 1篇细胞因子
  • 1篇细胞因子表达
  • 1篇细胞因子类
  • 1篇慢加急性肝衰...
  • 1篇模型系统
  • 1篇急性肝

机构

  • 3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作者

  • 3篇陈慧娟
  • 1篇赵守松
  • 1篇汪蔷华
  • 1篇陈家盛
  • 1篇吴华
  • 1篇张良杰

传媒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3种模型系统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人工肝治疗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
2023年
目的:评价中国重型乙型肝炎研究组慢加急性肝衰竭评分系统(COSSH-ACLF)、肝病终末期模型(MELD)、亚太肝病研究学会研究联盟慢加急性肝衰竭评分系统(AARC-ACLF)3种模型系统对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人工肝治疗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20年1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行人工肝治疗的HBV-ACLF病人44例,其中好转组27例,进展组17例,并对2组间相关指标和模型系统评分进行比较,对P<0.05的指标绘制ROC曲线,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结果:进展组凝血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MELD、COSSH-ACLF、AARC-ACLF三种综合评分系统评分均高于好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INR与MELD、COSSH-ACLF、AARC-ACLF三种模型系统对行人工肝治疗的HBV-ACLF病人短期预后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801、0.834、0.796、0.709,P<0.05~P<0.01),且三种模型系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LD、COSSH-ACLF、AARC-ACLF三种模型系统对于行人工肝治疗的HBV-ACLF病人的预后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陈家盛苏天皎马沙沙陈慧娟
关键词:人工肝
肝癌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在干扰素2α上调ISG15表达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肝癌细胞中干扰素2α(IFN-2α)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上调ISG15表达的机制。方法向培养的肝癌细胞HepG2细胞系中加入IFN-2α和/或PI3K抑制剂(LY294002)。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各组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分析p-Akt和ISG15表达情况。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Western印迹分析表明,IFN-2α组中的ISG15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IFN-2α+LY294002组中的ISG15表达水平较IFN-2α组明显降低;免疫染色分析显示,IFN-2α组ISG15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IFN-2α+LY294002组。Western印迹分析显示,和对照组比较,IFN-2α组的p-Akt(Ser473)水平显著降低,而p-Akt(Thr308)水平明显增加;免疫荧光结果显示IFN-2α组中p-Akt(Thr308)的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IFN-2α+LY294002组。结论在HepG2细胞中,IFN-2α通过增加PI3K/Akt通路中的p-Akt(Thr308)上调ISG15的表达。
汪蔷华庞青王学故吴华陈慧娟赵文俊李祥
关键词:PI3K/AKT信号通路肝癌细胞
血浆置换对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对肝衰竭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干扰素(IFN)γ的清除效果,进一步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衰竭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36例肝衰竭患者,分别在血浆置换术前及多次治疗后的次日清晨采集血标本。用ELISA法测定血浆TNFα、IL-6、IFNγ的含量,计量资料治疗前后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36例肝衰竭患者TNFα、IL-6、IFNγ治疗前分别为(381.23±190.57)ng/L、(77.9±83.09)ng/L、(534.65±471.19)ng/L,治疗后分别为(274.12±212.30)ng/L、(54.8±63.32)ng/L、(259.65±312.26)n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又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结果发现,IL-6、TNFα在早、中、晚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IFNγ早、中、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IFNγ早期组与晚期组、中期组与晚期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过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其中有29例肝衰竭患者好转痊愈,余7例恶化,TNFα、IL-6、IFNγ在好转痊愈组降低程度分别为(122.58±57.64)ng/L、(26.93±7.25)ng/L、(284.06±94.31)ng/L,均显著高于恶化组下降水平(P值均<0.05)。急性肝衰竭有效率为66.67%,亚急性肝衰竭有效率为85.71%,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有效率为86.36%,慢性肝衰竭有效率为50.00%。结论连续的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能有效清除肝衰竭患者血浆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张良杰陈慧娟赵守松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血浆置换细胞因子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