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包真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胆总管
  • 1篇胆总管结石
  • 1篇抑制增殖
  • 1篇右半结肠
  • 1篇右半结肠切除
  • 1篇右半结肠切除...
  • 1篇远处转移
  • 1篇增殖
  • 1篇支链氨基酸
  • 1篇直肠
  • 1篇直肠癌
  • 1篇乳头
  • 1篇乳头括约肌
  • 1篇乳头括约肌切...
  • 1篇乳头括约肌切...
  • 1篇乳晕
  • 1篇乳晕入路
  • 1篇入路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治疗

机构

  • 5篇暨南大学附属...

作者

  • 5篇龚瑾
  • 5篇包真
  • 1篇王存川
  • 1篇李进义

传媒

  • 2篇消化肿瘤杂志...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中国临床新医...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完全乳晕入路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舌管囊肿6例报告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完全乳晕入路行腔镜甲状舌管囊肿切除的可行性。方法 2010年1月~2015年6月我科对6例先天性甲状舌管囊肿行完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腔镜下显露囊肿,处理舌骨及其以上的病变部分,完成甲状舌管囊肿切除。结果 6例顺利完成完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手术时间65~90 min,(75.8±10.7)min;术中出血量5~20 ml,(10.0±6.3)ml。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6例术后随访12~36个月,(24.7±8.6)月,复查颈部B超或CT均未见复发。结论完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具有较佳的美容效果,安全可行。
包真龚瑾王存川李进义
关键词:甲状舌管囊肿
华蟾素通过支链氨基酸氨基转移酶1调控直肠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究华蟾素通过支链氨基酸氨基转移酶1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transferase-1,BCAT1)调控直肠癌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 SW480细胞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低浓度华蟾素组(22.5μg/L)、中浓度华蟾素组(45μg/L)、高浓度华蟾素组(90μg/L),分别处理12 h、24 h、48 h。QPCR、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W480细胞中BCAT1表达水平。采用siRNA沉默BCAT1后,观察SW480细胞的生长状态和凋亡率。各组细胞处理后,CCK-8检测华蟾素对细胞的增殖影响;Q-PCR检测各组细胞BCAT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BCAT1蛋白表达水平。JC-1检测各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Western blot和Q-PCR结果显示SW480细胞中BCAT1高表达。不同浓度华蟾素作用直肠癌细胞后,低浓度华蟾素处理后就可以抑制SW480细胞的增殖,且在不同时间点,华蟾素能够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显著抑制SW480细胞的活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采用不同浓度华蟾素处理SW480细胞48 h后,检测各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结果显示,低浓度的华蟾素处理后,SW480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且随着华蟾素浓度的增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PCR检测各组细胞BCAT1 mRNA的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其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细胞相比,低浓度的华蟾素处理48 h后,BCAT1mRNA、蛋白的表达量出现明显下降,且随着华蟾素浓度的升高,BCAT1 mRNA。蛋白的表达量下降更为明显,呈浓度依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沉默BCAT1后,细胞较正常的SW480细胞增殖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蟾素可以通过抑制BCAT1的活性来抑制直肠癌细胞的增殖。
郭雄图龚瑾练志明包真陈元岩
关键词:华蟾素抑制增殖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完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完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实施完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术期管理措施的不同分为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措施的32例(试验组)和采用传统措施的3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短期疗效和预后的差异。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无明显差异(均P>0.05);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00±0.76)天vs.(3.13±1.07)天,t=4.99,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0.78±1.62)天vs.(15.87±5.41)天,t=5.08,P<0.05]。试验组穿刺口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2.50%vs.36.67%,χ2=4.93,P<0.05];试验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03%vs.20.00%,χ2=4.40,P<0.05]。两组患者术后CA199和CEA水平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试验组中位生存时间31个月,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30个月,两组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异(χ2=0.30,P=0.59)。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完全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但其长期疗效尚不确定。
林威龚瑾方丁玲包真
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
EPLBD联合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EPLBD联合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我院普通外科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内镜下乳头大球囊扩张术(EPLBD)治疗,观察组给予EPLBD联合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两组一次性结石取尽情况,并比较两组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血清淀粉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观察组血清淀粉酶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取石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性结石取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EPLBD治疗,EPLBD联合EST治疗可控制胆总管结石患者血清淀粉酶水平,缩短取石时间,提高一次性结石取尽率,且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黄绳武龚瑾包真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胃癌回肠转移一例
2024年
1病例介绍。患者,男,52岁,因“右下腹疼痛16 h”于2023年3月31日就诊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急诊行全腹部增强CT提示右下腹第5组(Cole分组法)小肠不完全性肠梗阻,考虑异物嵌顿(见图1)。血常规提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82.3 mg/L。为求进一步治疗收入胃肠外科。专科查体: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腹平坦,腹壁表浅静脉无扩张,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以右下腹为著。
陈彩云包真欧阳鹏龚瑾
关键词:胃癌远处转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