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宣

作品数:7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管
  • 3篇心病
  • 3篇血管紧张
  • 3篇血管紧张素
  • 3篇遗传易感
  • 3篇遗传易感性
  • 3篇易感
  • 3篇易感性
  • 3篇紧张素
  • 3篇冠心病
  • 2篇心力衰竭
  • 2篇心力衰竭患者
  • 2篇血管紧张素转...
  • 2篇血管紧张素转...
  • 2篇衰竭
  • 2篇转换酶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流行病学研究
  • 2篇慢性

机构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7篇贾宣
  • 3篇顾东风
  • 3篇吴锡桂
  • 3篇于全俊
  • 2篇李卫
  • 2篇赵建功
  • 2篇陈妍
  • 2篇李一石
  • 2篇王莉
  • 2篇汪芳
  • 2篇边文彦
  • 2篇王晓玲
  • 2篇顼志敏
  • 2篇孙峰
  • 1篇陈春明
  • 1篇李莹
  • 1篇杨军
  • 1篇赵建功
  • 1篇严若华
  • 1篇华璐

传媒

  • 3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遗传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05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ACE基因I/D多态与冠心病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表型不一致同胞对分析和传递不平衡检验被引量:2
2002年
用表型不一致同胞对分析 (DSP)和传递不平衡检验 (TDT) ,在冠心病家系中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内含子 16中的插入 /缺失 (I/D)多态是否为冠心病的遗传易患因素。方法 :1998年 10月~ 1999年 2月期间收集先证者一级亲属中至少有 1例冠心病患者的家系 45个 ,其中完整核心家系、父母一方、双方基因型缺失家系分别为 2 1、2与 2 2个 ,调查对象 2 12人。PCR -RFLP方法鉴定ACE基因I/D多态性基因座基因型。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DSP分析 ,TDT -STDT 1 1程序进行TDT、STDT检验。结果表明 ,45个冠心病家系共组成 10 6对DSP ,单变量条件Logistic回归及调整传统危险因素后的多变量条件logistic回归均未发现II、ID和DD基因型在表型不一致同胞对中的分布存在差别。对 13个满足要求的核心家系进行TDT检验 ,杂合子父母传递给患病子代的D等位基因频率未显著偏离 5 0 % (P >0 0 5 ) ;2 4个满足要求的同胞组进行STDT检验亦未发现受累子代与非受累子代D等位基因分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在冠心病家系中未发现ACE基因I/D多态与冠心病存在关联或与疾病基因座存在连锁 。
王晓玲顾东风范中杰孙峰于全俊吴锡桂贾宣赵建功陈妍
关键词:冠心病遗传易感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传递不平衡检验ACE基因
中国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研究的设计与方案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介绍中国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PURE-China)研究的设计与方案,并对研究的合理性进行说明。方法:本研究来源于国际多中心队列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PURE)研究的中国现场。研究拟纳入40 000名中国社区人群,涉及全国12个省市的100余家社区,分布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城市和农村。研究将从社区、家庭、个体这三个水平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既往疾病史、生活方式(吸烟、饮酒、体力活动及膳食)等信息,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基础的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查,并测量心电图。研究随访将至少持续10年,以观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随城市化进程发生的变化。结果:PURE-China研究自2005年至2009年间进行受试者招募,共纳入研究对象46 285人,其中城市22 807人(49.3%),农村23 478人(50.7%)。东部地区入选24 807人,其中城市12 232人(49.3%),农村12 575人(50.7%);中部地区入选10 182人,其中城市5 058人(49.7%),农村5 124人(50.3%);西部地区入选11 296人,其中城市5517人(48.8%),农村5 699人(51.2%)。结论:本研究收集了中国城乡人群社会学因素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信息,设计与方案合理,可以为我国慢病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以缓和社会发展对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成小如严若华伯坚贾宣邓卿王兴宇王杨孙毅张红叶翟轶赵文华尹潞陈春明刘力生李卫
关键词:社会学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突变与冠心病的连锁分析被引量:13
2001年
目的 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C6 77T突变是否与冠心病连锁。方法 应用传递不平衡检验 (transmission/ disequilibrium test,TDT)分析了先证者一级亲属中至少有 1例冠心病患者的冠心病家系 45个 ,调查了 2 12人。其中完整核心家系、父母一方、双方基因型缺失家系分别为 2 1、2和 2 2个。PCR- RFL P鉴定 MTHFR基因 C6 77T位点基因型。结果  2 3个核心家系经经典 TDT分析 ,杂合子父母传递给患病子女的 T等位基因频率未显著偏离 5 0 % (P>0 .0 5 ) ;对 40个符号要求的同胞组资料的同胞传递不平衡检验 (sib transmission/ desequilibrium test,STDT)和同胞组不平衡检验 (sibship disequilibruium test,SDT)检验均未发现受累子代与非受累子代 T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MTHFR基因 C6 77T突变与冠心病不连锁 ,提示该位点可能不是中国人冠心病的遗传易患因子之一。
王晓玲顾东风孙峰吴锡桂于全俊贾宣赵建功陈妍
关键词:冠心病遗传易感性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
核心家系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02年
王晓玲顾东风孙峰于全俊吴锡桂贾宣赵建功陈妍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冠心病基因多态性核心家系遗传易感性
高血压家族遗传因素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关系的研究被引量:9
1997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遗传因素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关系。方法:采用家系调查方法,对比分析高血压家系和对照家系直系亲属的危险因素个体聚集性。共调查高血压家系25个,含直系亲属158例,其中包括高血压患者54例,血压正常者104例;对照家系15个,含直系亲属65人。结果:超重(体重指数>25kg/m2),高甘油三酯(甘油三酯>2.0mmol/L),高尿酸血症(男:尿酸>374.9mmol/L;女:尿酸>315.4mmol/L),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12.2μmol)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1mmol/L)5个危险因素中,具有1个以上至5个以上上述危险者的年龄标化百分比在高血压家系明显高于对照家系,将高血压家系中高血压患者剔除后比较,这种规律依然存在。
黄成群周北凡武阳丰杨军李莹郭敏贾宣
关键词:高血压心血管病
β阻滞剂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端脑钠素原水平的影响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β阻滞剂治疗过程中,血浆N端脑钠素原(NTproBNP)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已接受常规治疗[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或)洋地黄]的住院及门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为II~IV,左心室射血分数≤0.40)44例,随机接受β阻滞剂比索洛尔(比索洛尔组,22例)或卡维地洛(卡维地洛组,22例)治疗。比索洛尔或卡维地洛的初始剂量分别为1.25mg每日1次或3.125mg每日2次,剂量每10天±3天递增1次,直至最大耐受或最大允许剂量(比索洛尔为10mg每日1次,卡维地洛为25mg每日2次)后4个月结束。于基线时、达到最大剂量以及结束时分别测定NTproBNP水平(ELISA法);于基线时以及结束时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改良SIMPSON法)并评估NYHA心功能分级。结果:①基线NTproBNP水平均值明显升高为2315pg/ml,且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明显升高;②与用药前相比,用药后达到最大剂量以及结束时的NTproBNP血浆平均水平均明显减低;③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④单因素回归结果显示:NTproBNP水平与超声心动图测得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关系(r=-0.338,P=0.025,n=44);⑤两组之间基线及用药后各时点NTproBNP水平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明显升高,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经常规治疗及β阻滞剂治疗后NTproBNP水平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增高,两者呈明显负相关;但两种β阻滞剂治疗组之间NTproBNP水平变化无差异。
汪芳王莉华璐庞会敏边文彦贾宣顼志敏樊朝美黄一玲李一石
关键词:心力衰竭Β阻滞剂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激素水平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N端脑钠素原(NtproBNP)水平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CHF病人44例,随机接受β阻滞剂比索洛尔或卡维地洛治疗共7个月。测定血管紧张素原、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和NtproBNP水平。结果基线血管紧张素原、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NtproBNP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且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明显增加。与用药前相比,血管紧张素原、肾素、血管紧张素与醛固酮药后各时点无显著变化(P值均>0.05);用药后达标时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减低(P<0.01)。事件组NtproBNP明显高于非事件组。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基线时左室射血分数与NtproBNP水平负相关(β=-0.389,P=0.009),与血管紧张素Ⅱ正相关(β=0.341,P=0.020),用药后左室射血分数剂量与调整期结束后NtproBNP水平明显负相关(β=-0.424,P=0.020),与NYHA分级呈正相关(β=0.410,P=0.024)。结论NtproBNP水平比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定量评价心功能受损程度、疗效及预后判定等方面更加敏感及准确。
汪芳顼志敏王莉边文彦贾宣段兵李卫李一石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肾上腺素能Β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类CHF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