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海燕

作品数:8 被引量:72H指数:4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静脉
  • 2篇导管
  • 2篇影响因素
  • 2篇肿瘤
  • 2篇卒中
  • 2篇护理
  • 2篇化疗
  • 1篇导管插入
  • 1篇导管插入术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心房
  • 1篇血栓
  • 1篇血性
  • 1篇因果律
  • 1篇营养
  • 1篇营养不良
  • 1篇营养状况
  • 1篇预后
  • 1篇早期疗效

机构

  • 8篇蚌埠医学院第...
  • 4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

作者

  • 8篇郑海燕
  • 2篇路屹
  • 2篇宋迪
  • 1篇李秀川
  • 1篇王万霞
  • 1篇杨贵丽
  • 1篇白茹
  • 1篇刘静静
  • 1篇崔苗
  • 1篇祝梅
  • 1篇毕清泉
  • 1篇韩正全
  • 1篇刘春芳
  • 1篇骆嵩
  • 1篇李娜
  • 1篇郭燕

传媒

  • 2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肠外与肠内营...
  • 1篇安徽医学
  • 1篇包头医学院学...
  • 1篇安徽医药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导管漂移技术在预防PICC置管中颈内静脉异位的应用与研究
2020年
目的:探讨导管漂移技术在预防PICC置管过程中颈内静脉异位的临床实践价值。方法:将拟行PICC置管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实验组5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置管,即送管过程中适时的指导患者转头压肩,特殊患者请助手按压颈部以阻断颈部静脉后继续将导管送至测量长度;实验组采用导管漂移技术置管,即当导管送至锁骨中点前开始撤退约4cm导丝后继续将导管送至测量长度,置管过程无需转头压肩或压迫颈部以阻断颈部静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颈内静脉异位情况及置管过程舒适度。结果:对照组发生导管异位7例,均为颈内静脉异位,实验组发生导管异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置管舒适度比较结果显示“护士置管时,我需要保持下颌紧贴锁骨的动作很长,觉得不舒服”这个条目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置管过程中采取导管漂移技术能安全、有效地预防导管异位且置管过程患者舒适度高,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崔苗郑海燕王万霞刘春芳宋迪郭燕
关键词:漂移
体位改变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的影响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评估体位改变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位置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安徽省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需置入PICC导管的70例病人,在X线透视下置管,置管过程中观察当病人由置管体位即平卧手臂外展90°(体位1)转变成平卧手臂内收于躯体侧(体位2)、由体位1转变成体位3(病人直立手臂内收于躯体侧)时导管尖端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并探讨性别、置管静脉、置管手臂等自变量对尖端移动总幅度的影响。结果体位1到体位2转变时导管尖端平均向右心房方向移动(1. 59±0. 58) cm,体位1到体位3转变时导管尖端平均向右心房方向移动(3. 02±0. 87) cm。性别、置管静脉、置管手臂、对导管移动幅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体位改变是导管尖端位移的重要影响因素。PICC最初尖端位置的确定、置管后X线定位报告、带管病人的健康教育都应将此因素考虑其中。
马玉娟李秀川郑海燕白茹
关键词:体位心房因果律
综合医院开展临终关怀护理的影响因素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分析影响开展临终关怀护理服务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其权重,为安徽省蚌埠市综合医院开展临终关怀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蚌埠市3所综合医院医护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建立理论模型,利用统计学软件,运用信度、效度、相关和多元回归等手段,提炼出影响开展临终关怀的影响因子,并对其进行排序。结果:专业人才、医疗资源、现代生命观、现代伦理观4个因素与临终关怀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456、0.244、0.125和0.075。结论:发现有4个影响因素与开展临终关怀认可度呈正相关关系,按权重排序依次是专业人才、医疗资源、现代生命观、现代伦理观。
徐令婕郑海燕宋迪
关键词:临终关怀影响因素护理
营养状况对胃癌术后化疗耐受性及负性情绪的影响被引量:28
2019年
目的:探讨营养状况对恶性肿瘤病人术后化疗的耐受性及负性情绪影响。方法:纳入 2015年 7月~ 2017年 4月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的病人,共计 78例。依据化疗前营养状况分为营养不良组(n = 40)和无营养不良组(n = 38)。观察两组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评估两组病人化疗前后负性情绪情况,统计因严重不良反应或负性情绪而停止化疗的病人比例。结果:化疗期间,营养不良组出现消化系统反应(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骨髓抑制反应(白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及红细胞降低)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营养不良组(P < 0.05)。两组病人化疗前 PAN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 > 0.05)。最后一次化疗时,两组病人PANAS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化疗前(P < 0.01),但营养不良组病人高于无营养不良组病人(P < 0.01)。化疗期间,营养不良组病人共计有 13例因不耐受化疗而终止化疗,无营养不良组有 5例。营养不良组病人终止化疗比例显著高于无营养不良组病人[(32.5%,13/40) vs (13.2%,5/38),P = 0.032]。结论:营养不良的病人在术后行辅助化疗中更易出现不易耐受现象,且较营养正常病患更易产生负性情绪。
徐令婕毕清泉郑海燕刘静静祝梅鲍士方李娜
关键词:营养不良胃癌化疗耐受性负性情绪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疗效与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6
2021年
目的探索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疗效与长期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IS患者49例,均在发病4.5 h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相关血清学指标,早期疗效按溶栓后第14天的神经改善率分为有效组(≥18%)35例及无效组[<18%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增加]14例,长期预后按出院后第90天临床结局改良RANKIN量表(又称mRS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26例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2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早期疗效与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入院NIHSS评分、溶栓时间窗、房颤史、脂蛋白(a)水平、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是早期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入院NIHSS评分、脂蛋白(a)水平、房颤史、D-二聚体水平、早期疗效是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入院NIHSS评分高值(OR=1.035,95%CI:1.013~1.153)、溶栓时间窗>3 h(OR=6.447,95%CI:1.740~50.120)、FIB水平越高(OR=3.852,95%CI:2.717~17.537)是早期疗效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入院NIHSS评分高值(OR=1.163,95%CI:1.012~1.336)、脂蛋白(a)水平越高(OR=1.008,95%CI:1.001~1.015)是长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FIB、脂蛋白(a)分别是溶栓早期疗效与长期预后的血清标志物,这2项指标结合入院NIHSS评分供临床医师参考,可对静脉溶栓后AIS患者的病情及转归进行预判。
郑海燕路屹骆嵩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疗效预后
肺癌化疗病人输液港相关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对肺癌化疗病人输液港相关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58例肺癌使用输液港病人为研究对象,回顾其临床资料,对输液港相关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输液港相关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并应用ROC曲线验证logistic回归的预测效果。结果:肺癌化疗病人输液港相关血栓发生31例(19.6%),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留置时间、血液高凝状态、肿瘤分类、化疗方案是输液港相关血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概率P进行ROC曲线验证,可得AUC为0.905(95%CI为0.884~0.927),敏感度为0.861,特异性为0.793,约登指数为0.654。结论:肺癌化疗病人输液港相关血栓与导管留置时间、血液高凝状态、肿瘤分类、化疗方案有关,护士应做好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宣教,建立输液港出院随访登记制度,加强基层医院及社区护理人员的标准化培训,以降低输液港血栓发生率。
杨贵丽郑海燕毛燕韩正全薛丹丹
关键词:肺肿瘤血栓影响因素护理对策
MTHFR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相关性研究进展
2020年
脑卒中是人类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卒中后认知障碍是卒中发生6个月内很可能出现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已成为当前学者、专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有研究显示MTHFR基因是诱发痴呆的候选基因之一,其C677T位点突变导致的基因多态性影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存在关联性,本文旨在讨论MTHFR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相关性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郑海燕路屹
关键词:MTHFR基因多态性卒中后认知障碍同型半胱氨酸
预防长春瑞滨致周围静脉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本文以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为基础,主要从长春瑞滨致周围静脉炎的机理和该疾病的预防措施两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郑海燕
关键词:肿瘤并发症静脉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