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发性流产患者阴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分析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研究和分析复发性流产患者阴道菌群微生物多样性差异、种类差异及功能分析,初步阐释阴道微生态在复发性流产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纳入中山大学第八附属医院妇产科的复发性流产患者21例,正常妊娠人工流产20例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2组在怀孕时间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收集整理各种临床诊疗数据。术前常规进行病史采集并取阴道分泌物,利用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微生物类型及微生物基因组数据,明确差异性及功能性。结果:临床数据显示复发性流产患者阴道炎症发生率高于正常妊娠人群;复发性流产患者阴道微生物多样性明显高于正常妊娠人群,微生物基因丰度低于正常妊娠人群。通过差异性物种鉴定分析,挑选得到上百种差异性微生物,结合样本实际情况及统计学要求,选取16种差异性微生物,其中5种菌株在正常妊娠人群阴道中没有发现,而在复发性流产患者阴道中明显存在且丰度较高;8种菌株在正常妊娠人群中存在且丰度较高,但在复发性流产患者阴道中没有检测到;3种菌株丰度差异较大。这些差异性微生物的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性菌群在分子功能、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存在统计学差异,具体体现在氨基酸代谢、糖代谢、能量代谢、核苷酸代谢、脂代谢等代谢过程,尤其是各种氨基酸代谢与能量代谢。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代谢功能异常的影响还会引起阴道内部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引起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结论:复发性流产患者免疫低下可能与阴道微生态紊乱引起的阴道炎症有关,除不同种的乳酸菌互换外,加德纳菌、普氏菌等新菌种可能也在复发性流产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范涛吴巧珠何春容郭晓丹骆斯莹秦爽胡晓榕肖青
-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炎症
- 低分子肝素结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效果分析
- 2024年
- 调查复发性流产实施低分子肝素+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方法 以20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为样本,摸球后分为一般组、实践组,均有50例,一般组行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实践组辅以低分子肝素,均在2022年4月-2024年4月入选,比较血栓前状态并检测凝血指标,观察炎症指标和妊娠结局,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检测PAI-1、AT-III以及各组的PS,三项血栓前状态指标在实践组、一般组均未构成差异,P>0.05。治疗后PAI-1有明显下降表现,且实践组在两组之中更低,AT-III以及PS均有升高表现,且实践组在两组之中更高,P<0.05。治疗前检测FIB、TT以及各患者的PT等指标,实践组、一般组均未构成差异,P>0.05。治疗后FIB有明显下降表现,且实践组在两组之中更低,TT以及PT均有延长表现,且实践组在两组之中更长,P<0.05。治疗前检测IL-17、IL-6以及各患者的INF-γ,三项指标在实践组、一般组均未构成差异,P>0.05。治疗后与之相关的三项炎症指标均有明显下降表现,且实践组在两组之中更低,P<0.05。实践组有80.00%的足月分娩率,有94.00%的保胎成功率,均高于一般组(50.00%、72.00%),P<0.05。不良反应在实践组有10.00%的发生率,在一般组有6.00%的发生率,未构成差异,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与小剂量阿司匹林结合后安全性高,其对血栓前状态的调节效果好,能改善妊娠期凝血功能,减轻炎症和免疫损伤问题,对复发性流产患者而言利于提升保胎成功率。
- 张慧芬骆斯莹盛丛
-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
- 晚断脐对新生儿脐部愈合的影响
- 2017年
- 目的探讨晚断脐对新生儿脐部愈合的影响。方法 1600例足月自然分娩的新生儿,随机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800例。实验组出生后先母婴接触5 min,再按医院常规进行新生儿脐带处理;对照组出生后按医院常规进行结扎脐带,常规进行母亲皮肤接触。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及脐部愈合情况。结果实验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脐带残端干燥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出生后第2、3天两组新生儿脐残端全部干燥。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2、3天脐残端渗血、脐红、脐残端产生分泌物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为(7.27±2.13)d短于对照组的(9.96±3.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出生后先母婴接触5 min再行断脐,可以缩短脐带脱落时间,加速脐部愈合,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 陈桂娜杨芳骆斯莹