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梅

作品数:10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视网膜
  • 5篇网膜
  • 3篇视网膜坏死
  • 3篇视网膜坏死综...
  • 3篇综合征
  • 3篇膜炎
  • 3篇坏死
  • 3篇急性
  • 3篇急性视网膜坏...
  • 3篇急性视网膜坏...
  • 3篇巩膜
  • 3篇巩膜炎
  • 3篇后巩膜
  • 3篇后巩膜炎
  • 2篇血管
  • 2篇视神经
  • 2篇免疫
  • 2篇非感染
  • 2篇非感染性
  • 2篇感染性

机构

  • 10篇中山大学
  • 3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作者

  • 10篇李梅
  • 3篇张少冲
  • 3篇董志章
  • 3篇郑海华
  • 2篇曾骏文
  • 2篇易长贤
  • 2篇王绍伟
  • 2篇欧杰雄
  • 2篇刘杏
  • 2篇闫宏
  • 2篇阎宏
  • 1篇于强
  • 1篇钟毅敏
  • 1篇吕林
  • 1篇黄晶晶
  • 1篇黄素英
  • 1篇刘文
  • 1篇罗益文
  • 1篇金陈进
  • 1篇林晓峰

传媒

  • 5篇中华眼底病杂...
  • 3篇中国实用眼科...
  • 2篇中华眼视光学...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2例以视神经受累为首发症状的后巩膜炎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观察以视神经受累为首发症状的后巩膜炎临床特点、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后巩膜炎患者12例12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曾在外院被诊断为视神经炎。患者均为女性,单眼。平均年龄(33.86±15.16)岁;发病至就诊时平均病程(24.75±22.91)d。均主述发病时眼痛;自觉视力下降11例。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B型超声、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以及球壁厚度测量。行视野检查9只眼。所有患者接受全身和(或)眼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共治疗3个月。回顾分析其临床特征、疗效。结果治疗前,12只眼BCVA<0.1~>0.8。浅层巩膜充血、前房闪辉各3只眼。眼底视盘水肿,不同程度视网膜静脉扩张;黄斑区星芒状渗出3只眼,其中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2只眼。B型超声检查,球壁弥漫性增厚,可见典型“T”形征;平均球壁厚度(2.76±0.68)mm。OCT检查,视盘水肿、隆起;黄斑区隆起呈脱离影像征2只眼。FFA检查,视盘荧光素渗漏,随时间延长而增强。行视野检查的9只眼,视野平均缺损(MD)、模式标准差(PSD)值分别为(12.56±5.73)、(8.15±4.23)dB。治疗后3个月,患眼BCVA>0.1,均有不同程度提高。12只眼中,仍存在轻度巩膜充血、前房闪辉1只眼。所有患眼视盘水肿明显消退。后极部球壁水肿减轻;平均球壁厚度(1.53±0.41) mm;治疗前后球壁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 035,P<0.05)。黄斑区RPE脱离复位。视盘及黄斑区均未见异常荧光素渗漏。行视野检查的9只眼,平均MD、PSD值分别为(5.19±4.82)、(4.33±3.76)dB;治疗前后M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 260,P<0.05)。结论以视神经受累为首发症状的后巩膜炎好发于中
董志章甘一峰郑海华李梅
关键词:视神经炎疾病特征
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非感染性后巩膜炎的短期疗效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非感染性后巩膜炎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确诊为非感染性后巩膜炎的患者20例(20眼),治疗前和药物治疗后各时间点进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检查和辅助检查,应用B型超声分析患者球壁厚度,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治疗前18眼存在眼痛,15眼视力下降,大部分患眼的视力在0.1~0.6之间;13眼存在前部巩膜炎症反应,17眼发生视盘水肿,18眼可见视网膜静脉血管扩张,9眼存在黄斑部脱离隆起,6眼存在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治疗2周后,18眼疼痛症状明显缓解,7眼视力得到提高。治疗1个月后,前段炎症反应基本消退,10眼视盘水肿和静脉血管扩张改善,黄斑部视网膜脱离均复位,视网膜/脉络膜皱褶明显好转。治疗3个月后,全部患者症状缓解。治疗6个月后,眼底异常改变基本消退;B超检查发现球壁厚度明显减轻,“T”征缓解,治疗前球壁厚度为(3.24±0.78)mm,而在治疗1周、2周,1、3、6个月后球壁厚度平均值分别为(2.82±0.63)mm,(2.01±0.68)mm,(1.86±0.44)mm、(1.68±0.45)mm、(1.43±0.65)mm,与治疗前比较,从第2周开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76,P=0.0017)。治疗2周后17例症状缓解,6例患者显效;治疗3个月后,所有患者症状得到缓解,9例显效,5例痊愈。结论: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可以有效地治疗后巩膜炎,改善症状,缓解体征,但是需长期治疗以预防复发。球壁厚度改变可以用来随访和评估疗效。
董志章甘一峰郑海华李梅
关键词:巩膜后巩膜炎
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究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ltra-widefield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UW-FA)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UWFA与55°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分别适用的眼底体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行海德堡UWFA及55°FFA的患者124例248只眼,对比分析UWFA和55°FFA所能显示的视网膜范围及对不同眼底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超广角镜头一次可观察到150°眼底,单张UWFA图片的成像面积是单张55°FFA图片的3.2倍,配合患者的眼球转动,超广角镜头能更好地显示远周部视网膜,特别是能显示55°镜头难以拍摄到的鼻侧及下方远周部视网膜,五方位UWFA图片即可显示完整眼底。超广角镜头更适合拍摄累及周边视网膜的眼底病变,如视网膜周边变性、血管渗漏、无灌注区、微血管瘤、新生血管等;但其对后极部病灶细节的展现存在一定的不足。结论与传统55°FFA相比,UWFA能更好地显示远周部视网膜,简便高效地诊断及监测累及远周部视网膜眼底病变;55°FFA能更好地显示后极部病灶。在进行FFA检查时应根据不同的病变特征,个性化灵活选择镜头。
麦桂英卢晶李梅刘入源王肖曹迪闫宏罗燕吕林
关键词: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伴有免疫功能受损的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物后发生的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经裂隙灯显微镜、前置镜、血清学检查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明确ARN诊断,病史及相关检查证实伴有全身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8例12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6例,年龄35~54岁,平均年龄44.2岁。伴有血液病2例、胸腺肿瘤2例(1例合并脑炎)、脑膜脑炎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例、急性肺炎1例;发病前均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物。5只眼视力低于0.05,占41.7%;3只眼视力为0.05~0.3,占25.0%;4只眼视力为0.3~1.0,占33.3%。确诊ARN后根据不同病情行抗病毒药物、激光光凝和(或)手术治疗。治疗后随访3~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发病时眼部症状及葡萄膜炎表现较轻,视网膜血管炎和坏死灶进展较慢。7只眼视网膜血管炎累及4个象限,2只眼介于1~2个象限,3只眼不超过1个象限。10只眼视网膜坏死灶侵及周边部及中周部视网膜,占83.4%;2只眼视网膜坏死灶侵及周边部至后极部,占16.6%。随访结束时,7只眼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最终视力0.05以下者4只眼,占33.3%;0.05~0.3者2只眼,占16.7%;0.3~1.0者6只眼,占50.0%。结论伴有全身免疫功能受损的ARN患者病史明确,临床特征典型,但眼部症状及葡萄膜炎表现较轻,视网膜血管炎和坏死灶进展较慢;及时确诊和治疗可以使患者获得有用视力。
王绍伟张少冲李梅曾骏文
关键词:视网膜坏死综合征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光动力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病理性近视(PM)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确诊为PM继发CNV并接受PDT治疗的66例患者73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按常规方法进行PDT治疗。治疗前后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视力检查结果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10gMAR)记录,对比分析所有患眼治疗前后logMARBCVA。治疗后52只眼保存完整的FFA检查记录,根据其CNV渗漏或出血以及CNV扩大或缩小设定为治疗效果良好、中等、较差。治疗后11只眼保存完整的OCT检查记录,根据其检查结果对比分析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患眼平均logMARBCVA为0.74±0.5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P=0.27)。其中,视力改善18只眼,占24.7%;稳定43只眼,占58.9%;下降12只眼,占16.4%。保存完整FFA检查记录的52只眼中,治疗效果良好39只眼,占75.0%;中等9只眼,占17.3%;较差4只眼,占7.7%。保存完整OCT检查记录的11只眼中,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薄7只眼,占63.6%;稳定2只眼,占18.2%;增厚2只眼,占18.2%。结论PDT能有效治疗PM继发CNV,改善或稳定大部分患者视力。
黄创新冀杰田臻肖辉于珊珊刘杏闫宏欧杰雄李梅金陈进
关键词:光化学疗法近视
30例非感染性后巩膜炎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总结非感染性后巩膜炎的临床特征,以期为临床上准确诊断、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7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经各项检查确诊为非感染性后巩膜炎的患者30例(40眼),年龄(35.2±14.3)岁。所有病例都进行既往史回顾和病史分析,收集入选病例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部常规检查和辅助检查等,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0例双眼发病,33眼(83%)以眼痛伴视力下降为主诉就诊。就诊时10眼(25%)视力下降到0.1以下,13眼(32%)视力在0.1~0.6之间,17眼(43%)视力在0.6~1.2之间。眼压为(13.2±4.4)mmHg。在眼前段,22眼(55%)伴发前段巩膜炎,18眼(45%)有前葡萄膜炎症状;在眼后段,22眼(55%)发生视盘水肿,21眼(53%)存在视网膜静脉扩张,13眼(33%)黄斑部隆起脱离。另外发现渗出性视网膜脱离7眼(18%),黄斑部星芒样渗出3眼(8%),脉络膜脱离3眼(8%),视网膜/脉络膜皱褶2眼(5%),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3眼(8%)。所有患者眼部B超检查发现球壁弥漫性增厚,眼球壁后可见环形低回声,共同形成典型的“T”形征,球壁厚度为(2.21±0.85)mm。结论:非感染性后巩膜炎临床表现多样,眼底可以有视盘水肿、静脉扩张、黄斑部渗出、黄斑部脱离隆起等体征,B超检查是后巩膜炎最特异性检查方法,可用于明确诊断。
董志章甘一峰郑海华李梅
关键词:巩膜巩膜炎葡萄膜炎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血脂水平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观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血脂水平,探讨血脂水平与NAION的关系。方法测定236例NAION患者和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180名正常健康者平均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比较NAION组和对照组总体血脂水平。根据年龄分布情况,将两组受试者分为〈40、40~49、50~59、60~69和〉70岁亚组,对比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的NAION患者血脂水平差异。结果NAION组平均胆固醇为(5.48±1.23)mmol/L,甘油三酯为(1.58±1.14)mmol/L;对照组平均胆固醇为(5.44±1.14)mmo|/L,甘油三酯为(1.56±1.25)mmol/L;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4,0.10;P值均〉0.05)。NAION组和对照组男女性之间,平均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性:t=1.36、-0.40,P值均〉0.05;女性:t=0.37、0.59;P值均〉0.05)。NAION组与对照组各年龄亚组之间,平均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ION患者血脂水平较正常健康者无显著性差异,高血脂水平不是NAION发病的危险因素。
杨晖黎健菁钟毅敏于强易长贤王金利阎宏李梅欧杰雄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全玻璃体切除的治疗效果
2009年
目的 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S)全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3年3月至2006年10月。共连续17例(17只眼)ARNS患者在我科做了玻璃体手术。伴有视网膜脱离13例,无视网膜脱离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玻璃体切除术,剥离视网膜前膜和坏死视网膜,部分病人做了松解性视网膜切开或切除,用重水压平视网膜后眼内光凝或直接眼内光凝,气依交换后,用C3F8填充2例和用硅油填充15例。取出以前环扎带1例和做环扎1例。结果追踪时间至少半年,除膨胀气体填充的2例手术失败外,其余15例患者在术后1~12月顺利取出硅油,视网膜保持复位。最后一次随访最好矫正视力:光感至指数4例,0.2-0.3者5例,0.5~0.7者5例,≥1者3例。结论全玻璃体切除术、眼内光凝和硅油填充治疗ARNS具有良好地手术效果。
刘文易长贤黄素英李梅张少冲肖潇
关键词: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视网膜脱离眼内光凝硅油
闭合性眼外伤致黄斑裂孔的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观察外伤性黄斑裂孔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形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或间接检眼镜、三面镜检查确诊的74例闭合性眼外伤致黄斑裂孔患者74只眼进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利用OCT分析软件对外伤性黄斑裂孔进行定量测量,并根据OCT图像特征对外伤性黄斑裂孔进行分型。OCT检查完毕用Topcon眼底照相机进行眼底50°彩色照相。回顾分析患者黄斑裂孔与平均视力、病程、孔缘神经上皮层厚度、裂孔底径、孔径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74只眼的OCT图像特征可分为5种类型。其巾,黄斑裂孔伴神经上皮层对称性水肿27只眼,占36.5%;黄斑裂孔伴神经上皮层不对称性水肿12只眼,占16.2%;单纯性黄斑裂孔14只眼占18.9%;黄斑裂孔伴神经上皮层局限性脱离17只眼,占23.0%;黄斑裂孔伴神经上皮层变薄4只眼,占5.4%。不同类型的黄斑裂孔之间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74,P=0.191);其视力与孔缘平均神经上皮层厚度呈正相关(r=0.342,P=0.003),与致伤时间、年龄、裂孔直径无明显相关关系(r=-0.022-0.134,P=0.863-0.261)。黄斑裂孔伴神经上皮层局限脱离者,病程较其它各型黄斑裂孔者病程短;病程90d及以上的患者中,黄斑裂孔伴神经上皮层对称性水肿最多。各型黄斑裂孔的孔缘神经上皮层厚度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921,P=0.000)。结论外伤性黄斑裂孔可根据OCT形态特征分为5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外伤性黄斑裂孔临床特征存存差异。
刘杏黄晶晶林晓峰李梅阎宏罗益文郑小平
关键词:黄斑诊断显像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误诊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分析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ARN)临床诊断中存在的问题。方法收集1998年1月至2006年lO月中山眼科中心确诊住院治疗、以往资料完整的114例ARN病人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初诊时误诊、漏诊原因,发病至确诊时间、确诊前诊断、治疗等情况。结果114例(141眼)ARN病人的盲目率(42/141)为29.79%;初诊时,Ⅰ、Ⅱ、Ⅲ—Ⅳ期误诊率分别为61/70(87.14%)、23/25(93.0%)、13/19(73.68%),发病至确诊时间最短为3d,最长为420d,平均为46.16d。结论ARN综合征漏诊、误诊率较高,急需提高ARN的早期确诊率使病人保存部分有用视力。
王绍伟张少冲李梅曾骏文
关键词: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误诊漏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