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洋

作品数:28 被引量:445H指数:10
供职机构: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5篇石油与天然气...
  • 1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1篇盆地
  • 7篇鄂尔多斯盆地
  • 6篇油层
  • 5篇油田
  • 4篇油层组
  • 4篇三角洲
  • 4篇气田
  • 3篇低渗
  • 3篇砂体
  • 3篇水平井
  • 3篇苏里格
  • 3篇平井
  • 3篇浅水
  • 3篇浅水三角洲
  • 3篇湖盆
  • 3篇储层
  • 2篇低渗透
  • 2篇压裂
  • 2篇延长组
  • 2篇油气

机构

  • 10篇西安石油大学
  • 10篇中国石油天然...
  • 10篇中国石油大学...
  • 9篇中国石油大学...
  • 7篇延长油田股份...
  • 2篇西北大学
  • 2篇中国石油
  • 1篇青海油田公司
  • 1篇中国石化
  • 1篇中国石化集团
  • 1篇中国石油长庆...
  • 1篇陕西延长石油...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28篇李洋
  • 10篇朱筱敏
  • 5篇郭艳琴
  • 5篇李百强
  • 5篇刘芬
  • 4篇邱雅洁
  • 3篇董艳蕾
  • 3篇赵东娜
  • 3篇余芳
  • 2篇王瑞
  • 2篇吴冬
  • 2篇徐黎明
  • 2篇肖立志
  • 2篇赵靖舟
  • 2篇潘荣
  • 2篇李文厚
  • 2篇朱世发
  • 2篇王旭
  • 1篇张涛
  • 1篇谢庆宾

传媒

  • 3篇石化技术
  • 3篇高校地质学报
  • 2篇地学前缘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科学
  • 1篇波谱学杂志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当代化工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地质通报
  • 1篇中国石油企业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采油工程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岩性油气藏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 1篇非常规油气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9
  • 4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泥湾采油厂清防蜡技术的选取
2017年
原油生产过程中,原油中的蜡质会因为温度的变化而析出,附着在井筒和储集层,进而导致渗流通道变狭窄,甚至堵塞,严重影响油井的正常生产。而油井如果结蜡严重还会造成蜡卡等生产故障,直接导致油井停产。由于南泥湾采油厂属于低渗透油藏,油井结蜡严重。本文分析了油井结蜡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当前各类清防蜡工艺进行介绍,以期找到有效解决南泥湾采油厂清防蜡问题的方法。
李洋
关键词:清防蜡
湖盆浅水三角洲形成发育与实例分析被引量:70
2013年
通过总结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结合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浅水三角洲的研究,对浅水三角洲特征及其分类方案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的供源体系可将浅水三角洲划分为浅水扇三角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及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浅水三角洲的发育需要稳定的构造背景、盆广坡缓、古水体浅、湖平面升降旋回变化、气候适宜、砂质底载荷河流供源充足等有利地质条件;浅水三角洲具有粒度粗、沉积水动力强的沉积特点,单砂体薄、复合砂体厚度大、分布面积广,发育分流河道、河口坝难以保留,垂向上相序不连续、缺乏传统三角洲三层式结构等特征。实例研究表明:库车坳陷巴什基奇克组属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其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偏低,发育交错层理等强水动力沉积构造和间断正韵律,水下分流河道改道频繁、砂体纵横叠置、厚度大、延伸远,有利于构成岩性油气藏。
朱筱敏潘荣赵东娜刘芬吴冬李洋王瑞
关键词:浅水三角洲
苏里格东南召41井区盒8段储层特征研究
2017年
通过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分析等技术方法分析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进一步将研究区孔隙结构进行划分。
李洋
关键词:孔隙结构
黄骅坳陷沙一段沉积体系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黄骅坳陷沙一段是该坳陷含油范围最广、油层分布最稳定的勘探开发层系。为明确该层段的油气分布规律及勘探前景,利用岩心、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了不同沉积相的特征及平面展布。综合分析认为该区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重力流、碳酸盐岩台地等多种沉积相类型,预测出近岸水下扇扇中、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前缘、重力流水道、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碎屑滩、云灰坪等是有利的储集相带。
董艳蕾朱筱敏李洋王平滑双君于学敏
中低分子聚合物压裂液性能评价研究与应用——以吴起油田为例被引量:1
2013年
水力压裂是低渗透油气藏改造的主要手段。延长油田吴起采油厂为延长油田年产量最大的采油厂,预计2013年底产量将突破240×10~4t,压裂井次超过1200井次,每年消耗压裂液约10×10~4m^3。压裂液是水力压裂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由于羟丙基瓜尔胶价格暴涨而导致延长油田开发成本剧增,因此,引进应用了中低分子聚合物水基压裂液成为瓜尔胶压裂液的替代品。经过室内分析研究及压裂现场应用试验,掌握了中低分子聚合物压裂液的特点,论证了中低分子聚合物压裂液是否具备替代瓜尔胶压裂液的性能,为油田科学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梁锋王旭王旭
关键词:水基压裂液瓜尔胶性能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盒8致密砂岩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被引量:8
2015年
野外露头剖面和井下岩心的岩石学与岩相组合、沉积特征与岩相标志、室内砂岩碎屑矿物组成及其平面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盒8致密砂岩以岩屑砂岩为主,其次为岩屑石英砂岩,主要为深灰色、灰色、灰白色中砂岩和粗砂岩。研究区从北到南依次为冲积扇、辫状河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冲积扇以扇中和扇端为主,主要由冲积水道块状构造含砾粗砂岩组成。往南演化为辫状河沉积,主要包括河道砂坝和泛滥平原微相,其中河道砂坝为其骨架相,由大型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发育的粗砂岩和含砾粗砂岩组成。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缘沉积,进一步划分出分流河道、泛滥平原、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微相,其中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为其骨架相,类似于河道砂坝沉积,主要由板状、槽状交错层理粗砂岩及中-细砂岩组成,纵向上多期砂体叠置,横向上叠合成片,成为盒8致密砂岩气藏的良好储集层。
郭艳琴余芳李洋李百强李文厚袁珍赵靖舟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盒8段致密砂岩
吴起油田水平井找水工艺技术研究及堵水工艺工作建议被引量:6
2019年
为实现吴起油田水平井找水堵水工艺技术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本文通过划分低产低效水平井的种类,分析其出水的原因,提出了适合吴起油田现状的水平井找水堵水工艺,即采用机械卡封+油管抽汲试油的方法找水。同时提出了根据出水位置确定桥塞封堵、封隔器隔采或水泥挤封等多种后期采油工艺技术,并对其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为吴起油田水平井开发和后期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高超利梁锋李洋王旭蔺广宙雷士博汪昌尧
关键词:水平井高含水
苏里格东南召41井区盒8段沉积微相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通过对钻井岩心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及岩相分析,结合测井相标志和古生物标志,对盒8段的沉积微相特征盒8段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召41井区盒8段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并进一步划分出分流河道与泛滥平原微相,其中广泛发育的分流河道是其沉积主体,由于河道不断迁移,垂向上多期砂体互相叠置为巨厚砂体并与泛滥平原沉积交替出现。侧向上单砂体呈透镜状展布,多期叠加为厚砂体延伸较远。研究表明盒8段主要沉积微相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在平面上展布为近南北向,连片性好,纵向上多期河道砂体互相叠置,延伸较远,是天然气储集的有利场所。沉积微相及有利储集相带的研究为该区块含气有利区预测及开发井位部署奠定了基础。
费世祥张保国李洋李百强王金成邱雅洁
关键词:沉积微相盒8段苏里格气田
水平井压裂技术在低渗透油田开发中的研究与应用
2024年
随着我国工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油气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当前许多地区都在使用水平井压裂技术进行低渗透油田的开发,为了更好的发挥出这一技术的价值提升开采质量就应当针对这一技术的实际应用做好研究分析。本文针对低渗透油田开发中面临的问题以及水平井压裂技术在低渗透油田开发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水平井压裂技术在低渗透油田开发中的应用策略。
李洋李誉
关键词:水平井压裂技术低渗透油田
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陵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地震、钻井、测井和岩心等资料分析,针对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陵三段开展了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将陵三段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在其内部进一步识别出8个中期基准面旋回(S1—S8)。陵三段发育海湾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可细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内前缘、三角洲外前缘和前三角洲4种沉积亚相。该沉积体系自下而上受海洋作用越来越明显,其垂向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以河流作用为主(S1—S4),中期为河流和海洋波浪混合作用(S5),晚期逐渐过渡到以潮汐作用占主导(S6—S8),每一个阶段呈现了辫状河三角洲不同的沉积作用方式和独特的沉积特征。研究表明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是控制基准面旋回及海湾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演化的主要因素。
李洋朱筱敏赵东娜董艳蕾张明君吴冬杨朝强王庆帅
关键词:崖13-1气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辫状河三角洲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