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然
- 作品数:9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 清代学术的内在理路对姚莹考求异域知识的影响
- 2023年
- 清代学术较宋明之学更强调“闻见之知”的扩充,但扩充知识范围的倾向,又可能对原本思想重心的稳定形成冲击。这一矛盾同样体现在向异域新知开放的过程中。桐城派重要传人姚莹对清代学术的进展高度关注,因所著《康8纪行》又被认为是近代考求异域知识的重要思想人物。在姚莹的整体思想中,他对汉宋之学门户分立的反感,以及对非主流之学持宽容态度,体现了清代学术所具有的开放性,为关注异域知识开辟了空间;但这种开放性延续乾嘉汉学重视知识扩充的学术特点,其可能造成的对思想重心之冲击,又是站在宋学立场的姚莹所担忧的,这使得他在呼吁了解西方时又对西学新知保持警惕。姚莹思想中的多重紧张,反映了清代学术向异域新知开放过程中的张力,其重要根源则在于清代学术内在理路的固有矛盾。
- 李欣然
- 关键词:汉宋之争
- 文明竞争思路的开启——郭嵩焘西洋立国本于政教说的时代语境与历史意义被引量:3
- 2017年
- 1875年,郭嵩焘在《条议海防事宜》中提出西洋立国"其本在朝廷政教"的观点,向被视为"超前"于时代。然而,若置诸时代语境中,其观点却是在"师夷"和"务本"两种自强方案中所取的折中,在推进对西方认识的同时,又回归到关注"政教"的中国传统认知框架中。这种观点蕴含着认为中西之间道一理同的预设,使郭嵩焘认识到中西之争不仅是力量对抗,更是文明竞争。这也恰是他异于同时代人的思想特征。郭嵩焘打破了西方有"器"无"道"的印象,并提出了新的问题:在中西之间,道是异还是同。这个问题为后世中、西学之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 李欣然
- 关键词:郭嵩焘中西关系
- 道器与文明:郭嵩焘和晚清“趋西”风潮的形成被引量:8
- 2018年
- 同光时期人们常认为中西之间存在道器之别,暗寓着中西有不言自明的差别性。在这种思维定式中,以机器致富强的西方模式和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不谐和。郭嵩焘则认为中西之间本质是相通的,西方富强之所本和中国古圣所申明之道其实一致。故向西方学习并非趋慕违背圣人之道的"异术",反而是向"道"的回归。且文化、制度优先于器物的文明观念是中西相通的,器物并非西方富强的本源。这样一种中西相通的理念是晚清"趋西"风潮得以形成的思想关键。
- 李欣然
- 关键词:郭嵩焘洋务运动
- 适度地以现代范畴与历史对话
- 2024年
- 在现代分科设学的学术语境下,史学研究者的思考常要顾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包括史学下各细分门类之间的关系。我们不时会被学生提问:对于同一人物(比如鲁迅)的研究,史学和文学、哲学的处理是否有区别?对于同一研究对象(比如胥吏),从政治史、社会史进行史学研究,和政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研究有何不同?(1)作为入门者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特别能体现现代学科分隔所带来的对理解过去的基本困惑。进而言之,当我们在用政治、经济,包括诸如宗教、舆论等现代范畴理解历史时,都需要注意现代与历史之别的影响。现代分科设学带来的界限区分,包括现代范畴对史学的影响,可以是海妖塞壬迷惑心神的歌声,但也完全可以是帮助攻陷耶利哥墙的号角。在把握好“度”的同时,如何适当地利用现代的区分和范畴与历史对话,可以体现身处21世纪的人对历史和学术的特别理解方式。而以青年学者的身份讨论这个议题,与其作宏观抽象的综括,我更愿尝试像串贝壳项链一样把一些平时的阅读和思考贯连起来,通过具体问题的简述来贡献一偏之见。
- 李欣然
- 关键词:现代学科学生提问青年学者政治史
- “政”在体、用之间——“西政”对晚清“中体西用”典范的冲击被引量:1
- 2022年
- “中体西用”一度是晚清处理中西学关系的思想典范,却在后来遭遇冲击乃至被认为失效。甲午前的“中体西用”说主要是为处理中西学间关于教、艺二者的关系。“西艺”为用,“中教”为体,二者有着相对清晰的界线。甲午后“西政”知识大规模的进入,则冲击了体与用的分界。张之洞在“用”上主张“西政为要”,在“体”上却又拒斥“西政”中的民权、自由,体现了“政”和体用框架的紧张。张之洞的批评者也觉察到此问题。保守的简朝亮和趋新的何启、胡礼垣都承认“政”的重要性,却批评张之洞割裂体用;杜亚泉虽能分享区分中西体用的看法,但批评张氏不当视“政”重于“艺”。究其原因,中西不同的政教关系使“政”具有介于体用之间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挑战了旧有处理中西学关系的框架,使近代“中体西用”典范受到冲击。
- 李欣然
- 关键词:中体西用张之洞政教关系
- 中西异同视角下的“西学中源”说———兼论晚清“《格致古微》时代”的思想光谱被引量:6
- 2020年
- “西学中源”说是甲午戊戌时期流行的一种讨论中西学关系的观点,王仁俊的《格致古微》即为其代表。该书以“表古籍之微,发西学之覆,将以严华洋之辨,大中外之防”为宗旨,既要沟通“古籍”和“西学”,却又同时区分中西,本身即潜藏着悖论。从中西学异同的视角看,“西学中源”说不仅关涉促进或阻碍西学引进的问题,更是一种介于中西相通和中西相异之间的独特认知,既暗含着中西学本质上的贯通,又强调二者现象上的区别。在近代思想光谱中,“西学中源”说有其独特的位置,既不同于严复所主张的中西各有体用,也不同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证成“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学的尝试,还异于张之洞以中西之别为基础的“中体西用”之说。它反映了一种以中学为主的融通中西的努力,这种努力在中西竞争的一面日益彰显时逐渐退隐。
- 李欣然
- 关键词:西学中源甲午战争
- “富强”如何合乎“王道”?——张佩纶《管子学》与“洋务运动”时期的思想困境被引量:1
- 2022年
- “富强”是晚清史上的关键词之一,既有研究多集中于当时人在创办洋务等实践层面的探索,而较少关注“富强”理念本身在当时存在的思想困境。张佩纶在中法战争失败后,从“富强”的关键思想源头《管子》进行思考,适可从学术的角度反映出晚清“自强”存在的思想难题:当甲午以前中国人尚未从制度层面认知西方时,为了国家富强而“师夷”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西方“长技”和传统治国之道存在着异质与紧张。面对这一冲突,张佩纶对《管子》的阐释代表了他为当时中国筹划的一种理想出路:既国富兵强,保证在列强环伺之下独立自主;又有礼义廉耻,不致因谋求富强而悖理失道。这种阐释反映了张佩纶既借鉴西法又不能明言西方、既回归传统又不能居于正统的自强理论困境,折射出“洋务运动”时期富强模式正当性不足的基本问题。
- 李欣然
- 关键词:张佩纶师夷长技洋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